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窗棂照在程小雨的脸上时,她听到院子里传来有节奏的"咚咚"声。她揉了揉眼睛,披上外套走到门口,看见外婆正在院子里的石臼旁捣着什么。
"外婆,您在做什么?"小雨走过去,清晨的空气带着露水的清凉。
外婆抬起头,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醒啦?我在捣米浆,今天做米粉。"她指了指旁边浸泡着的大米,"这是昨晚泡上的,现在软硬正好。"
小雨蹲下身,看着石臼里已经变成乳白色浆糊的米粒:"为什么不直接用机器打呢?"
"石臼捣的米浆更细腻,做出来的米粉才有韧性。"外婆用木槌继续捣着,动作稳健而有节奏,"你妈小时候最爱吃我做的炒米粉,每次都能吃两大碗。"
小雨伸手想试试,外婆把木槌递给她。她接过来,却差点被重量带得向前踉跄。学着外婆的样子往下捣,没几下就手臂发酸,米浆溅得到处都是。
"手腕要用巧劲,不是蛮力。"外婆笑着接过木槌示范,"你看,这样——"
小雨注意到外婆手臂上绷紧的肌肉线条,那是常年劳作留下的痕迹。在城市健身房里,她见过许多人为塑形而锻炼出的肌肉,却从未见过这样自然、实用的力量美。
"我来和面,你帮我准备配料吧。"捣好米浆后,外婆说。
厨房里,外婆在大木盆里倒入面粉,慢慢加入温水,手指灵活地在面粉中搅动。小雨按照吩咐洗着青菜和香菇,时不时偷看外婆的动作。面粉在外婆手中仿佛有了生命,从松散到成团,再到光滑柔软,整个过程行云流水。
"和面要'三光'——手光、盆光、面光。"外婆把和好的面团放在案板上,开始揉搓,"你看,现在不粘手不粘盆,面团也光滑了。"
小雨好奇地伸手戳了戳面团,指尖传来柔软的触感,带着微微的温度,像是有生命一般。
"今天教你擀面条。"外婆取出一根长长的擀面杖,"看好了。"
只见外婆将面团压扁,擀面杖在上面来回滚动,面团逐渐变成一张薄薄的大圆片。她的动作流畅而有力,擀面杖与案板碰撞发出有节奏的声响。然后,外婆将面片像折扇子一样叠起来,拿起菜刀开始切。
刀起刀落间,粗细均匀的面条如瀑布般展开。小雨看得目瞪口呆——这比她在高级意大利餐厅见过的厨师制作手工面还要娴熟。
"试试?"外婆让出位置。
小雨接过擀面杖,却怎么也擀不匀,不是这边厚就是那边薄。切面条时更是惨不忍睹,有的粗如手指,有的细得几乎透明。
"没关系,第一次都这样。"外婆把切坏的面条拢在一起重新揉成团,"知道为什么现在城里人做的面食不如从前了吗?因为少了耐心。和面要醒,擀面要匀,切面要稳,每一步都急不得。"
中午,吃着亲手参与制作的手擀面,小雨觉得格外美味。面条劲道爽滑,配上外婆特制的酱料,简单却让人满足。
"下午村里有喜事,我们去帮忙。"吃完饭,外婆一边收拾碗筷一边说,"老张家的孙子满月,按规矩要摆宴席。"
小雨跟着外婆来到村中央的大晒谷场,那里已经支起了几个临时灶台,十几位村妇正忙碌着。见到外婆,她们热情地打招呼:"程婶来啦!就等您的拿手菜呢!"
外婆笑着卷起袖子:"今天做什么席面?"
"八凉八热,老规矩。"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说,"您负责红烧肉和四喜丸子吧,孩子们都惦记这口呢。"
小雨惊讶地发现,这场宴席从厨师到服务员全是村民自愿担任,分工明确,井井有条。女人们负责烹饪,男人们搬桌椅、搭棚子,孩子们跑来跑去帮忙递东西,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来,帮我切肉。"外婆递给她一把菜刀和一大块五花肉,"要切成两指见方的块。"
小雨努力按照要求切着,却总是大小不一。旁边一位大婶看她笨拙的样子,主动示范:"刀要垂直下去,一刀到底,不能来回锯。"
外婆在一个大铁锅前忙碌,先炒糖色,再加入各种香料,最后放入小雨切好的肉块翻炒。很快,浓郁的肉香弥漫开来,引得不少人抽着鼻子往这边看。
"程婶的红烧肉还是这么香!"路过的人纷纷赞叹。
小雨被分配去帮忙包四喜丸子。几位村妇围坐在大盆旁,熟练地将肉馅团成球状,中间包入一颗咸蛋黄。小雨学着做,却总是包不匀,蛋黄露在外面。
"别急,手指要这样..."一位满脸皱纹的老奶奶手把手教她,"对,轻轻拢住,慢慢收口..."
阳光下,老人们布满老茧的手灵活地舞动着,讲述着她们几十年来为家人、为乡邻准备食物的故事。小雨突然意识到,这些看似普通的村妇,每一位都是未被记录的美食大师,她们的手艺和经验是任何烹饪学校都学不到的宝贵财富。
傍晚时分,宴席正式开始。几十张桌子在晒谷场排开,村民们扶老携幼前来赴宴。小雨帮忙上菜,看着一道道充满乡土气息的菜肴被端上桌:金黄酥脆的炸藕合、晶莹剔透的皮冻、酱香浓郁的红烧肉...没有精致的摆盘,却有最实在的分量和最真诚的味道。
"小雨,来坐这儿吃。"外婆招呼她。
坐在一群老人中间,小雨听他们讲述每道菜背后的故事——红烧肉是困难时期只有过年才能吃到的奢侈品;四喜丸子象征着团团圆圆;鱼必须整条上,寓意年年有余...这些在城市餐厅里被简化为菜单上冰冷文字的菜肴,在这里依然保持着鲜活的文化记忆。
宴席结束后,小雨和外婆留下来帮忙收拾。月光下,村民们一边干活一边说笑,孩子们在空地上追逐嬉戏。小雨忽然觉得,这种其乐融融的氛围,比任何高档餐厅的烛光晚餐都要温暖人心。
回家的路上,外婆突然说:"明天做红薯饼给你吃。"
小雨心头一震。红薯饼是她童年最爱的零食,外婆总会在她放学回家时端出一盘刚出锅的金黄饼子,外酥里糯,甜而不腻。后来在城市生活,她吃过各种精致的甜点,却再没尝过那种简单的美味。
"您还记得我爱吃这个..."小雨声音有些哽咽。
外婆拍拍她的手:"怎么会忘?你小时候,一到红薯收获的季节,就天天缠着我做。"
第二天一早,外婆就从地窖里取出储存的红薯。小雨帮忙洗净、去皮,然后看着外婆将红薯切成块,上锅蒸熟。
"要趁热捣成泥,凉了就不好弄了。"外婆把蒸好的红薯倒进大碗里,用木铲碾压,"加一点点糯米粉就行,多了会硬。"
小雨接过木铲尝试,热乎乎的红薯泥黏糊糊的,比想象中难操作。外婆笑着接过手,三两下就捣成了光滑的泥团。
"捏成饼状,不要太厚。"外婆示范着,手掌灵活地转动,一个个圆润的小饼就成型了。
小雨学着做,却总是捏不好,不是太厚就是形状不规则。外婆不厌其烦地纠正她,告诉她手掌要用什么角度,力度要如何控制。
"好了,现在下锅煎。"外婆在铁锅里倒入一层薄薄的油,烧热后放入红薯饼,"火不能太大,不然外面焦了里面还没热。"
随着滋滋的声响,红薯饼渐渐变成诱人的金黄色,甜香弥漫整个厨房。小雨贪婪地吸着这熟悉的味道,记忆如潮水般涌来——冬天放学回家,冻得通红的小手捧着热乎乎的红薯饼;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外婆用红薯饼和温柔的话语安慰她;离家上大学前夜,行李箱里被偷偷塞进了一包红薯饼...
"尝尝,看还是不是那个味道。"外婆用筷子夹起一个煎好的饼子递给她。
小雨吹了吹,小心咬下一口。外皮微脆,内里绵软,红薯天然的甜香在口中绽放,简单却直击心灵。刹那间,她仿佛又变回了那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坐在厨房的小板凳上,晃着双腿等外婆投喂。
"好吃吗?"外婆期待地问。
小雨点点头,突然泪如雨下。这一刻她终于明白,这些年她在城市追逐的名利与成就,都比不上这一口简单红薯饼带来的幸福感。
外婆轻轻擦去她的眼泪:"傻孩子,哭什么?喜欢吃,外婆经常给你做。"
"外婆..."小雨抱住这个瘦小的老人,闻到她身上熟悉的面粉和油烟混合的味道,"我以后一定常回来看您。"
接下来的日子,小雨像一块干渴的海绵,贪婪地吸收着外婆和村民们的生活智慧。她学会了如何辨别野菜和毒草,知道什么季节该腌制什么咸菜,明白了食物储存的种种窍门...这些知识在城市的超市时代毫无用处,却让她感到前所未有的充实。
一个雨天的下午,小雨和外婆坐在屋檐下剥毛豆。雨滴敲打着瓦片,奏出舒缓的韵律。
"外婆,您从来没想过搬到城里去住吗?"小雨突然问。
外婆手上的动作不停:"去干什么?那里连个正经灶台都没有。"
"可是城里生活方便啊,有超市,有外卖,不用自己种菜做饭..."
外婆笑了笑:"那还叫生活吗?我啊,就喜欢看着种子变成菜苗,菜苗长成蔬菜,然后亲手把它们做成饭菜。这个过程,让我觉得踏实。"
她指了指院子里雨幕中的菜畦:"你看那些蔬菜,喝饱了雨水,明天就会蹿高一截。人也是这样,要顺着自然的节奏过日子,不能总想着快、再快。"
小雨若有所思。在城市里,她习惯了争分夺秒的生活,吃饭只是为了维持身体运转,甚至觉得烹饪是浪费时间。而在这里,准备食物本身就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享受而非负担。
雨停后,外婆带她去地窖,教她如何储存过冬的食物。地窖里整齐摆放着各种坛坛罐罐,散发着复杂的发酵香气。
"这是去年腌的酸菜,今年冬天就能吃了。"外婆拍着一个大缸说,"那边是腊肉和香肠,再往里的架子上是干菜和果脯..."
小雨惊讶于这个地下王国的丰富程度。外婆如数家珍地介绍着每种食物的腌制方法和保存期限,这些知识显然经过了几代人的积累和完善。
"现在城里人买什么都是现成的,坏了就扔掉。"外婆摇摇头,"我们那时候,一颗白菜都要物尽其用——菜心炒着吃,外层叶子做泡菜,老帮子喂鸡,一点也不浪费。"
晚上,小雨在日记中写道:"在外婆的世界里,食物不是商品,而是与自然、与时间合作的成果。每一口饭菜背后,都有阳光雨露的恩赐,有双手劳作的痕迹,有代代相传的智慧。这种与食物的亲密关系,是城市生活早已丢失的珍贵品质。"
她合上日记本,听见外婆在隔壁轻轻的鼾声。窗外的月光洒在院子里,照亮了那些正在悄悄生长的蔬菜。小雨突然觉得,自己就像一颗被重新种回土地的种子,在外婆的呵护下,终于找回了生长的力量和方向。
第二天清晨,小雨比往常起得都早。她轻手轻脚地来到厨房,学着外婆的样子生火、烧水、和面,想要给外婆一个惊喜。当外婆被香气唤醒,循着味道来到厨房时,看到的是满脸面粉的小雨和一碗形状不规则却诚意满满的手擀面。
"外婆,尝尝我做的面。"小雨期待地说。
外婆坐下,慢慢吃了一口,然后笑了:"盐放多了,面也有点厚...不过,第一次做成这样很不错了。"
小雨自己也尝了一口,确实远不如外婆做的好吃,但她并不气馁:"我会继续练习的。"
外婆欣慰地看着她:"好啊,明天教你发面蒸馒头。"
就这样,在这个远离城市喧嚣的小村庄里,程小雨通过最普通的一日三餐,重新认识了生活的本质。她明白了,幸福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能否为简单的事物付出真心与耐心。而外婆的厨房,就是这门人生课程最好的教室。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