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三世书·与君同 > 第9章 风雪孤影

第9章 风雪孤影

孟清辞那番决绝的话语,如同北五所终年不散的寒气,深深浸入了何彦书的骨髓。他失魂落魄地回到国公府,将自己关在房中,几日不曾出门。往日那个神采飞扬的少年仿佛一夜之间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沉默寡言、眉宇间凝结着化不开阴郁的青年。

富察氏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却更加坚定了要快刀斩乱麻的决心。她深知,此时任何安抚或劝解都是徒劳,唯有时间和既成事实,才能磨平儿子这不该有的棱角。她加紧了与赫舍里家的往来,两家长辈心照不宣,只待一个合适的时机,便将婚事提上日程。

然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一纸来自宫中的紧急调令,打破了短暂的僵局。

西北边疆传来急报,一伙流窜的马匪勾结境外势力,屡屡骚扰边民,劫掠商队,气焰嚣张。当地驻军几次围剿未果,反有损兵折将。此事虽不算动摇国本,却关乎朝廷颜面和边疆稳定。乾隆皇帝震怒之余,决定派遣一支精干小队,携带特殊指令,前往西北,协调当地驻军,务求速战速决,以儆效尤。

而这支小队的领队人选,在经过几番权衡后,出乎不少人意料地,落在了年仅十八岁的御前侍卫何彦书头上。

圣意难测。有人认为这是皇帝对绥国公府的信任和历练年轻一代的信号;也有人猜测,这或许是皇帝有意将何彦书调离京城,避免其继续与那个宫女纠缠,同时也能让赫舍里家安心。无论如何,圣旨已下,不容置疑。

接到命令的何彦书,内心复杂难言。一方面,远离京城这个伤心地,投身于充满挑战的军务,或许能暂时麻痹心中的剧痛;另一方面,他放心不下清辞。他深知北五所是什么地方,自己这一走,不知何时才能回来,留下她独自一人面对那里的豺狼虎豹,他如何能安心?

离京前夜,他再次冒险潜入北五所附近。这一次,他不敢再贸然现身,只能远远地、借助地形隐匿身形,望向那片死气沉沉的建筑。他看到清辞和一群宫女被监工呼来喝去,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地浆洗衣物,动作稍慢便会招来斥骂。他看到她用红肿开裂的手费力地拧干厚重的床单,单薄的身躯摇摇欲坠。他看到她在吃饭时,只能分到一点少得可怜、几乎看不到油星的菜汤和硬邦邦的粗面馍馍……

每一幕,都像一把钝刀,在他心上反复切割。他紧握着拳头,指甲深深陷进肉里,才勉强压下冲出去的冲动。他知道,此刻他若现身,非但帮不了她,只会给她带来更大的灾难。

“清辞……等我……”他在心中无声地呐喊,充满了无力感和坚定的决心,“等我立功回来,我一定向皇上求恩典!无论如何,我一定要把你救出来!”

带着这沉重如山的牵挂和誓言,何彦书踏上了前往西北的征途。马蹄声碎,尘土飞扬,少年的背影在官道上渐行渐远,融入了苍茫的天际。

———

何彦书的离开,仿佛抽走了孟清辞生命中最后一点暖意。北五所的冬天,格外的漫长和难熬。

浆洗处的管事太监姓刘,是个趋炎附势、刻薄寡恩的小人。他早已收到来自上面的“特别关照”,要对孟清辞“多加照拂”。于是,最脏最累的活计,永远第一个派给她;分量最重的衣物,总是堆在她的盆里;稍有懈怠,便是克扣饭食、罚跪甚至是鞭挞。

同住的那些老嬷嬷,起初还有些同情,但久而久之,在刘太监的淫威和自身难保的处境下,也渐渐变得冷漠,甚至为了自保,有时也会跟着踩上几脚。人性的卑劣,在这方狭小的天地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日,天降大雪,寒风凛冽。孟清辞被派去清洗一批刚从某个嫔妃宫中送来的、沾染了油渍的厚重地毯。井水冰冷刺骨,碱水灼烧着她手上密密麻麻的裂口,疼得她浑身发抖。她必须用尽全力,才能将浸透水后沉重无比的地毯拖拽起来,捶打清洗。

刘太监揣着手炉,站在廊下监工,嘴里不干不净地骂着:“没吃饭吗?用点力!洗不干净,今晚就别想吃饭!真是个丧门星,晦气!”

孟清辞咬紧牙关,一声不吭,只是机械地重复着动作。长时间的劳累和营养不良,让她的身体早已透支。一阵猛烈的咳嗽袭来,她只觉得眼前发黑,喉头一甜,竟咳出了一点血丝,溅在雪白的地毯上,格外刺眼。

“哎呀!你个作死的东西!”刘太监眼尖,看到血迹,顿时像被踩了尾巴的猫一样跳起来,冲过来劈手就是一个耳光,“敢弄脏主子的东西!我看你是活腻了!”

孟清辞被打得踉跄几步,跌坐在冰冷的雪地里,脸颊上火辣辣地疼,耳朵里嗡嗡作响。她抬起头,看着刘太监那张因愤怒而扭曲的肥脸,看着周围宫人或麻木或幸灾乐祸的眼神,心中一片死寂的冰凉。

她想起了何彦书。那个像太阳一样温暖的少年。他现在在哪里?是否平安?他……可还记得她这个深陷泥泞、卑微如尘的宫女?

一丝苦涩的笑意在她嘴角蔓延开。忘了才好。忘了,对他才是最好的。

———

何彦书离京后,陈子衿成了唯一一个还隐约关注着孟清辞境况的人。

他身为翰林,消息灵通,自然听说了孟清辞被贬斥至北五所的消息,也隐约猜到了其中的缘由。对于好友何彦书的这段情愫,他心情复杂。一方面,他理解并欣赏彦书那份不顾一切的真情;另一方面,作为局外人,他更清醒地看到这感情背后的巨大风险和不可能性。

他无法像何彦书那样炽烈地表达,也无法改变宫规和上位者的意志。他所能做的,唯有在不逾越规矩、不引人注目的前提下,给予一点微薄的、无声的关怀。

这日,他借着去内务府核查一批古籍修缮档案的机会,“偶遇”了负责北五所物资发放的一个老典簿。陈子衿为人谦和,在翰林院人缘颇好,与这老典簿也有过几面之缘。

闲聊中,陈子衿状似无意地提起:“听闻今年北五所的炭火份额似乎比往年更紧了些?那些年老体弱的宫人,怕是难熬。”

老典簿叹道:“陈大人心善。可不是嘛!层层克扣,到了下头,能有多少?再加上……唉,有些地方,更是……”他欲言又止,摇了摇头。

陈子衿心中了然,不再多问。过了两日,他让身边一个可靠的小厮,悄悄给那老典簿送去了些银钱和一包上好的金疮药、冻疮膏,只说是“家中多余之物,赠与故旧,聊表心意”,并特意嘱咐,若北五所有需,可酌情分用,尤其是……若有手部冻伤溃烂者。

他做得极其隐秘,甚至未曾提及孟清辞的名字。这微小的善意,如同投入深潭的一粒石子,能否泛起涟漪,能泛起多大的涟漪,他并不知道,也无法保证。这只是他遵循本心,在能力范围内,所做的一点努力。或许,这微不足道的药膏,能在某个寒冷的夜晚,稍稍缓解那个女子手上的伤痛吧。

他也曾想过,是否应该将孟清辞的惨状写信告知远在西北的何彦书。但思虑再三,他还是放弃了。边关险恶,彦书身负重任,若因此事分心,恐有性命之忧。更何况,即便知道了,远水解不了近渴,除了增加好友的痛苦和焦躁,于事无补。

于是,在这座巨大的、冰冷的紫禁城里,孟清辞像一株无人在意的野草,在北五所的风雪中艰难求生。何彦书在遥远的边疆浴血奋战,将思念和担忧压在心底。而陈子衿,则作为一个沉默的旁观者和有限度的同情者,默默地注视着这一切。

命运的齿轮,在寒冬中继续冰冷地转动着,将每个人卷向未知的方向。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还有此等好事?

错嫁给年代文大佬后

假少爷回村后

狩心游戏

道姑小王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