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亲互隐源自《论语·子路》的一段对话,其中孔子与叶公就“父亲偷羊,儿子是否该举报父亲的恶行”展开争论。
叶公基于法律的正直而选择大义灭亲;
但孔子则表示儿子该为父亲隐而不报,从而体现为人的正直。
文本没有记录两人孰对孰错,但历史向后人做出了表态:
汉宣帝颁布 “亲亲得相首匿”的诏令:
【亲属有罪相隐,不论罪或减刑;控告应相隐的亲属,要处刑。】
随历史发展,“亲亲互隐”从道德主张逐步演变为明确的法律制度。
屈法伸情的容隐,成为了历代制度盖章认可、乃至暴力维护的“目的”。
就连现代法律也为亲情做出了让步,因而有所谓“拒证特权”。
然而,无论是古代的容隐,还是现代的拒证特权,都绝非鼓励亲情去包庇一切罪行。
古有“十恶不赦”之说,而今亦有亲属窝藏、包庇罪的刑事责任,当罪行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国防利益时,制度将强制大义灭亲。
【容隐,对于某些重大犯罪以及亲属相犯的场合排除适用。】
亲亲互隐——当家人在外做了错事,亲属都得庇护包容,更何况是意见不合呢?
所以,在一方亲属对外发出不同的声音,哪怕自己再不认可声音内容,也得支持亲属的发声。这是责任,更是义务。
夏远山有责任和义务来支持江离离的提议:她该抛下他,去参加会议。
但是她的支持,并非源于个体延续历史选择的“合理”性。
如果单纯考虑历史之所以选择“亲亲互隐”的原因,夏远山是不会“延续历史”的。
“亲亲互隐”最初的核心本质是政治与宗法性,它因维护古代社会秩序、服务宗法父权,而被历史、被权力青睐。
当初孔子提出亲亲互隐,一方面是因为“百善孝为先”。
如果一个人连近亲父母都能告发,那么其的道德根基“孝悌”就崩塌了;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孔子认为仁爱是推己及人的,是以自我为中心、以家庭为起点,层层外推、由亲及疏的差序之爱。
儒家认为爱是“亲亲-仁民-爱物”的链式过程,前者作为后者的根源,没了前者,后者也就无从发展——
如果无法亲亲,人就没了孝悌。
孝悌基础没了,百善这上层建筑物也没了。
以此类推, “忠君”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最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价值体系,也就无所适从了。
孔子的本意,是想确立“血缘亲情”在一切社会价值中的至高地位,将其视为构建一切社会秩序的基石。
——包容庇护家人,是稳定秩序的硬性要求,与个人情感需求无关。
“亲亲互隐”诞生于儒家对“仁”的理解,而随后统治者法典化“亲亲互隐”,也是带有明显的制度目的。
首先,宗法家族制作为古代统治基础,如果鼓励家族内部互相告发,就等于从内部瓦解国家统治的根基。而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就必须维护家族内部的团结和稳定。
同时法律的“容隐”,实际上也是场政治交换,它划出了一块公权力不能随意侵入的私人领域,对“孝道”让步,以换取家族组织对皇权的效忠。
其次,所谓忠孝节义,忠与孝是有明确的界限与排序的。
虽然“忠”的价值序列高于“孝”,当忠孝冲突时,大义灭亲将是不二只选,但“孝”是“忠”的基础,先对家尽孝,才更可能对君尽忠。
只有个人养成了孝悌,养成了父父子子的习惯,才能对君君臣臣的秩序深信不疑,进而生发出对君主的忠贞。
若对家不孝,个人就不太可能对君忠——因为ta没有尊崇父权的思想钢印。
另外,在亲亲互隐中,虽说是“互”,虽说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但其实,子为父隐才是主要的容隐模式。“为父隐”是子孙的重要义务,但“为子隐”并非父辈的责任。
在家庭中,子要尊重父亲,包容父亲的过错;
在家庭外,臣要尊重君主,包容君主的过错;
简而言之,尊崇父权,父权至上。
说白了,“亲亲互隐”虽然直接作用在亲子身上,但其和亲子没有多少关系。
它维护的并非现代意义上的亲子家庭。千百年来,它的服务对象,始终是一个以父权为核心、等级森严的宗法家庭秩序。
——虽然父权将长久存在,但今人已经开始试图摆脱父权的凌虐。
至于父权的工具,当然会被排斥厌恶。
如上述所言,“亲亲互隐”自出生以来就是父权的一员大将,但,它不该属于今人排斥的对象。
撇开其间谄媚宗法父权的部分,剥离其维护等级秩序的政治外壳,单从其为个体提供情感庇护的功能来看,亲亲互隐,在这个时代里,前所未有地为人需要。
……
在很多年前就有推论,表示一个普通人,这辈子大概能直接或间接地遇到90000个人,其中,真正有过实际接触的,大约是30000人。
在今日,在社交网络发达的现在,以上两组数字或有显著的上浮,但根据邓巴数理论,人因精力限制,所能维持的核心社交圈大小,一直以150人数封顶。
从90000;
到30000;
再到150.
这种数字的断崖式下跌,说明人之联结的层次性;而当“150”作为维持深度关系的天然上限时,人际关系的绝对有限,亦是一种生存现实。
但人活一辈子,百年时间,却只能发展出本班,以及左右两个班级,来作为比陌生人更亲近的联系对象,这150,难道是人之孤独的极限吗?
试问——
那理论上封顶于150人的核心社交圈,真的会引起个人对交友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焦虑吗?
试问——
你的核心社交圈人数,达到理论极限了吗?
试问——
你的核心社交圈人数,达到理论极限的【零头50】了吗?
试问——
你的核心社交圈人数,达到理论极限的【十位数5】了吗?
试问——
你,【有】核心社交圈吗?
无论答案如何,光是对现实详情的步步紧逼,就足以表明,人之孤独,与理论极限,与精力特点无关。
心理学中有个六度分隔理论,简单来说便是一个人和世界上随机的某个人之间,至多通过六个人,便能搭上关系。
换而言之,只要你向外延伸出六个社交节点,便能认识地球上的任何一个人,无论对方是全球首富,战区孤儿,政客,杀人犯,大明星,那个过去欺凌你、但你却不知姓名的那个人——你们之间顶多隔着六个人。
根据这个理论,我们似乎有一个地球的人可供挑选,让他们进入我们的核心社交圈。
但这八十多亿的备选项,有实际意义吗?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