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边防营区回到教师家属院,苏慈刚把帆布包放在墙角,就抱着那把老枣木弹弓坐在院子的石凳上发呆。阳光洒在弹弓磨得发亮的木柄上,暖融融的,可她指尖却觉出几分陌生,在山里时,这把弹弓是她的 “老伙计”,闭着眼睛能听出野兔踩过落叶的 “沙沙” 声、山雀振翅的 “扑扑” 声,十步外的松鼠都能精准瞄准;可回到城里,耳边满是自行车 “叮铃铃” 的清脆铃声、邻居阿姨在院里的说话声、远处国营工厂传来的汽笛声,眼前是挤挤挨挨的红砖房、来来往往的行人,以前在山里熟稔的训练方式,突然像没了落脚处。
“慈儿,发什么呆呢?快来帮阿姨摘青菜,晚上给你做你爱吃的炒青菜。” 李娟端着一盆青菜从厨房出来,看到苏慈抱着弹弓一动不动,笑着朝她招手。苏慈回过神,把弹弓轻轻放在石桌上。她快步走过去蹲在菜盆边,手指飞快地摘着青菜叶,心里却在不停琢磨:城里和山里不一样,没有野兔、野猪主动出现,得自己找办法,把在山里练出的本事,变成在城里能用的 “真功夫”。
晚饭过后,苏慈牵着黑石出门遛弯,刚走到家属院门口,就听见一阵清脆的喊声:“苏慈姐姐!等等我们!” 她回头一看,是住在隔壁的双胞胎兄弟大宝和小宝,两人手里各攥着一把用粗铁丝弯成的弹弓,橡皮筋是从旧自行车内胎上剪的,看着简陋却透着股认真劲儿。“苏慈姐姐,你也去遛黑石呀?我们跟你一起走好不好?” 大宝仰着小脸,眼睛亮晶晶的。经过王浩回来以后的宣传,苏慈在营区后山打野猪的事,家属院的小孩都听说了,都觉得苏慈特别厉害。
苏慈笑着点点头,指尖轻轻摸了摸黑石的头:“好啊,咱们一起走。” 黑石尾巴摇得更欢,凑过去用毛茸茸的头蹭了蹭大宝的手背,惹得大宝 “咯咯” 直笑,连小宝都跟着咧开嘴。他们沿着街道慢慢走,家属院门口的街道不宽,两旁的梧桐树刚冒出嫩绿色的新芽,风一吹,叶子 “沙沙” 响,像在说悄悄话。苏慈放慢脚步,轻轻闭上眼睛,试着在嘈杂的声音里分辨:左边传来 “哗啦啦” 的流水声,是街角那家国营粮店门口的自来水龙头没关紧;右边有 “咚咚” 的敲击声,是邻居张爷爷在院里修他那把旧木凳;远处还有 “哐当” 一声闷响,是废品回收站的师傅在卸铁皮。她一边听,一边小声跟身边的大宝、小宝解释:“你们仔细听,这些声音都不一样,能告诉我们好多事呢,比如哪里有水声,哪里有人在干活。”
大宝和小宝也学着苏慈的样子闭上眼睛,小宝皱着小眉头,过了一会儿小声说:“苏慈姐姐,我只听到树叶‘沙沙’响,别的声音都混在一起了。” 苏慈睁开眼睛,蹲下来跟他们平视,语气耐心:“别急,慢慢来,先从最清楚的声音开始听,比如现在的树叶声,等听熟了,再找别的声音,多练几次就会了。” 她抬头看向远处,有几只麻雀正低头啄食地上的米粒,便对两个小孩说:“你们看,那有麻雀,咱们来比赛好不好?看谁能先数清楚有几只。”
两个小孩立刻来了精神,睁大眼睛盯着,大宝数了一会儿,大声说:“有五只!我看清楚了,都在地上啄米呢!” 小宝却使劲摇头,手指着一旁的树枝:“不对不对,是六只!刚才有一只飞到树枝上了,你没看到!” 苏慈笑着揉了揉小宝的头:“小宝说得对,是六只,观察的时候要仔细,不能漏掉任何一个小细节。” 她站在原地,学着在山里瞄准的样子,视线紧紧盯着一只低头啄食的麻雀,在心里默默计算距离、风速,虽然没拿出弹弓,可眼神却格外专注,连呼吸都放轻了。
每天早上,苏慈会提前半小时起床,牵着黑石去家属院后面的小公园,那里人少、树多,还有一片开阔的草坪,是她找了好几天才定下的 “训练基地”。有时候大宝和小宝也会早起,苏慈还会教他们分辨不同的脚步声,她让大宝、小宝闭上眼睛站在原地,自己则在远处来回走动,让他们根据脚步声判断自己走的方向;有时候还会让他们听自行车的声音,判断自行车是从左边来,还是右边来,两个小孩学得认真,进步也快,没过多久就能准确分辨出脚步声的方向了。
上午的时间,苏慈会用来学习,除了做学校布置的作业,她自己也会提前预习新学期的内容,笔记本上记得满满当当,重点内容还用红笔做了标记。下午放学后,她会牵着黑石,带着大宝、小宝去不同的地方 “训练”:有时候去国营菜场,那里人多、声音杂,最适合练习听声辨位;有时候去学校附近的新华书店,听老板和顾客讨论书籍的声音,苏慈会让他们根据声音判断说话人的情绪,是开心的、生气的,还是平静的;有时候去河边,听流水声、风声,看远处的木船划过水面留下的痕迹,苏慈会教他们通过船的痕迹判断船是往上游走,还是往下游走,两个小孩听得入迷。
有一次,苏慈带着大宝、小宝去菜场,刚好遇到商贩们从卡车上卸货。她让两个小孩站在不远处,闭上眼睛,试着通过声音判断有多少人在卸货、卸的是什么东西。大宝先睁开眼睛,大声说:“苏慈姐姐,我听到‘咚 —— 咚 ——’的声音,好像是箱子掉在地上的声音!” 小宝也跟着睁开眼睛,补充道:“还有‘哗啦 ——’的声音,是不是装东西的袋子破了呀?” 苏慈笑着摇摇头,引导他们:“大宝说得对,‘咚咚’声是木箱落地的声音,里面装的是苹果;小宝听到的‘哗啦’声,是麻袋摩擦的声音,里面装的是大米。那你们再仔细听听,有几辆手推车在帮忙运货呢?”
两个小孩立刻闭上眼睛,屏住呼吸仔细听,过了一会儿,大宝小声说:“有两辆!我听到两次‘吱呀’声,是手推车的轮子响!” 苏慈轻轻摇头:“再听一遍,刚才是不是有三次‘吱呀’声?仔细听,不要漏掉哦。” 这次两个小孩听得更认真了,连耳朵都竖了起来,过了一会儿,小宝突然睁开眼睛,兴奋地大喊:“是三次!我听到三次‘吱呀’声,有三辆手推车!” 苏慈笑着点点头,拉着他们走过去一看,果然和他们判断的一样,三个商贩在卸木箱装的苹果,两个商贩在搬麻袋装的大米,还有三辆手推车在来回运货。大宝和小宝高兴得跳起来,围着苏慈又蹦又跳:“苏慈姐姐,我们也能像你一样,靠声音判断东西啦!太厉害啦!”
苏慈渐渐发现了城里训练的 “优势”。山里的声音、画面相对单一,而城里的声音更复杂、画面更多样,能让她的感官变得更敏锐。比如,在山里,她只能听出动物的脚步声;在城里,她能听出不同鞋子的脚步声,穿皮鞋的人走路是 “噔噔” 的硬实声,穿布鞋的人走路是 “沙沙” 的轻柔声,穿胶鞋的人走路是 “噗噗” 的厚重声,甚至能通过脚步声判断人的年龄、走路的速度。
经过一个多月的摸索和练习,她已经初步建立了在城市里的训练模式。开学后在学校里,苏慈也没有停下训练。上课的时候,她会认真听老师讲课,手里的笔不停记着笔记,同时还会悄悄观察教室里的情况:前桌同学的铅笔已经用得很短了,下节课大概率要借铅笔;后排同学把连环画藏在课本下面,老师走过来时会赶紧把书合上;窗外的梧桐树上,有两只麻雀正在筑巢,今天比昨天多叼了几根细小的树枝。这些观察不仅没有影响她的学习,反而让她的注意力变得更集中,老师讲的知识点,她能更快地理解和记住。
课间休息时,其他同学都跑到操场上玩耍,跳绳、踢毽子、玩老鹰捉小鸡,热闹得很;苏慈却常常一个人坐在座位上,或者站在走廊的窗边,看起来像是在 “发呆”。有同学好奇地走过来问她:“苏慈,你怎么不跟我们一起玩呀?你在想什么呢?” 苏慈会笑着摇摇头,指着窗外说:“我在看东西呢,你们快去玩吧。” 其实,她是在利用课间时间训练,眼睛盯着操场上玩耍的同学,默默数着跳绳的同学每分钟能跳多少下,踢毽子的同学能踢多少个;有时候还会闭上眼睛,听操场上的各种声音:跳绳的 “呼呼” 声、踢毽子的 “啪嗒” 声、同学们的笑声、跑步的 “咚咚” 声,这些声音在她耳边渐渐形成一幅清晰的 “画面”,让她能准确判断出每个同学的位置、动作。
有一次,班里的同学张强在操场上丢了一块橡皮,那块橡皮是他妈妈从上海出差带回来的,上面印着一只黄色的小鸭子,他特别喜欢,找了好半天都没找到,急得满头大汗,眼圈都红了。苏慈看到了,走过去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问:“张强,你别着急,你刚才在哪里玩的?橡皮是什么样子的?” 张强哽咽着说:“我刚才在操场东边踢毽子,橡皮是白色的,上面印着小鸭子,不小心掉在地上就找不到了。” 苏慈闭上眼睛,仔细回忆刚才听到的声音:张强踢毽子的位置在操场东边,刚才有同学在旁边跑步,还有风吹过的声音,好像听到过一声轻微的 “咚” 声,应该是橡皮掉在地上的声音。她睁开眼睛,拉着张强走到操场东边的一棵梧桐树下,弯腰从草丛里捡起了一块白色的橡皮 ,正是张强丢的那块,上面的小鸭子还清晰可见。张强惊讶地看着苏慈,嘴巴张得大大的:“苏慈,你怎么知道橡皮在这里呀?” 苏慈笑着说:“我刚才听到这边有橡皮掉在地上的声音,而且风是从西边吹过来的,橡皮可能被风吹到草丛里了。”
放学回家的路上,苏慈牵着黑石,身后跟着蹦蹦跳跳的大宝、小宝,继续她的 “训练”。她能通过前面行人的脚步声,判断出穿皮鞋的叔叔要去街角的邮局;能通过路边窗户里传来的声音,知道这户人家正在做饭,今天吃的是面条,因为听到了 “哗啦” 的下面声;能通过天上云的形状、风的方向,判断明天会不会下雨 ,要是云像棉花一样飘在天上,风是轻轻的,明天就是晴天;要是云灰蒙蒙的,风很大,可能就要下雨了。大宝和小宝也学着她的样子,一边走一边观察,小宝突然指着前面一个手里拿着信封的叔叔,大声说:“苏慈姐姐,前面那个叔叔要去邮局!” 苏慈笑着问他:“你怎么知道的呀?” 小宝得意地指着叔叔手里的信封:“我看到他手里拿着信封,而且邮局就在前面路口,他走的方向就是邮局,肯定是去寄信的!” 苏慈揉了揉小宝的头,笑着说:“小宝观察得真仔细,以后要继续加油,肯定能比姐姐还厉害。”
晚上,苏慈坐在书桌前,翻开她的 “训练记录” 笔记本,认真地记录当天的训练成果。在城里的训练虽然比在山里难,却让她学到了更多东西,还收获了大宝、小宝这两个可爱的 “小徒弟”,让她更快地适应了城里的生活。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