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外婆的柴火灶 > 第20章 第 20 章

第20章 第 20 章

霜降前一天,程丽在办公室接待了第三批投资方代表。对方递上的企划书封面上,"规模化量产""市场份额""连锁加盟"等字眼格外醒目。

"程总,以'时节味道'现在的知名度,完全可以在两年内实现上市目标。"投资经理信心满满地比划着,"我们先在五个省会城市建立体验中心..."

程丽望着窗外正在教孩子们认豆子的外婆,突然打断道:"张经理,您尝过刚发酵满一百八十天的酱吗?"

投资方一愣:"这...还没有荣幸..."

"那您不会明白,我们为什么拒绝。"程丽合上企划书,声音温和却坚定,"有些味道,快不得。"

送走客人后,程丽发现自己的手在微微发抖。曾几何时,这样的商业计划书正是她所擅长的。如今,心底却有个声音在不断质问:这还是她们当初创立"时节味道"的初衷吗?

晚饭时,程丽提起这件事。小雨立刻反对:"妈,我们需要资金扩大传承班啊!"

"扩大不等于变味。"程丽用筷子轻轻搅动着碗里的酱,"你外婆常说,做酱如做人。商业化就像多加的那把盐——适量提鲜,过量就苦了。"

外婆正将晒好的酱缸盖上纱布,闻言转过头:"丽丫头今天怎么了?说话一套套的。"

"妈,我在想..."程丽帮外婆收起晒架,"我们是不是走得太快了?订单、分店、合作...您还记得最开始,我们只是想记录您的酱菜方子吗?"

院子里一时安静下来。暮色中,最后一批南迁的雁群从头顶飞过,发出悠长的鸣叫。

"我老了,不懂那些大道理。"外婆抚摸着酱缸,"就知道好东西急不得。就像这酱,晒不够日子,再多人催也没用。"

这句话像一把钥匙,突然打开了程丽心中的锁。她放下账本,轻声道:"也许...我们该慢下来了。"

家庭会议持续到深夜。三人面前摊着两份计划:一份是商业扩张方案,另一份是小雨随手画的"非营利传承中心"构想图。

"如果暂停接单,收入从哪里来?"小雨忧心忡忡地问。

程丽翻出笔记本:"我们可以申请非遗保护专项资金,与高校合作研究课题,开展公益性教学工作..."

外婆突然插话:"村里小学的校长前天找我,想让我去给孩子们上堂手工课。"

小雨眼睛一亮:"教育传承!这才是最根本的!"

最终决定如同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停止接受新订单,现有合约履行完毕后,将"时节味道工作室"转型为"传统饮食文化传承中心",专注于技艺的教学、记录与研究。

消息传出后,业内一片哗然。有同行嘲笑她们"有钱不赚是傻子",也有老顾客发来长信表示支持。最让三人意外的是,村里几位老人主动找上门,愿意无偿教授自己的拿手技艺。

"早就该这样了。"编了一辈子竹器的李爷爷说,"手艺活不是买卖,是香火。"

转型后的第一个项目是"小小传承人"计划。每周三下午,外婆都会去村小学,带着孩子们认识传统食材和工具。

没有PPT,没有考核表,只有一筐黄豆、几把木勺和满肚子的故事。外婆用树枝在地上画二十四节气圈,让孩子们把不同的豆子放在对应位置;她教他们用石磨碾豆浆,允许他们弄得满身白沫;她甚至允许孩子们用手指蘸酱尝味,尽管这与现代食品卫生标准相悖。

"奶奶,为什么您的酱比超市的香?"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问。

外婆把她的手按在自己胸口:"因为这里装着耐心。你用心对它,它就回报你好味道。"

程丽负责将这些课堂整理成教学案例,惊讶地发现孩子们通过这种"不标准"的学习,反而记住了更多知识。有个调皮男孩甚至能完整复述"黄豆选种十要诀",说是"为了下次帮奶奶挑豆子"。

小雨则用镜头记录下这些珍贵时刻。与之前精心策划的商业宣传片不同,这些视频朴实无华——孩子们沾满豆粉的笑脸,外婆弯腰纠正握勺姿势的耐心,课间分享自制点心时的其乐融融。没想到,这些"不专业"的片段在社交平台获得意外关注,播放量远超从前的产品广告。

"人们渴望真实。"程丽看着评论区感慨,"我们之前太注重包装了。"

冬至这天,传承中心举办了首场"亲子传承日"。十组城里家庭来到村里,体验最传统的节气饮食制作。没有精美礼盒,没有高端设备,参与者们围坐在土灶旁,跟着外婆揉面、包饺子。

一位企业高管父亲在活动反馈表上写道:"这是我第一次静下心来陪孩子做一件事。捏出奇形怪状的饺子时,孩子笑得比拿到最新款游戏机还开心。"

资金压力确实存在。转型后第一个季度,收入锐减三分之二。程丽卖掉了城里的一处投资房产,确保基本运转。外婆则想出了"以工代学"的办法——学员可以通过帮忙农作抵扣部分学费,既解决了人手问题,又让城里人真正体验农耕生活。

"这才是真正的'时节味道'。"小雨在日记中写道,"不是精美包装的商品,而是人与食物、与自然、与时间的真实连接。"

春节前,一场大雪覆盖了村庄。传承中心暂停接待,三人难得清闲,围坐在老灶台边烤红薯。

"妈,后悔吗?"程丽拨弄着火堆,"如果走商业化路线,现在可能已经..."

外婆将一块烤得焦香的红薯递给她:"尝尝,柴火烤的就是比电烤箱香。有些东西,钱买不来。"

程丽咬了一口,甜蜜的滋味在舌尖化开。的确,这半年来虽然收入少了,但那种充实感是财务报表无法衡量的——看到孩子们认识五谷时的惊喜,收到学员亲手制作的谢礼,听到村里老人说"这把年纪还有人愿意学"时的欣慰...

小雪飘落的午后,三人开始整理外婆一生的技艺心得。没有商业目的的驱动,这次记录格外纯粹——只为保存那些可能消失的智慧。

外婆口述,程丽记录,小雨拍摄。从最基本的选豆、泡豆,到玄妙的"观云识天气""触温知火候",甚至连清洗容器的讲究都不遗漏。

"这些细节,商业生产用不上。"程丽写着写着突然抬头,"但正是它们构成了技艺的灵魂。"

小雨调整着相机焦距:"我们应该做一部纯粹的纪录片,不植入任何产品,就是记录外婆的手艺。"

"那谁看啊?"外婆笑着摇头,"又没明星又没特效。"

"会有人看的。"程丽轻声说,"真正的好东西,就像深巷里的酒香。"

开春后,传承中心迎来转机。省教育厅将"小小传承人"项目纳入传统文化进校园示范案例,拨付专项经费;某公益基金会资助了纪录片的拍摄;更有文化学者主动请缨,帮助系统整理外婆的口述史料。

最让三人惊喜的是,村里三个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回乡,成为传承中心的全职□□。他们用年轻人的视角重新诠释传统技艺,开发出"节气饮食科学课""古法新作创意工坊"等新颖课程。

"看,不靠商业化,传承也能活得好好的。"程丽翻着新收到的资助协议,如释重负。

谷雨这天,三人回到最初开始的地方——外婆的老灶台。两年前,程丽曾在这里嫌弃烟熏火燎,小雨连火都生不起来。如今,她们却能默契地配合外婆准备一桌节气宴。

"妈,尝尝我做的青团。"程丽捧出一盘碧绿的团子,"按您教的,艾草只取嫩尖。"

外婆咬了一口,点点头:"皮再薄点就更好了。"

小雨正在拍摄,镜头里突然闯入一群孩子——"小小传承人"班的学员们,每人手里都捧着自制的青团,争相让"程奶奶"点评。

院子里顿时热闹非凡。程丽退到一旁,看着母亲被孩子们围绕的样子——老人脸上的每道皱纹都舒展开来,比任何商业成功时的笑容都更满足。

当晚,小雨在日记本上写道:"今天,我明白了传承的真谛。它不是商品,不是表演,而是像春雨润物般自然流淌的生活智慧。外婆用一辈子的坚守告诉我们:有些价值无法用金钱衡量,就像柴火灶的温度、手酿酱的滋味、以及代代相传的那份心意。"

她合上笔记本,听见院子里母亲和外婆的谈笑声。透过窗户,她看到母亲正学着外婆的样子教孩子们辨认野菜,月光将她们的影子投在"传统饮食文化传承中心"的木牌上,那上面再也没有商业logo,只有岁月沉淀的温润光泽。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错嫁给年代文大佬后

狩心游戏

朕真的不会开机甲

三号风球

在星际开密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