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上海难得地给了个晴天。
他们今天的考察点,是位于苏州河畔的M50创意园。这里由旧工业厂房改造而成,如今是上海最活跃的艺术聚集地之一。
按照约法三章,金拉提前提交了今天的行程:“考察工业遗产的现代化改造与商业化应用。附加体验:感受上海当代艺术的脉搏,作为城市文化价值评估的辅助数据。”
何易批准了。
走在创意园区的红砖墙之间,何易完全处于工作状态。他手中的平板电脑记录着各种数据:厂房的原始结构、改造后的空间利用率、新增钢结构的承重系数、入驻商户的业态分布...
金拉则像一条回到了水里的鱼,对这里的一切都驾轻就熟,她不停地给何易补充着人文知识:“你看这面墙上的涂鸦,是一个叫Seth的法国艺术家的作品,他专门在世界各地的老街区创作,主题都是关于童年。”
“这家画廊的老板是我的朋友,他们上个月刚办了一个关于城市记忆的摄影展。”
何易一边听着,一边在备注一栏里冷静地记录:“艺术涂鸦,可提升文化附加值,但维护成本高,且风格存在主观争议性。”
金拉看着他那副六亲不认的录入姿态,无奈地摇了摇头。这家伙,就是一台行走的价值评估机。
就在这时,一个爽朗的男声从不远处传来,带着一丝惊喜的笑意。
“拉拉?真的是你!”
金拉闻声回头,脸上的表情瞬间切换成了一种灿烂而真诚的喜悦:“林森!你怎么在这里?”
一个男人快步走了过来。
他约莫三十岁上下,穿着一件水洗白的亚麻衬衫,脖子上挂着一台老式的徕卡相机,及肩的长发在脑后随意地扎成一个小揪。
他整个人都散发着一种随性而温暖的艺术气息,与何易的严谨、克制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
“我在这里当然是拍照了。”林森笑着,很自然地给了金拉一个拥抱,然后亲昵地揉了揉她的头发,“倒是你,又在茶毒哪个无辜的外来游客呢?”
他的目光扫过金拉身旁的何易,眼神里带着些许调侃。
“什么叫荼毒,我这叫文化输出。”金拉笑着拍开他的手,然后转向何易,介绍道:“何先生,这位是林森,一位非常优秀的摄影师,也是我很多年的好朋友。”
“何先生,您好。”林森向何易伸出手,笑容温和。
“你好。”何易与他握了握手,镜片后的目光,却将对方快速扫描了一遍。
姓名:林森。职业:自由摄影师。外形:过于随意,与金拉关系:亲密。
初步结论:一个非目标范围内的干扰因素。
“这位是何易先生,从美国来的建筑顾问。”金拉补充道。
“哦?建筑顾问?”林森的眼睛一亮,“那正好,我最近在拍一个关于上海老厂房改造的专题,说不定我们可以交流一下。”
“林森的镜头,可比我的嘴会说话多了。”金拉显然很为自己的朋友骄傲:“他专门拍那些快要消失的上海风景和人,他的照片会呼吸。”
“会呼吸的照片,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说法。”何易不动声色地回应:“从技术角度讲,我更关心的是照片的像素、景深和色彩还原度。”空气,瞬间安静了下来。
林森脸上的笑容微微一滞,随即又恢复了自然。
“何先生真是个严谨的人。”林森打了个圆场,然后对金拉说:“正好,我的工作室就在前面那栋楼,刚泡了今年的新茶,上来坐坐?”
“好啊!”金拉立刻答应,随即她想起了身边的甲方,马上启动了工作模式,转向何易:“何先生,我提议参观本地摄影师工作室,通过艺术家的视角,了解工业遗产改造后的内部空间,属于第一手调研资料。时间限制:三十分钟。”她这套话说得越来越熟练了。
何易看了看林森,又看了看一脸期待的金拉,最终,他给出了两个字:“可以。”
林森的工作室宽敞而明亮,墙上挂满了他的黑白摄影作品。照片里,有弄堂里打盹的老猫,
有热气腾腾的小笼包店铺,有黄昏时分苏州河的波光,还有一张张生动而深刻的上海市民的脸。
整个空间,充满了故事和温度。
“这些照片,记录的都是正在消失的城市。”林森给他们倒上茶,声音里带着一丝感伤,“我希望能用我的方式,留住一座城市的体温。”
“体温?”何易对这个词很感兴趣:“这是一个无法被量化的指标。就像一栋建筑的价值,在于它的结构、历史和商业潜力。体温这种感性的东西,在商业评估报告里,价值为零。”
“那可未必。”林森笑着反驳:“一栋没有体温的建筑,不过是个空壳。就像那些被改造得面目全非的石库门,刷着统一的油漆,开着千篇一律的网红店,它们或许商业价值很高,但在我看来,它们已经死了。而我照片里的这些地方,它们活着。”
这几乎是金拉昨天观点的完美复刻。何易看着侃侃而谈的林森,又看了一眼在旁边听得连连点头的金拉,一种莫名的他自己也无法解释的情绪,在心底悄然升起。
他不喜欢这种感觉,这种被排斥在某个共同体之外的感觉。
他和金拉之间,是甲方和乙方的对立关系。而金拉和林森之间,却是一种基于共同价值观的、无言的默契。
“这张照片...”何易的目光,被墙角的一张照片吸引了。照片上,一位满脸皱纹的老奶奶,正坐在自家门口的小板凳上,手里拿着一把蒲扇,笑得一脸慈祥。
金拉惊喜地叫出声:“是我们昨天在步高里遇到的那位奶奶!”
何易的身体微微一震。
昨天那个鲜活的对他点头微笑的老人,此刻被定格在了这张黑白照片里,时光的质感和人物的情感,扑面而来。那一瞬间,他脑海里所有关于像素和景深的数据分析,都显得苍白无力。
他第一次,隐约理解了林森所说的体温。
“拉拉,中午一起吃饭吧?”林森适时地发出邀请,他看了何易一眼,嘴角带着若有若无的挑战意味:“我知道有家本帮菜馆,藏得特别深,开了几十年了。味道么...绝对是你这位高级顾问找不到的。”
这句高级顾问,精准地刺了一下何易。
金拉显然有些心动,但又碍于身旁的甲方。
她正犹豫着,何易却抢先一步开了口。
他的声音不大,但异常清晰。
“林先生,恐怕不行。”
他转向金拉,目光平静无波。
“根据我们的协议,金小姐的时间,在接下来的114个小时里,完全归我所有。任何超出我们既定行程的社交活动,都必须经过我的审批。”他顿了顿,最后看了一眼林森,补充道:
“而我的审批结果是——否决。”
工作室里,茶香袅袅。空气却因为他这句冷静而霸道的话,瞬间凝固了。
林森的工作室里,空气仿佛凝固在了那句冷静而霸道的否决之中。茶杯里升腾起的热气,是此刻唯一还在流动的东西。
林森脸上的笑容先是微微一滞,随即转变为一种更深、更耐人寻味的表情。
他上下打量了何易一番,像是在欣赏一件结构奇特的艺术品。
他没有生气,反而对着金拉,用口型无声地说了两个字:“有趣。”
金拉定了定神,脸上重新挂起职业化的笑容,打圆场道:“不好意思啊林森,我的甲方是个严格的时间管理者。工作时间,一切以他的行程为准。”
“理解,完全理解。”林森从善如流,将手中的茶杯递给何易,笑容温和依旧,但眼神里却藏着只有男人才懂的较量:“何先生是位有原则的人。不过,原则之外,上海还有很多人情。拉拉,这个你拿着。”
他从桌上一叠刚打印出来的照片里,抽出一张递给金拉。照片是刚刚在园区里抓拍的,是金拉回头冲着阳光笑的样子,背景是斑驳的红砖墙。林森的技术很高超,那一瞬间的光影、神态,乃至空气中浮动的尘埃,都被捕捉得恰到好处,充满了生命力。
“刚拍的,送你了。”他语气随意,就像送出一张再普通不过的纸片。
何易的目光在那张照片上停留了零点五秒。他看到金拉在另一个人的镜头里,绽放出一种他从未见过的毫无防备的灿烂。那笑容,与她面对自己时那种带着职业、挑衅和狡黠的笑,截然不同。
“谢谢。”金拉珍重地收下照片,小心翼翼地放进自己的帆布包里。
“那我先不打扰你们工作了。”林森再次向何易点了点头,便转身忙自己的事去了,自始至终,都保持着一种游刃有余的松弛感。
走出工作室,重新回到园区嘈杂的人流中,金拉才终于长舒一口气。
“何先生。”她侧过头,看着身边这个面无表情的男人,语气里带着戏谑:“你刚才,是在行使你作为甲方的合法权益,还是在……宣告主权?”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