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外婆的柴火灶 > 第13章 第 13 章

第13章 第 13 章

元旦后的第一个工作日,程小雨推开文化馆研究中心的玻璃门,手中抱着一大袋外婆准备的食材和厚厚的笔记本。办公桌上已经堆满了同事们留下的新年祝福卡片和待处理的文件。

"小雨回来啦!"助理小张探头进来,"冬至活动反馈太好了,馆长说要给你加资源呢!"

小雨笑着将外婆做的腊八粥料分给大家:"尝尝我外婆配的方子,每人一小包,电饭煲就能煮。"

办公区很快弥漫起谷物的香气。研究员李明推了推眼镜,难得地露出笑容:"口感比我妈做的好,各种食材的软硬度刚好。"

"火候顺序是关键。"小雨翻开笔记本,"红豆、莲子这些难煮的要先泡,谷类分批次下锅,果干最后放...哎,我都记在这里了。"

赵教授闻香而来,尝了一口连连点头:"程小雨,这个腊八粥项目可以扩展成系列啊。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都有应季饮食传统。"

这正是小雨元旦期间在思考的。她立刻打开电脑,调出早已构思好的方案:"我想做'二十四节气饮食工坊',每个节气前举办主题活动,配套推出'节气食材包'和简化版食谱。"

"好主意!"赵教授拍案,"但工作量不小,你需要系统整理每个节气的饮食传统。"

"我外婆就是活字典。"小雨自信地说,"而且村里其他老人也掌握不少独特技艺。"

会议结束后,小雨立刻给外婆打了视频电话。屏幕那头,外婆正在院子里晒萝卜干,冬日的阳光给她镀上一层金边。

"外婆,我想把您教的节气饮食整理出来,做成系列课程。"小雨兴奋地解释着计划,"每个节气教不同的应季食物,让城里人也能跟着自然节奏吃。"

外婆眯着眼睛想了想:"老辈人确实讲究'不时不食'。立春吃春饼,清明吃青团,夏至吃凉面...都有讲头。"

"太好了!您能帮我系统整理一下吗?"小雨恳求道,"每个节气吃什么、为什么吃、怎么做..."

外婆用布满老茧的手指点着屏幕:"你这丫头,给我派起活儿来了。行吧,我找老姐妹一起想想,给你凑个全乎。"

接下来的日子,小雨白天在文化馆筹备项目框架,晚上与外婆视频记录节气饮食知识。她惊讶地发现,这套看似零散的传统背后,隐藏着严密的自然逻辑——春季多吃芽菜助阳气生发,夏季瓜果清热解暑,秋季根茎类储备能量,冬季坚果温补御寒...

"这不就是现代营养学强调的'应季而食'吗?"小雨在部门会议上分享她的发现,"而且比教科书更精细,每个小节气都有调整。"

李明难得地表示赞同:"传统饮食确实蕴含了长期的生活经验。我们可以用科学方法验证这些经验的合理性,比如测定不同季节食材的营养成分变化。"

"但传播方式一定要生动。"小雨强调,"不能做成枯燥的科普,要让大家感受到节气变化与味觉记忆的情感联结。"

周末,母亲程丽来城里开会,顺道到文化馆看小雨。她带来了一个精致的商业计划书模板,坚持要帮小雨梳理项目逻辑。

"光有文化内涵不够,还要考虑可持续性。"程丽打开笔记本电脑,"我帮你做了市场分析,节气饮食的目标人群主要是25-45岁的城市中产家庭..."

小雨原以为会听到一堆枯燥的数据,没想到母亲的分析极为精准——现代都市人对传统文化的回归渴望、亲子共同制作食物的情感价值、社交媒体的传播规律...这些都与她不谋而合。

"妈,你怎么懂这么多?"小雨惊讶地问。

程丽抿了口咖啡:"企业管理的基本功罢了。不过..."她罕见地露出一丝腼腆,"我也看了你所有的视频和文章。"

母女俩在咖啡馆工作到打烊,将"二十四节气饮食工坊"拆解成产品线——核心课程、食材包、工具包、儿童版、礼品版...程丽甚至帮她设计了成本结构和定价策略。

"其实..."程丽合上电脑,"我考虑提前退休,专注做传统文化创新咨询。你这个项目,我想正式入股。"

小雨瞪大眼睛:"真的?那太棒了!外婆肯定高兴坏了。"

"别急着告诉她。"程丽轻声说,"等我先把公司交接好。"

一月下旬,村长带着几位村民代表来到文化馆。他们成立了"青山传统食材合作社",希望为小雨的节气工坊提供原料。

"咱们村的老品种黄豆、黑米、红小豆,都是按古法种的,没用化肥。"村长拍着胸脯保证,"比超市卖的香多了!"

小雨尝了他们带来的样品,确实比普通食材风味更浓郁。更难得的是,村民们还保存着一些近乎绝迹的老品种——紫皮花生、鸡腰豆、五色糯米...

"这些宝贝应该让更多人知道!"小雨激动地说,"我们可以合作开发'节气限定食材盒',讲述每种作物背后的故事。"

回村的路上,小雨顺道去了趟母亲的公司。程丽正在主持最后一个大型项目会议,透过玻璃墙,小雨看到她穿着利落的西装,在投影前侃侃而谈,与厨房里那个帮她切菜的母亲判若两人。

会议结束后,程丽带小雨去了公司附近的茶室。

"三十年的职场生涯,下周就正式画句号了。"程丽摩挲着茶杯,语气复杂,"说不留恋是假的,但...是时候做些真正想做的事了。"

小雨第一次听母亲谈起"想做的事"。在她的印象里,母亲永远是个高效精准的职业女性,很少流露个人情感。

"妈,你小时候的梦想是什么?"小雨突然问。

程丽望向窗外,沉默了片刻:"我十岁时,你外公问我长大想干什么,我说要开一家全世界最好的餐厅..."她轻笑一声,"后来觉得太不切实际,就学了商科。"

"为什么不早说?我们可以一起实现啊!"小雨握住母亲的手,"节气工坊只是开始,未来完全可以发展成传统美食体验空间..."

程丽的眼睛亮了起来,母女俩越聊越兴奋,茶壶续了三次水都浑然不觉。

二月初,立春前夕,外婆的八十大寿到了。小雨和母亲提前一天回村,准备给外婆一个惊喜。

"外婆说她小时候,过生日吃的是'长寿九层糕'。"小雨翻着外婆的食谱本,"用九种不同颜色的天然食材做成,象征人生九味。"

程丽查看着准备好的原料:"紫薯、南瓜、菠菜、黑米...还差一样。"

"红豆沙!"小雨突然想起,"外婆说最中间那层必须是红豆沙,代表甜在心头。"

制作过程比想象的复杂。九种材料要分别处理,蒸制的火候各不相同,组装时还要确保层次分明不塌陷。母女俩忙到深夜,失败了两回才勉强做出像样的成品。

"第三遍终于成功了!"小雨抹去额头的面粉,"妈,你的刀工进步好多。"

程丽正在将糕体切成菱形:"这半年周末都在练习。说来可笑,我能在董事会上侃侃而谈,却总怕切不好一根萝卜。"

生日当天清晨,小雨悄悄将九层糕放在外婆床头。老人醒来时,看到糕点上插着的小蜡烛和守在床边的女儿、孙女,眼眶瞬间红了。

"这是...九层糕?"外婆颤抖着手指轻触糕点,"我十岁那年,我娘给我做过一次,后来战乱,再没吃上..."

"尝尝看,是不是那个味道。"程丽扶外婆坐起来。

外婆小心地咬了一口,泪水滚落:"甜在心头...就是这个意思。"

早餐后,村里陆续有人来祝寿。小雨将九层糕分给大家,同时宣布了一个消息——她和母亲将合伙成立"时节味道"工作室,专门推广传统节气饮食文化,第一个项目就是与村里合作社合作的"二十四节气食材盒"。

"好!太好了!"村长激动地说,"咱们村的老品种、老手艺总算有出路了!"

外婆看看女儿,又看看孙女,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我这一辈子,值了。"

下午,趁着阳光正好,三代女性在院子里拍了张合影。外婆坐在中间,穿着小雨买的新衣,手捧剩下的九层糕;程丽和小雨一左一右,亲昵地依偎着她。照片里,三张不同年纪却同样明亮的笑脸,在冬末的暖阳中熠熠生辉。

晚上,小雨在日记本上写道:"立春前夕,万物蓄势待发。我们的'时节味道'工作室也在这天萌芽——外婆的智慧、母亲的才干、我的热情,终于汇聚成一条清晰的河流。这不仅是事业的开始,更是家族传承的延续。我终于明白,真正的传统不是固守某种形式,而是将那些珍贵的精神内核,用当下的语言继续讲述。"

她合上笔记本,听见院子里母亲和外婆的谈笑声。透过窗户,她看到母亲正学着外婆的样子翻动晒制的萝卜干,两人不时相视而笑。月光洒在院子里,照亮了那些承载着家族记忆的食物,也照亮了三代女性共同编织的未来。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错嫁给年代文大佬后

狩心游戏

朕真的不会开机甲

三号风球

在星际开密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