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外婆的柴火灶 > 第3章 第 3 章

第3章 第 3 章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窗纱照进来时,程小雨已经醒了。她躺在床上,感受着胃部久违的舒适感——持续三年的隐痛在这一个多月的乡村生活中竟然不知不觉消失了。窗外传来外婆轻微的咳嗽声和柴火在灶膛里噼啪作响的声音,小雨翻身下床,披上外套走进院子。

"今天起得早啊。"外婆正在灶台前忙碌,铁锅里蒸腾着热气,"正好,帮我看着火,我去鸡窝捡蛋。"

小雨接过火钳,小心地往灶膛里添柴。经过这段时间的练习,她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生火技巧,不再像最初那样被烟呛得眼泪直流。灶台上的大铁锅里煮着小米粥,金黄的米粒在滚水中翻腾,散发出质朴的香气。

"今天教你发面。"外婆挎着篮子回来,里面躺着三枚还带着体温的鸡蛋,"要做老面馒头,得提前一天准备面引子。"

吃完简单的早饭——小米粥配外婆腌制的脆黄瓜和煮鸡蛋,小雨跟着外婆来到厨房角落的一个小陶罐前。外婆揭开盖子,里面是一团微微发黄的面团,散发出一股酸甜的发酵味道。

"这是老面,我养了二十多年了。"外婆用木勺挖出一小块,"每次用留一块做引子,就像传家宝一样。"

小雨好奇地凑近闻了闻,这味道与城里用的速发酵母完全不同,更加复杂,带着时间的沉淀。

外婆在大陶盆里倒入面粉,加入温水,然后放入那块老面,开始揉搓。她的动作熟练而有力,手腕灵活地转动,将各种材料完美融合。

"发面最讲究温度和时间。"外婆一边揉一边解释,"夏天三四个小时就够了,冬天得放灶台边上保温。面发好了会有一股甜香味,体积涨大一倍,里面全是蜂窝眼。"

小雨试着参与揉面,但总掌握不好力度,不是太轻揉不匀,就是太重把面团压得太实。外婆耐心地纠正她的手法,告诉她如何用手掌根部发力,如何折叠面团增加筋性。

"现在让它醒着,我们去菜园。"揉好的面团被盖上湿布,放在温暖处发酵。

菜园里,秋日的阳光给各种蔬菜镀上了一层金边。外婆指点着小雨采摘成熟的蔬菜——紫得发亮的茄子、翠绿的青椒、红艳的辣椒...小雨发现,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她已经能够准确判断蔬菜的成熟度,不再像刚来时那样分不清老嫩。

"这些辣椒一部分晒干,一部分做辣酱。"外婆摘下一个红得透亮的尖椒,"你妈小时候最爱吃我做的辣酱拌面,每次都能吃两大碗。"

提到母亲,小雨手上的动作顿了一下。自从五年前那场关于职业选择的激烈争吵后,她和母亲的关系就降到了冰点。在城市打拼的日子里,她很少主动联系家里,母亲也倔强地不闻不问。

"你妈前几天来电话了,"外婆仿佛看透了她的心思,"问你在这儿过得怎么样。"

小雨低头摆弄着菜篮:"您怎么说的?"

"我说你胖了五斤,面色红润,还会擀面条了。"外婆笑着拍拍她的肩膀,"她听了很高兴,说想来看看你。"

小雨鼻子一酸。她记得小时候母亲也常给她做手擀面,只是后来工作越来越忙,家里的厨房渐渐冷清,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外卖盒和速冻食品。

中午,面团已经发好了,体积膨胀到原来的两倍大,表面布满细密的蜂窝。外婆教小雨如何揉面排气,然后将面团分成均匀的小剂子,揉成光滑的馒头坯。

"二次醒发很关键,要等到馒头坯拿起来轻飘飘的才能上锅蒸。"外婆把整形好的馒头放在铺了笼布的蒸屉上,盖上盖子继续发酵。

等待的时间里,外婆开始准备午饭。她从橱柜深处取出一个铁盒,小心翼翼地打开,里面是一些晒干的菌子和香料。

"这是山里的野山菌,去年夏天采的。"外婆将菌子泡发,切成细丝,"今天给你做菌子炒肉,城里吃不到这个味道。"

小雨帮忙切肉,刀工已经比刚来时进步不少,肉丝切得均匀细长。外婆炒菜时,她站在一旁认真学习火候的掌握和调料的添加顺序。

"做菜如做人,急不得也慢不得。"外婆边翻炒边说,"该旺火时不能吝啬柴火,该文火时要有耐心等待。"

馒头二次醒发完成后,外婆在大铁锅里加水烧开,放入蒸屉。灶膛里的火烧得旺旺的,水蒸气很快弥漫整个厨房,带着面粉的甜香。

"蒸馒头要一气呵成,中间不能揭盖。"外婆用布巾盖住锅盖边缘防止漏气,"时间到了自然开,不然馒头会塌。"

二十分钟后,外婆揭开锅盖,一笼白白胖胖的馒头呈现在眼前,表皮光滑如婴儿的肌肤,散发着诱人的麦香。小雨迫不及待地伸手想拿一个,被外婆轻轻拍开。

"烫!等两分钟。"外婆笑着用筷子夹出一个放在盘子里,"尝尝吧,小心烫嘴。"

小雨小心地撕开馒头,内部结构细腻均匀,气孔小而密。咬一口,口感筋道,带着老面特有的微酸和回甘,远比城里买的馒头香甜有嚼劲。

"好吃!"小雨由衷地赞叹,"比面包店的还好吃。"

外婆满意地点点头:"老面馒头养胃,你这些天胃不疼了吧?"

小雨这才意识到,自己的胃病确实很久没犯了。这一个月规律的饮食、新鲜的食材和外婆精心准备的三餐,比任何药物都有效。

下午,外婆带她去村后的晒谷场帮忙。秋收季节,村民们正忙着晾晒刚收割的稻谷。金黄的稻粒铺满了整个晒场,在阳光下闪烁着温暖的光芒。

"来,学学扬场。"一位大叔递给小雨一把木锨,"这样一铲一扬,风会把秕谷吹走。"

小雨试着模仿他的动作,却总是掌握不好角度,稻谷撒得到处都是。大叔耐心地示范了几次,她终于能够勉强完成。汗水很快浸透了后背,手臂也酸胀不已,但看着干净的稻谷堆成小山,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

"现在城里孩子都不认识大米是怎么来的了。"大叔擦着汗说,"我儿子在省城工作,上次带孙子回来,小家伙以为大米是超市里长出来的。"

傍晚回家路上,外婆从田边摘了几把野菜。"这是马齿苋,清热解暑;那是灰灰菜,补铁最好。"她教小雨辨认各种野菜的特性与功效,"我们那时候没这么多药,靠的就是这些地里的宝贝。"

晚饭后,外婆开始准备腌菜。院子里的大缸已经清洗干净,晾在一旁。小雨帮忙洗菜、切菜,外婆则调配盐水和其他调料。

"腌菜要讲究时节。"外婆将切好的白菜一层层码进缸里,每层撒上盐和其他香料,"秋分前后腌的最好吃,不冷不热,发酵得刚刚好。"

她教小雨如何用干净的石块压住蔬菜,确保完全浸在盐水中;如何观察发酵情况,及时撇去表面的白膜;如何根据气温调整盐的比例...这些经验之谈让小雨听得入迷,她拿出笔记本认真记录,生怕漏掉任何一个细节。

"外婆,您懂的真多。"小雨感叹道。

"这都是生活逼出来的。"外婆笑着拍拍腌菜缸,"以前没冰箱,不想办法保存,冬天就得挨饿。现在条件好了,但这些老方法做出来的味道,机器永远替代不了。"

夜深了,小雨躺在床上,听着窗外秋虫的鸣叫,回味着这充实的一天。在城市里,她的夜晚常常被加班或应酬占据,即使早早回家,也会被各种电子设备分散注意力。而在这里,每一天都过得简单而充实,早睡早起,与自然同步。

第二天清晨,小雨被一阵香味唤醒。她循着味道来到厨房,看见外婆正在煎着什么。

"糖醋排骨。"外婆头也不回地说,"你妈昨晚打电话说今天要来,我做了她最爱吃的。"

小雨的心跳突然加快。五年了,她和母亲除了春节时礼节性的问候,几乎没有过真正的交流。她不知道该以什么表情面对母亲,更不知道该如何打破这些年的坚冰。

"愣着干什么?快来帮我切姜丝。"外婆的声音把她拉回现实。

小雨机械地拿起菜刀,心思却飘到了九霄云外。她想起小时候母亲带她去公园,想起中学时母亲为她熬夜织毛衣,想起高考前母亲每天变着花样给她补充营养...这些温暖的记忆被后来的争执暂时掩盖,却从未真正消失。

"你妈性子倔,但心软得很。"外婆似乎看出了她的不安,"这些年她总偷偷问我你的消息,看你朋友圈发的照片,就是拉不下脸先开口。"

上午十点,当那个熟悉又陌生的身影出现在院门口时,小雨的手心已经全是汗。母亲比上次见面老了许多,眼角有了明显的皱纹,头发也白了不少,但脊背依然挺得笔直。

"妈..."小雨轻声叫道,声音有些发抖。

母亲点点头,目光在她脸上停留了几秒:"胖了点,气色好多了。"

简单的问候后,两人陷入了尴尬的沉默。外婆适时地端出刚出锅的糖醋排骨:"趁热吃,凉了就不好吃了。"

餐桌上,那盘色泽红亮的糖醋排骨成了破冰的关键。母亲夹起一块,眼神变得柔和:"妈,还是那个味道。"

"你小时候,每次考了好成绩就缠着我做这个。"外婆笑着说,"有一次没买到好排骨,用五花肉代替,你气得哭了一下午。"

母亲不好意思地笑了,那笑容让小雨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看到的温柔模样。她也夹了一块排骨,酸甜适口,肉质酥烂却不失嚼劲,糖醋汁的平衡堪称完美。

"好吃吗?"母亲突然问她,语气中带着一丝期待。

小雨点点头:"好吃...比我吃过的任何餐厅的都好。"

"那当然,"母亲脸上露出骄傲的神色,"你外婆的手艺,城里那些大厨都比不上。"

就这样,通过食物,母女间的坚冰开始融化。她们聊起小雨小时候的趣事,聊起村里的变化,甚至小心翼翼地触及了那场争吵。在外婆的调和下,两人都放下了部分固执,尝试理解对方的立场。

午饭后,外婆提议去村里走走。秋日的阳光温暖而不灼人,三人沿着村道慢慢散步。路过小卖部时,母亲给小雨买了根冰棍——就像小时候一样。

"你还记得吗?有年夏天你非要吃冰棍,我骑车带你去镇上买,回来时都化了一半。"母亲回忆道。

小雨咬着冰棍,甜丝丝的味道勾起了更多记忆:"记得,我们俩就坐在路边,舔着那快化完的冰棍,您还给我讲您小时候偷吃外婆藏的蜂蜜的事。"

母亲笑了,伸手拂去小雨嘴角的一点冰渍,这个自然而亲密的动作让两人都愣了一下,随即相视一笑。

回外婆家的路上,她们遇到了村里的小女孩婷婷,正蹲在路边哭鼻子。

"怎么了?"小雨蹲下身问。

"奶奶病了,不能教我做粘豆包了..."小女孩抽泣着说,"明天学校有美食分享日,我答应带奶奶做的粘豆包..."

小雨和母亲对视一眼,同时开口:"我们教你。"

在外婆的指导下,三人带着婷婷开始制作粘豆包。小雨负责和面,母亲准备红豆馅,外婆则在一旁传授关键技巧。婷婷认真地学习每一个步骤,大眼睛里满是专注。

"我奶奶说,村里就数程太奶奶做饭最好吃。"小女孩天真地说,"可惜现在没人学这些了,妈妈说以后都买现成的。"

这句话像一记重锤敲在小雨心上。她看着外婆布满皱纹却灵活依旧的双手,突然意识到,这些珍贵的技艺正随着老一辈的离去而逐渐消失。如果没有传承,用不了多久,这些承载着记忆与情感的味道将永远成为历史。

当晚,送走母亲后,小雨辗转难眠。她起身来到厨房,借着月光翻看自己这一个月来记录的食谱笔记——外婆的葱油拌面、手擀面、红烧肉、腌菜方法...每一页都密密麻麻写满了步骤和心得,但还远远不够系统完整。

一个想法在她心中逐渐成形:为什么不把这些珍贵的传统美食技艺系统地记录下来呢?不仅是为了保存记忆,更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食物背后的文化与智慧。

第二天早餐时,小雨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外婆。

"好啊,"外婆眼睛一亮,"我这点手艺要是能传下去,也算没白活一辈子。"

"不只是记录,"小雨越说越兴奋,"也许还能开个小工作室,教城里来的孩子们体验传统烹饪,或者把您的辣酱、腌菜做成小批量产品..."

外婆笑着拍拍她的手:"不管你想做什么,外婆都支持。不过首先,你得把这些手艺都学会才行。"

"那您得好好教我。"小雨握住外婆粗糙的手,"从今天开始,我就是您的正式学徒了。"

早餐后,小雨给公司写了辞职邮件。看着发送成功的提示,她感到一种久违的轻松与期待。城市里的那份光鲜工作给了她物质享受,却从未给过她这种发自内心的满足感。

接下来的日子,小雨开始了系统的学习。每天清晨,她和外婆一起去菜园采摘最新鲜的食材;上午学习不同的烹饪技法;下午记录食谱和背后的故事;傍晚则帮着准备晚餐,在实践中巩固所学。

她惊讶地发现,外婆的烹饪知识如此系统全面——从节气与食材的搭配,到不同烹饪方法的适用场景,再到食物与健康的关系...这些不是零散的经验,而是一套完整的饮食哲学。

"外婆,您这些是从哪学的?"小雨好奇地问。

"一部分是我妈教的,一部分是自己摸索的。"外婆正在教她熬制猪油,"过日子嘛,总得动脑筋。什么季节吃什么,什么人适合吃什么,都有讲究。"

小雨认真地记下每一个细节,甚至用手机录下外婆操作的关键步骤。她开始构思一个多媒体食谱项目,不仅要记录做法,还要保存这些技艺背后的文化与智慧。

秋意渐浓时,小雨的笔记本已经积累了厚厚一摞。她按照季节、食材、烹饪方法等分类整理,并开始尝试自己复刻一些菜肴。失败是常有的,但外婆总能用简单的点拨让她茅塞顿开。

"做菜如做人,"外婆常说,"要有耐心,要用心,但也不能太死板。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

一个凉爽的早晨,小雨独自完成了从和面到蒸制的全套馒头制作流程。当揭开锅盖看到白白胖胖的成功作品时,她高兴得差点跳起来。外婆尝了一口,满意地点点头:"出师了。"

简单的两个字,却让小雨热泪盈眶。她突然明白,这不仅仅是一次烹饪学习,更是一次生命的重新定位。在外婆的厨房里,她不仅找回了健康,更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方向。

那天晚上,小雨在日记中写道:"在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外婆教会我慢下来的智慧;在这个崇尚新奇的世界,外婆让我重新发现传统的价值。食物不仅是营养的来源,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是承载记忆与情感的容器。而我有幸成为这根纽带的一部分,将这些珍贵的味道与故事传递下去。"

她合上笔记本,听着窗外秋虫的鸣叫,闻着厨房里隐约飘来的面香,心中充满平静与期待。明天,她将开始新的旅程——不是回到城市的钢筋森林,而是扎根这片土地,用味觉的记忆串联起过去与未来,就像外婆和无数像外婆这样的普通人,用最日常的三餐,守护着最珍贵的生活智慧。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错嫁给年代文大佬后

狩心游戏

朕真的不会开机甲

三号风球

在星际开密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