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秋天是利落而慷慨的,天高云淡,金色的阳光能毫无阻碍地洒满整个校园。中央音乐学院更像一座艺术的圣殿,空气中仿佛都震颤着看不见的音符。但对季暖而言,这种无处不在的音乐氛围,带来的首先是压力,而非荣耀。
她的日常被压缩在一条清晰的轨迹上:宿舍—琴房—教室—食堂。钢琴系的竞争是**且残酷的,每个人都是各自地方的佼佼者,在这里,天赋和努力只是入场券。教授的要求严苛到近乎不近人情,一个音色的细微偏差,一段乐句的情感处理,都可能被反复打磨数小时。
季暖习惯了一个人。她总是最早到琴房,最晚离开。指尖在琴键上飞舞,重复着枯燥的音阶和练习曲,身体疲惫,精神却高度集中。只有在完全沉浸在音乐中时,她才能暂时忘却身处异乡的疏离感,找到那种熟悉的、掌控一切的安定。
这种近乎苦行僧的生活,偶尔会被沈思玮打破。
沈思玮是季暖在这座庞大城市里,除音乐之外,唯一的透气口。这位研二的师姐像一阵自由的风,她会不由分说地把季暖从琴房里拖出来,带她去胡同深处不起眼的小馆子吃卤煮,去798看先锋艺术展,或者只是在她租的小公寓里,煮一壶茶,分享彼此收藏的稀奇古怪的唱片。
“你不能除了琴房就是宿舍,会变成音乐机器的。”沈思玮一边摆弄着她的黑胶唱片机一边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你得先活得像个人。”
季暖通常是安静的倾听者。沈思玮见识广博,思想活跃,从古典音乐的结构美学能聊到女性主义,从作曲家的八卦能聊到社会议题。她让季暖看到了一个更广阔、更复杂的世界。更重要的是,沈思玮知道她的性向,并且以一种极其自然的态度对待它,这让季暖感到一种难得的放松。
“你那个远在南方的‘小朋友’,最近怎么样?”沈思玮偶尔会问起,语气里没有打趣,只有关心。
季暖会简单地说几句,提到林知遥的信,提到她电话里的依赖和哭诉。沈思玮听完,会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然后看似随意地说:“小暖,照顾别人之前,得先站稳自己。爱情是共生,不是依附。”
这句话像一颗小石子,在季暖心里激起微澜。她想起林知遥越来越频繁的低落情绪,想起自己每次挂断电话后那莫名的疲惫感。她爱林知遥,那种爱意沉淀在高三并肩作战的岁月里,刻骨铭心。但她开始隐约觉得,仅仅依靠过去的情感积累和远距离的言语安抚,似乎越来越难以支撑起两个人正在经历的、截然不同的当下。
她的信,开始更多地谈论专业,谈论她听到的音乐会,谈论沈思玮带她看到的北京的另一面。她试图将自已看到的新世界分享给林知遥,像是在为两人未来的重聚铺设更广阔的基石。但她能感觉到,信那头的回应,似乎总隔着一层什么。
**与此同时,在南方的大学里,林知遥正经历着另一种意义上的“学习”。**
她的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更偏向理论和教学法。和声学、曲式分析、中外音乐史……这些课程需要的是逻辑和记忆,而非指尖上极致的情感爆发。对林知遥来说,这些知识有用,却总觉得隔靴搔痒,无法触及音乐最核心的、令她战栗的美。
她的生活重心,在陈婧的影响下,不可逆转地偏斜了。社团活动、联谊、周末的逛街和电影,构成了她大学生活的主旋律。她像一块干燥的海绵,被动地吸收着周遭的一切。她学会了化精致的妆,讨论最新款的包包,和男生女生**也变得不那么生疏。
那种与季暖所在的纯粹音乐世界的疏离感,在与陈婧等人的对比中,反而被奇异地减弱了。在这里,她不再是那个格格不入的异类,她正在努力成为“大多数”中的一员。这种融入,带来了一种虚假的安全感。
一次“音乐教育学”的小组作业,她和王莉分到了一组。任务是为一首简单的儿童歌曲设计教学方案。王莉严谨地罗列着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条分缕析。而林知遥脑海里浮现的,却是季暖当年如何用一个雨滴的比喻,就让她理解了跳弓的颗粒感。
她忍不住对王莉说:“也许我们可以先不讲理论,而是让孩子们听听这首歌,问问他们听到了什么,感觉像什么……”
王莉推了推眼镜,不解地看着她:“那样课堂节奏会乱掉的,而且不系统。按照教学大纲来最稳妥。”
林知遥张了张嘴,最终把话咽了回去。那一刻,她清晰地意识到,她所珍视的、关于音乐的那些灵动的、直觉性的东西,在这个强调“规范”和“实用”的体系里,似乎并不重要。
这种价值观上的初现端倪的分歧,也体现在她们与彼此的通信中。
季暖在信里写道:
> “最近在钻研巴赫的平均律,它的结构像一座精密绝伦的哥特式教堂。思玮姐说,这种理性的极致背后,是通往神性的秩序之美。我觉得很对。”
林知遥读着这些文字,感到一种深刻的茫然。哥特式教堂?神性?这些词汇离她充斥着社团学分和联谊琐事的生活太遥远了。她提笔回信,发现自己能分享的,只有:
> “这周末和陈婧她们去看了场电影,很好笑。学校‘十佳歌手’大赛要开始了,陈婧非要拉我去报名,说可以加综测分……你那边天气冷了吗?记得多穿衣服。”
信寄出后,她看着自己写的文字,感到一种莫名的空虚和羞愧。她与季暖,一个在建造精神的“哥特式教堂”,一个在经营世俗的“校园生活”。她们仿佛两条曾经交汇的线,在越过那个名为“高考”的交点后,正沿着各自的轨迹,朝着不同的方向无限延伸。
虽然彼此都在对方的轨道上投下关切的目光,但那种内在的、对生活重心的理解和对未来图景的描绘,已经悄然出现了偏差。现实像一位沉默而强大的导演,正不动声色地将她们引向不同的舞台,为未来更深刻的裂痕,埋下了最初的种子。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