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还没亮透,东方的天空才泛出淡青色,马卫东就把集训队员拉到了山谷东侧的开阔地。此时朝阳刚从山尖探出头,金色的光线斜斜地射下来,落在 79 式的瞄准镜上,瞬间反射出一道刺眼的光 ,苏慈下意识眯起眼,刚把右眼贴在瞄准镜上,强光就像针扎一样扎进眼里,眼泪不受控制地流下来,视野里的靶纸瞬间变成一团模糊的光斑,连轮廓都看不清。
“接下来三天,专攻逆光射击!” 马卫东的声音带着晨露的凉意,手里举着块边缘生锈的铁皮板,在阳光下反复调整角度,光斑在地面上晃来晃去,“实战中,敌人不会等你避开光线再出现!逆光时,瞄准镜会产生‘光晕干扰’和‘弹道偏移’,你们得自己找规律、算参数,三天后考核,不合格的继续练,啥时候合格啥时候停!”
苏慈揉了揉发涩的眼睛,指尖触到眼周的泪痕,心里暗暗叫苦。之前的夜间射击靠的是微光适应和环境感知,现在逆光射击却是强光直刺,连睁眼都难,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挑战。她试着再次架起枪,枪托抵紧肩窝,可瞄准镜里的靶纸被朝阳的光晕裹得严严实实,像裹了层金色的纱,连靶心的黑色圆点都找不到,更别说判断弹道偏移了。旁边的李铁牛也皱着眉,他的瞄准镜反射的光更亮,几乎让他睁不开眼,粗声粗气地抱怨:“这咋练啊,光都快把眼睛晃瞎了,还咋瞄准?总不能闭着眼打吧!”
林芳倒是先动了脑筋,她从背包里掏出块深色的粗布,是之前擦枪用的旧布,剪了个硬币大小的小孔,小心翼翼地蒙在瞄准镜镜头上,还特意调整了小孔位置:“这样能挡点强光,还不怎么影响视野,你们试试!” 苏慈赶紧学着做,将布片用细藤蔓固定在镜头周围,果然,光晕减弱了不少,靶纸的轮廓清晰了些。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小孔虽然挡了光,却让视野变窄,500 米外的靶纸看起来比之前小了一圈,弹道偏移的问题还是没解决,扣下扳机,子弹依旧脱靶。
“别光想着挡光!” 马卫东走过来,手指敲了敲苏慈的瞄准镜,金属敲击声清脆,“逆光时,光线角度不同,偏移量也不一样!早上太阳低,光线斜,偏移往左;中午太阳高,光线直射,偏移往右;傍晚太阳斜,偏移又会变!你们得观察、记录、推算,把每个时间段的参数记下来,这才是关键!”
苏慈心里一动,赶紧掏出小本子,封面已经被磨得发毛,里面记满了之前的训练笔记,她用铅笔在空白页画了个简易的太阳轨迹图,还标注了不同时间段的太阳高度角。她先记录早上七点的情况:太阳高度角约 30 度,从东偏南方向照射,瞄准镜里的靶心往左偏移 0.6 厘米。她试着将瞄准点往右调整 0.6 厘米,深吸一口气,扣下扳机 ——“砰!” 枪声在开阔地回荡,子弹虽然命中了靶纸,却只打了七环,比预期的差了不少,弹着点还是偏左。
“偏差还不够!” 陈卫国凑过来看她的本子,手指指着太阳轨迹图补充,“不光看高度角,还得看光线强度!早上的阳光虽然斜,却没那么刺眼,偏移量里还得算‘光折射’的影响,光线穿过瞄准镜镜片时会发生折射,还得再多加 0.2 厘米修正!” 苏慈赶紧记下,在 “早上七点” 的备注里加上 “光折射修正 0.2 厘米”,生怕自己忘了。
上午十点,太阳升高到约 60 度,光线变得更刺眼,空气里都带着股燥热。苏慈再次观察:瞄准镜里的靶心往右偏移 0.4 厘米,而且光晕范围比早上大,严重影响视野判断。她根据之前的经验,先将瞄准点往左调整 0.4 厘米,再用深色布蒙住镜头边缘,进一步减少光晕干扰;同时放慢呼吸,采用 “腹式呼吸法”,确保扣扳机时身体纹丝不动。“砰!” 这次子弹命中了八环,弹着点刚好在靶心右侧 0.1 厘米处,进步明显,苏慈忍不住握紧了拳头,心里涌起一阵喜悦。
中午十二点,太阳直射,光线最强,连地面的石子都被晒得发烫。苏慈发现瞄准镜里的靶心偏移量反而变小了,只有 0.2 厘米,可光晕却最刺眼,眼睛只能短暂聚焦,长时间盯着瞄准镜,眼眶都会发酸。她想起马卫东说的 “中午逆光靠‘手感’”,于是闭上眼睛,回忆之前的瞄准参数,再结合太阳直射的特点,将瞄准点微调 0.2 厘米;同时用帽子的帽檐挡住部分光线,她的军帽边缘已经有些磨损,却刚好能挡住直射的阳光,减少眼睛的负担。扣下扳机的瞬间,她甚至没看瞄准镜,全凭肌肉记忆和参数推算,报靶员传来 “九环” 的消息时,苏慈忍不住笑了,后背的迷彩服已经被汗水浸透,贴在身上又黏又凉。
下午训练时,苏慈把自己总结的 “逆光修正表” 抄了几份,分享给了战友们:“早上太阳低(30 度左右),左偏 光折射,修正量 0.8 厘米;中午太阳高(60-90 度),右偏 强光晕,修正量 0.4 厘米;傍晚太阳斜(45 度左右),左偏 弱光晕,修正量 0.7 厘米。” 李铁牛照着表格调整,果然从之前的脱靶变成了七环,兴奋得直拍苏慈的肩膀,力气大得让她差点晃倒:“你这表格太有用了!我之前瞎调整,浪费了不少子弹,还不如记参数靠谱!” 林芳也根据表格,结合自己的 “布片遮光法”,成绩提升到了八环,还特意帮苏慈完善了表格,补充了 “不同天气下的光线强度修正”。
三天的逆光射击训练很快结束,苏慈的小本子上记满了不同时间段、不同天气的修正参数,甚至还画了张 “逆光修正曲线图”,用不同颜色的铅笔标注太阳高度角、光线强度、偏移量三者的关系,清晰明了。马卫东看了她的本子,忍不住点头,语气里满是认可:“苏慈这股‘钻’劲,就是狙击手该有的样子!实战里,就需要这种能观察、会总结的兵!”
接下来的日子,集训队又进行了综合训练,包括快速换弹匣、运动中射击、模拟敌情处置等。苏慈每天都把训练中的问题记在本子上,晚上睡前再复盘总结,遇到不懂的就找马卫东和陈卫国请教 ,马卫东会结合实战经验给她讲技巧,陈卫国则会和她一起推算弹道参数,两人常常讨论到深夜。李铁牛的 “听风辨速” 越来越熟练,能通过树叶的晃动频率快速判断风力;林芳的 “环境伪装” 技巧也更精湛,能利用身边的草木快速搭建隐蔽工事;陈卫国的 “快速反应” 更是在全队名列前茅,运动中射击的命中率高达九成,集训队的整体水平也都在提升。
终于到了集训第二个月的最终考核日。考核分为三个部分:500 米逆光射击、800 米夜间射击、1000 米运动靶射击,每项满分 10 分,总分 30 分,根据成绩排名。
第一部分 500 米逆光射击,考核时间定在早上八点,正是太阳斜射、偏移量较大的时候。苏慈根据自己总结的 “逆光修正表”,快速调整瞄准点:太阳高度角约 40 度,左偏 0.5 厘米,光折射修正 0.2 厘米,共修正 0.7 厘米。她深吸一口气,将呼吸频率调整到每分钟八次,枪托抵紧肩窝,手指轻轻扣动扳机 ——“砰!” 子弹命中九环,得 9 分,弹着点刚好在靶心右侧 0.1 厘米处,几乎是十环。
第二部分 800 米夜间射击,考核时间在晚上七点,天色刚暗下来,星星开始在天空中闪烁。苏慈架好微光夜视仪,镜片已经被她擦得干净,没有一点污渍。根据之前的夜间训练经验,她快速推算弹道参数:800 米距离,子弹飞行时间约 1.2 秒,夜间空气密度大,需抬高 1.2 厘米瞄准点;同时考虑微风影响,晚上的风比白天小,只有一级,需右偏 0.3 厘米。她调整好参数,在靶纸亮起的瞬间扣下扳机 ——“砰!” 子弹命中八环,得 8 分,虽然比白天的成绩差了点,却也在合格范围内。
第三部分 1000 米运动靶射击,是难度最大的一项,靶纸被固定在滑轨上,每秒移动 0.5 米,要求在五秒内完成瞄准射击。苏慈深吸一口气,先观察靶纸的移动轨迹,确认滑轨是直线型,没有偏差;再结合 1000 米的弹道参数,快速计算提前量:“靶纸移动速度 0.5 米 / 秒,子弹飞行时间 1.5 秒,提前量 0.5×1.5=0.75 米,即 75 厘米;同时考虑傍晚逆光(太阳高度角约 45 度)左偏 0.7 厘米,需将瞄准点往右调整 75.7 厘米。”
靶纸开始移动的瞬间,苏慈几乎是条件反射地调整枪管角度,将瞄准点对准靶纸前方 75.7 厘米处,同时忽略瞄准镜里的轻微光晕,这是她三天逆光训练练出的本事,能在强光干扰下快速锁定目标。她凭借肌肉记忆扣下扳机 ——“砰!” 枪声在考核场地回荡,报靶员举着小红旗跑过来,脸上带着笑容,大声喊道:“苏慈,九环!”
三项考核结束,苏慈的总分是 9 8 9=26 分(满分 30 分)。当马卫东在公告板上公布排名时,苏慈挤在人群里,眼睛紧紧盯着公告板,她的名字赫然出现在第五位,比第一个月的第十名进步了五位!她心里一阵激动,眼眶发热,赶紧低下头,用袖口擦了擦眼角,生怕被战友们看到。这一个月的辛苦没有白费,每一步都走得踏实,也终于有了回报。
晚上,集训队加餐,炊事班煮了红烧肉和鸡蛋汤。红烧肉炖得软烂,油汪汪的,香气能飘出老远;鸡蛋汤里还加了葱花,鲜得让人想多喝两碗。苏慈坐在饭桌前,喝着热乎乎的汤,暖意从喉咙一直传到肚子里。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