清晨五点,天光未明,林温暖已经站在餐厅厨房里,面前摊开着祖母的笔记和月相图。昨夜陈时宇的低笑声仍在耳畔回响,那种罕见的轻松时刻让她莫名期待今天的相见。
门铃轻响,她心跳莫名加速。但进来的不是陈时宇,而是金伯伯。
“温暖啊,这么早?”老人惊讶地看着她已经准备好的各种熬汤器具,“昨晚不是熬到很晚吗?”
“有了新发现,想早点试试。”温暖掩饰着小小的失望,“金伯伯,您记得祖母熬汤会看日历或者月历吗?”
金伯伯思索片刻,眼睛忽然亮起来:“有的有的!玉华姐有个老月历,每天都会划勾。有时她会说‘今天适合熬浓汤’或‘今天汤要清淡些’。我们都以为是老习惯,没多想。”
温暖激动地抓住老人的手:“那个月历还在吗?”
“应该还在仓库里,我找找。”
一小时后,金伯伯捧着一个木盒子出来,里面是一本泛黄的月历,封面上写着“壬戌年”——1982年。温暖小心地翻开,发现某些日期上有特殊标记,旁边还写着细小的注释:“望月,汤厚”、“朔月,汤清”、“上弦,加蜜”...
“这就是‘七时’!”温暖几乎屏住呼吸,“祖母根据月相调整熬制方法和配料。”
就在这时,陈时宇推门而入。他今天看起来休息得稍好,眼中带着迫不及待的光芒:“有进展?”
温暖展示她的发现,两人立即开始研究月历规律。陈时宇用手机调出当月月相图,对比祖母的记录。
“看这里,”他指着一段连续记录,“从新月到满月,她逐渐增加熬制时间;满月后逐渐减少。而且配料比例也在变化。”
温暖恍然大悟:“月相影响地球上的水分和引力,可能间接影响食材的释放和融合效果。这是古老的烹饪智慧!”
陈时宇点头:“很多传统酿造业仍然遵循月相规律。没想到你祖母应用在熬汤中。”
他们决定立即试验。当天是下弦月,根据记录应该“文火慢炖,重鲜轻油”。温暖负责陶瓮慢炖,陈时宇掌控铜锅快沸,最后用石锅余温焖熟。
整个过程需要极高的协调性。两人在厨房里穿梭,像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时而交换位置,时而同时操作不同的锅具。
“温度高了,降一点。”
“石锅预热不足,加三分钟。”
“陶瓮的气孔调整,释放压力。”
陈时宇的指令简洁准确,温暖渐渐能预判他的需求,甚至提前完成操作。一种奇妙的默契在蒸汽弥漫的厨房中滋生。
午间营业时,他们推出了“月相试验汤”。老顾客们的反应令人振奋:
“这味道...有点像三十年前的味道了!”
“更清爽了,但回味更悠长。”
“喝了胃里舒服,不像有些汤喝了燥。”
金伯伯尝后,眼眶湿润:“这就是玉华姐最早期的风格。事故后她就很少这样熬汤了,太费神。”
温暖和陈时宇相视一笑,那种共同努力获得的成就感比任何艺术展览的开幕掌声都更让人满足。
下午,温暖接到美术馆电话,关于下个季度的展览计划需要她确认。她这才想起自己还有另一个身份、另一份工作。
通完电话,她有些恍惚。陈时宇敏锐地注意到:“有问题?”
“我需要分配时间给策展工作,”温暖无奈道,“那边也是签了合同的。”
陈时宇皱眉:“现在正是关键阶段...”
“我知道,但我不能违约。”温暖坚持,“我会协调好时间,白天在这里,晚上处理策展工作。”
陈时宇似乎想说什么,但最终点头:“你的责任心值得尊重。不过别熬太晚,味觉需要休息才能敏锐。”
温暖心头一暖。这种细心的关照,与平时严格的他形成有趣反差。
傍晚,张世尧不请自来。这次他打扮得休闲些,但依然与餐厅氛围格格不入。
“温暖,听说你在研发新汤品?”他自来熟地走进厨房,“需要投资吗?我可以...”
“不需要。”温暖和陈时宇异口同声。
张世尧挑眉:“默契不错啊。”语气中的酸意显而易见。
他自顾自地尝了一口正在熬制的汤,品了品:“还行,但缺少亮点。现在流行的是融合创新,比如加黑松露或者鱼子酱...”
“那不是创新,是亵渎。”陈时宇冷声道,“传统美食有自己的语言,不需要用奢侈品来粉饰。”
张世尧嗤笑:“看来陈先生不懂现代餐饮趋势。温暖,你真的要听一个传统主义者的意见?”
温暖正色道:“世尧,尊重传统不等于守旧。真正的创新是理解本质后的提升,不是表面堆砌。”
张世尧耸耸肩:“随你吧。不过记住,如果需要‘正常’的商业建议,我随时 available。”
他离开后,厨房气氛一时凝重。
“他说的不全是错的。”陈时宇忽然开口,“传统需要与现代对话,否则会变成博物馆展品,失去生命力。”
温暖惊讶地看着他。
“但我相信对话的方式不是简单堆砌昂贵食材,”陈时宇继续,“而是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共鸣点。比如你祖母的月相理论,其实与现代食品科学对时间和温度的研究是相通的。”
温暖点头:“就像当代艺术不是抛弃传统,而是与传统对话,创造新的表达。”
又一次,他们发现彼此领域的相似之处。这种跨越行业的理解让温暖感到莫名的亲切。
当晚打烊后,温暖留在餐厅处理策展工作。陈时宇意外地没有离开,而是在一旁继续研究月历记录。
夜深了,他默默递上一杯自制安神茶:“提神不伤胃。”
温暖接过,茶的温度透过杯子暖到手心:“谢谢。你还不回去休息?”
“还有些数据要分析。”陈时宇在她对面坐下,“实际上,我想请教你一些策展方面的问题。”
温暖惊讶:“策展?”
“餐饮也是一种空间和体验的策划,”陈时宇认真地说,“我想重新设计‘食知味’的体验流程,觉得艺术策展的理念可能值得借鉴。”
就这样,他们开始了意想不到的跨界交流。温暖讲解策展如何构建叙事、引导情绪、创造节奏;陈时宇分享餐饮中味觉序列、口感对比、氛围营造的要点。
“很有趣,”温暖由衷道,“其实策展和烹饪都是将元素有机组合,创造完整体验。”
陈时宇点头:“最成功的餐厅不仅仅是喂饱肚子,而是提供一段难忘的体验。”
他忽然想起什么:“你最近做的汤,已经很有体验感了——从清雅的前调到浓郁的中调,最后回甘的余韵。”
温暖被夸得有些不好意思:“是跟你学的序列概念。”
午夜钟声响起,两人才惊觉时间流逝。窗外月色正好,下弦月如银钩悬于夜空。
“今天的月相,”温暖望着窗外,“适合熬制清雅的汤。”
陈时宇也望向月亮,侧脸在月光下显得柔和许多:“你祖母很了不起,将天文智慧融入日常烹饪。这是一种诗意的科学。”
温暖轻声说:“我记得小时候,她常抱着我看月亮,说‘暖暖,月亮不仅照亮夜空,也掌管着大地上的生长节奏。要学会倾听它的声音’。”
“你继承了这种感知力,”陈时宇转头看她,“对味道的情感记忆,对规律的敏感...这些都是数据无法分析的特质。”
他的目光在夜色中格外深邃,温暖感到心跳微微加速。
“明天是新月,”陈时宇忽然说,“根据记录,应该‘猛火快沸,取其锐气’。我们试试不同的配料比例?”
温暖点头:“好。不过现在,我得先把这份展览方案完成。”
陈时宇没有离开,而是继续坐在对面,安静地研究月历。偶尔,温暖抬头,会发现他正看着自己,目光相遇时两人都迅速移开视线,仿佛共享一个秘密。
凌晨两点,温暖终于完成工作。她惊讶地发现陈时宇还在,已经趴在桌上睡着了,手边是密密麻麻的计算纸。
温暖犹豫片刻,轻轻为他披上外套。近距离看他睡着的模样,严肃线条变得柔和,竟有些少年般的无害感。
就在这时,陈时宇忽然睁开眼,两人距离极近,呼吸可闻。
“我...”温暖慌忙后退,脸颊发热,“看你睡着了...”
陈时宇坐起身,揉揉眼睛:“不小心睡着了。你工作完成了?”
温暖点头,心跳仍未平复。
“我送你回去。”陈时宇自然地拿起车钥匙,仿佛深夜送她回家已是常态。
车上,两人都很安静。快到公寓时,陈时宇忽然问:“那个艺术展,什么时候开幕?”
“下个月底。为什么问?”
“也许我应该去看看,”他语气随意,“了解不同领域的创作过程,对餐饮创新可能有启发。”
温暖微笑:“我可以给你导览。”
“那就说定了。”陈时宇停下车,“明天...今天 actually,新月熬汤试验,七点见。”
温暖下车,回头看他:“陈先生,谢谢你。”
“谢什么?”
“谢谢你的安神茶,谢谢你的陪伴,谢谢...尊重我的两份工作。”
陈时宇沉默片刻,轻声说:“因为你值得尊重,林温暖。”
车驶远了,温暖仍站在夜风中,心中有种陌生的暖流涌动。她忽然想起祖母常说:“好汤需要火候,感情也需要时间熬煮。”
难道她对陈时宇...
摇摇头,她走进公寓大楼。但那一夜,梦中不再是独自一人的厨房,而是双人共舞的熬汤场景,在月光下,如同某种古老的仪式。
次日清晨,温暖提前到达餐厅。让她惊讶的是,陈时宇已经在了,而且带来了全套新月熬汤所需的材料。
“根据计算,今天应该侧重海鲜的鲜味,”他展示新鲜的海带和贝类,“配合快速萃取,保留海洋的‘锐气’。”
温暖注意到他眼下的阴影:“你又没睡好?”
“睡了几个小时,”陈时宇不在意地摆手,“灵感来了,睡不着。”
他们开始了新月熬汤法。与之前不同,这次要求武火快沸,迅速提取味道。厨房里蒸汽腾腾,两人在热浪中默契配合,仿佛已经合作多年的搭档。
中午,当第一碗新月汤端给金伯伯品尝时,老人睁大眼睛:“这味道...像海浪拍在脸上!玉华姐说过,新月汤喝的是‘气’不是‘味’。”
顾客们的反应同样积极。有人形容“像春天第一阵风”,有人说“清爽但有力道”。
成功带来的喜悦在厨房弥漫。当最后一碗汤被称赞后,温暖情不自禁地与陈时宇击掌庆祝。手掌相触的瞬间,两人都愣了一下,随即自然分开,但那种接触的温暖久久未散。
下午,温暖必须去美术馆开会。临走时,陈时宇递给她一个保温瓶:“新月汤,提神用。”
美术馆同事注意到保温瓶,调侃道:“温暖姐,什么时候开始自带便当了?不像你的风格。”
温暖笑笑不语。开会时,她悄悄喝了一口汤,那股鲜锐的味道让她精神一振,仿佛把厨房的能量带进了会议室。
会议结束后,总监特意留下她:“温暖,下个季度的主题展,董事会希望增加商业元素。比如与高端餐饮合作,做艺术晚餐之类的。”
温暖皱眉:“但这次展览的主题是‘寂静与空间’,加入餐饮会不会破坏氛围?”
“这是市场趋势,”总监耸肩,“你可以考虑与哪家餐厅合作。听说你最近在餐饮圈有接触?”
温暖脑海中瞬间闪过陈时宇的身影,但立即否决了这个想法。她不想将两个世界混为一谈。
回到餐厅已是傍晚。温暖发现陈时宇正在□□工新月熬汤法的要点,耐心而严格。那个场景让她莫名触动——他正在将技艺传承下去,正如祖母当年所做。
打烊后,温暖提起美术馆的建议。陈时宇立即摇头:“不合适。艺术展览不应该被餐饮喧宾夺主。”
温暖惊讶:“我以为你会抓住这个机会推广。”
“推广要有原则,”陈时宇正色道,“就像熬汤不能乱加配料。有些事情可以融合,有些应该保持距离。”
这种尊重让温暖感动。她忽然意识到,陈时宇与张世尧的最大区别不是出身或能力,而是对事物本质的尊重。
那晚,他们继续研究月历记录。温暖发现祖母在某些特定日期标注了“休”字,似乎是休息日。
“这些日期有什么特殊?”她疑惑。
陈时宇查了农历:“都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关键日。你祖母在节气日不熬汤?”
金伯伯恰好听到,解释道:“玉华姐说,节气日是天地交泰之时,不宜扰动水火。她通常那天会去祭拜山神。”
传统智慧中的敬畏之心让两人肃然。现代人总是试图征服自然,而古老智慧强调与自然和谐共处。
“我们应该尊重这个传统,”温暖提议,“在节气日休息。”
陈时宇点头:“还可以推出特别的节气饮品,非熬制类,以示对传统的致敬。”
又一个共识达成。温暖发现,尽管来自不同世界,但他们正在创造一种共同的价值语言。
深夜,当温暖再次在陈时宇的车中睡着时,她不再急于掩饰疲惫。而当陈时宇为她调整座椅角度时,动作也越发自然。
车到公寓楼下,温暖醒来,发现身上盖着那件熟悉的外套。
“明天是雨水节气,”陈时宇说,“根据传统应该休息。你正好可以处理策展工作。”
温暖心中一动:“你记得我的工作安排?”
陈时宇略显不自然:“顺便提到的。晚安,林温暖。”
“晚安,陈时宇。”她第一次直呼他的名字,感到一种新的亲近。
上楼后,温暖站在窗边,看着楼下的车迟迟未走。她忽然想起祖母的另一句话:“识人如识味,不能只看表面,要品其底蕴。”
陈时宇的底蕴,比她想象的丰富得多。
月光下,他的车终于缓缓驶离。温暖手中仍握着那个保温瓶,瓶中余温未散,如同某种正在酝酿的情感,随着月相悄悄盈满。
下章预告 :第五章“九转之谜”中,温暖与陈时宇将破解祖母秘方中最后的“九转”奥秘,但这一过程却意外引发了媒体关注和商业窃密的危机。同时,张世尧的介入让温暖面临艰难选择,而她与陈时宇之间悄然滋长的情感也迎来了第一次考验。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4章 第 4 章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