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小雨拖着行李箱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六月的阳光透过树叶在她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她深吸一口气,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草木的清香,与城市里永远挥之不去的汽车尾气和钢筋水泥的味道截然不同。
"小雨!这边!"
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声音传来。小雨抬眼望去,外婆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衫,正朝她挥手。五年没见,外婆的背似乎更驼了,但脸上的笑容依然温暖如初。
"外婆。"小雨快步走过去,行李箱的轮子在坑洼的土路上发出咔哒咔哒的声响。
外婆接过她的行李,粗糙的手掌在她手背上拍了拍:"瘦了,城里工作太辛苦了吧?"
小雨鼻子一酸。上周公司体检,医生严肃地告诉她,长期的工作压力和饮食不规律已经让她的胃出现了问题,建议她至少休养三个月。那一刻,她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回乡下外婆家。
"还好,就是有点累。"小雨勉强笑了笑,跟着外婆往村里走。
小路两旁是整齐的菜畦,绿油油的蔬菜在阳光下舒展着叶片。几个村民正在田间劳作,看到她们都热情地打招呼。小雨有些不自在地点头回应,她早已不记得这些面孔了。
外婆的房子还是记忆中的模样,三间砖瓦房围成的小院,墙角爬满了丝瓜藤,开着嫩黄的小花。厨房是单独的一间矮屋,门口堆着整齐的柴火。
"你先休息会儿,我去做饭。"外婆把行李放进堂屋,转身进了厨房。
小雨跟着走进去,立刻被浓重的油烟味呛得咳嗽起来。昏暗的厨房里,一口大铁锅架在砖砌的灶台上,柴火在灶膛里噼啪作响,火光映在外婆布满皱纹的脸上。
"你去外面等吧,这里烟大。"外婆往锅里倒了勺油,熟练地撒入一把葱花,滋啦一声,香气立刻充满了整个空间。
小雨却站在原地没动。她看着外婆佝偻的背影在灶台前忙碌,突然想起小时候自己总是搬个小板凳坐在厨房门口,眼巴巴等着外婆做好吃的。那时候觉得外婆的厨房是世界上最神奇的地方,简单的食材经她的手都能变成美味。
"我帮您吧。"小雨卷起袖子。
外婆惊讶地回头看了她一眼,随即笑了:"好啊,那你帮我剥蒜。"
小雨接过蒜头,笨拙地剥着。她平时在公司附近的高级餐厅吃饭,或者点外卖,已经很久没有亲手处理过食材了。蒜皮粘在手指上,怎么也弄不干净。
外婆看她手忙脚乱的样子,接过蒜头示范:"要这样,轻轻一压,皮就松了。"
果然,蒜瓣在外婆手中乖巧地脱去了外衣。小雨学着做,却把蒜肉捏得稀烂。
"没关系,多练几次就会了。"外婆把剥好的蒜拍碎,扔进已经香气四溢的锅里,又加入一勺自家做的豆瓣酱,"今天给你做葱油拌面,你小时候最爱吃的。"
小雨看着外婆从橱柜里拿出一个陶罐,揭开盖子,里面是琥珀色的液体。
"这是..."
"自己熬的酱油,用黄豆和小麦做的,跟城里买的不一样。"外婆舀出一勺,浓稠的酱汁拉出细长的丝线,"你妈小时候,我们连酱油都是自己做的,现在省事了,只做一点自家吃。"
锅里的面条翻滚着,外婆用长筷子捞起一根,轻轻一掐:"刚好,有嚼劲。"她利落地把面条捞进大碗,浇上刚炒好的葱油酱料,撒上一把翠绿的葱花,"来,尝尝。"
小雨接过碗,热气蒸腾中,她看到面条上泛着油光,葱花和蒜末点缀其间,简单却诱人。她夹起一筷子送入口中,葱香、酱香和面条的麦香在舌尖绽放,比她记忆中任何高级餐厅的意大利面都要美味。
"好吃吗?"外婆期待地问。
小雨点点头,突然觉得眼眶发热。这味道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尘封已久的记忆匣子。小时候每次生病,外婆都会给她做这碗面;考试得了好成绩,奖励也是一碗加了荷包蛋的葱油拌面;离开家乡去上大学那天早上,早餐依然是这熟悉的味道。
"慢点吃,锅里还有。"外婆慈爱地看着她,自己却不动筷子。
小雨这才注意到外婆碗里的面明显比自己的少:"外婆,您怎么..."
"我年纪大了,吃不了多少。"外婆摆摆手,"看你吃得香,我就高兴。"
饭后,小雨主动要求洗碗。外婆的厨房没有热水器,得从水缸里舀水到锅里烧热。小雨笨拙地生火,却被烟熏得眼泪直流。外婆笑着接过火钳,三两下就让灶膛里的火苗欢快地跳跃起来。
"明天我带你去菜园摘菜,"外婆一边洗碗一边说,"现在正是莴笋最嫩的时候,还有新长出来的小青菜,给你包饺子吃。"
晚上,小雨躺在小时候睡过的木床上,听着窗外蟋蟀的鸣叫和偶尔的犬吠,闻着被子上阳光的味道,感到一种久违的安宁。城市的霓虹、加班到深夜的办公室、永远响个不停的手机,都仿佛成了另一个世界的事情。
第二天天刚亮,小雨就被院子里的动静吵醒。她揉着眼睛走到窗前,看见外婆已经在菜园里忙碌了。
"起来啦?"外婆看到她,招招手,"来帮我摘菜。"
小雨套上外套走出去,清晨的空气带着露水的湿润,让她不由自主地深吸了几口。外婆的菜园不大,但种类繁多,一畦畦整齐的蔬菜在晨光中舒展着叶片。
"这是莴笋,要挑这种粗细均匀的。"外婆示范着如何从根部掐断莴笋,"太粗的会老,太细的没长好。"
小雨学着摘了几根,却总是判断不准。外婆耐心地纠正她,告诉她怎么看叶子的颜色判断成熟度,怎么摸茎部的硬度知道是否鲜嫩。
"外婆,您怎么懂这么多?"小雨好奇地问。
"活了大半辈子,跟土地打交道的时间比跟人还长。"外婆笑着拔起一把小葱,"土地最诚实,你付出多少,它就回报多少,不像人那么复杂。"
摘完菜,外婆又带她去屋后的山坡上采野菜。
"这是马齿苋,凉拌最好吃;那是蒲公英的嫩叶,可以煮汤..."外婆如数家珍地介绍着各种野菜,小雨却看得眼花缭乱,在她眼里这些不过是普通的野草。
"城里人现在花大价钱买这些有机野菜,"外婆蹲下身,用小刀挖出一株植物,"在我们这儿,满地都是。"
回程时,她们路过村里的小磨坊,外婆从布袋里倒出提前泡好的黄豆。
"今天做豆腐。"外婆说。
小雨惊讶地看着磨坊里古老的石磨,两个村民正推着磨杆缓缓转动,乳白的豆浆从磨缝中流出,汇入下方的木桶。
"现在城里都用电磨了..."小雨小声说。
"石磨磨的豆子更香。"外婆坚持道,"温度低,不破坏营养。"
等待磨豆的间隙,外婆带她去看了磨坊后面的豆腐作坊。几个村妇正在大锅前忙碌,灶膛里的火烧得正旺,锅里的豆浆翻滚着,散发出浓郁的豆香。
"点卤是最关键的。"外婆指着一位老人手中的碗,里面是乳白色的液体,"卤水多了豆腐会老,少了又不成形,全凭经验。"
小雨看着老人将卤水缓缓倒入豆浆中,像变魔术一样,原本液态的豆浆渐渐凝结成豆花。这过程比她想象的复杂得多,也神奇得多。
中午,她们带着新鲜做好的豆腐回家。外婆切下一块,撒上葱花和酱油,直接端上桌。
"尝尝,刚做好的豆腐什么都不加也好吃。"
小雨夹起一块,豆腐在筷子上颤巍巍的,入口即化,豆香浓郁,完全没有超市里买的那种涩味。
"好吃!"小雨由衷地赞叹。
外婆笑了:"晚上用这个做麻婆豆腐,再炒个莴笋丝,蒸条鱼..."
下午,小雨帮外婆准备晚饭。她学着刮鱼鳞、切莴笋,虽然动作笨拙,但外婆一直耐心指导。厨房里弥漫着各种食材的香气,灶膛里的火光照亮了她们的脸。
"外婆,您教我做的这些,在城里都没机会用上。"小雨一边剥蒜一边说,"我们那都是现成的半成品,加热一下就能吃。"
"那叫什么做饭?"外婆摇摇头,"食物是有灵性的,你不亲手处理它,它就回报不了最好的味道。"
晚饭时,小雨惊讶地发现自己吃了两碗饭。外婆做的麻婆豆腐麻辣鲜香,莴笋丝清脆爽口,蒸鱼鲜嫩多汁,每一道菜都简单却美味。
"为什么同样的菜,您做的就这么好吃?"小雨忍不住问。
外婆想了想:"大概是因为我知道它们的来历吧。莴笋是我们亲手摘的,鱼是村头老李今早从河里打的,豆腐是我们看着做出来的...当你了解食物的故事,做的时候就会更用心。"
那天晚上,小雨躺在床上,回想着这一天的经历。在城市里,她习惯了高效率的生活,吃饭只是为了填饱肚子继续工作。而在这里,准备食物本身就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享受而非任务。
接下来的日子里,小雨跟着外婆学习各种传统食物的做法:如何发面蒸馒头,怎么腌咸菜,制作腊肉的秘诀...每一天都充实而平静。她的胃不再疼痛,睡眠质量也好了很多,脸色渐渐红润起来。
一个月后的清晨,小雨在日记中写道:"在外婆的厨房里,我找到了城市丢失的东西——与食物、与土地、与生活的真实连接。这里没有米其林星级,但有最真诚的味道;没有精致的摆盘,但有最温暖的记忆。"
她合上日记本,听见外婆在厨房里忙碌的声音,闻到了葱油拌面的香气。小雨微笑着想,或许幸福就是这样简单——有人为你用心做一碗面,而你也学会了欣赏这碗面背后的所有心意。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