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岚的离开和陈悦的沉默,让苏晴更加珍惜眼前来之不易的感情和家庭的缓和。她深知,母亲的心结,是横亘在她们通往完全幸福路上的最后一道,也是最关键的一道关卡。
强硬摊牌只会适得其反,持续回避也不是办法。苏晴决定采取一种更温和、更潜移默化的方式——让母亲更多地了解和进入她的世界,从而慢慢理解和接纳她们的感情。
她开始主动邀请母亲参与工作室的筹备。从挑选装饰画、到选择窗帘布料、甚至是一些小摆件的放置,她都会征求母亲的意见。
起初,母亲是抗拒的,总以“我不懂你们这些”、“你看着好就行”来推脱。但苏晴不气馁,耐心地跟她解释每种选择的用意,软磨硬泡地拉她去看实物。
渐渐地,母亲的态度软化了些。或许是因为看到女儿的坚持和认真,也或许是退休后生活确实有些空虚,她开始偶尔给出一些建议,虽然大多是从实用和风水角度出发(“这个摆这里会不会挡财运?”“窗帘颜色太浅不耐脏”),但至少是一种参与。
林静薇敏锐地察觉到了苏晴的意图,也默契地配合着。她会在母亲来工作室时,“恰好”过来送一些文件或材料,然后“顺便”请教母亲一些生活上的小问题,比如某种老家才有的食材在哪里能买到,或者某种顽固污渍要怎么处理等等。
这些问题恰到好处地落在了母亲熟悉和擅长的领域,让她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价值感和被需要感。她开始更愿意来工作室,有时甚至会带一些自己煲的汤或做的点心来“慰劳”她们。
工作室渐渐成了一个新的、中性的“家庭空间”,在这里,她们的关系暂时剥离了那种令人紧张的情感纠葛,更像是共同为一个目标努力的合作者。
一天,母亲在帮忙整理画材时,无意间翻看了苏晴最近创作的《熹微》系列草图。她看得有些出神。
“这些画……看着让人心里挺亮堂的。”母亲低声说了一句。
苏晴心里一动,走过去,轻声解释道:“嗯,就是想画一种感觉……不管黑夜多长,天总是会亮的,光一点点透出来的那种希望。”
母亲沉默了一会儿,指了指其中一幅以强烈光束冲破厚重云层为主题的画,问道:“这得画很久吧?很费眼睛吧?”
“还好,想着心里那片光,就不觉得累了。”苏晴看着画,眼神温柔,“而且,也不是一个人在想。姐她……总能给我很多灵感。”
她小心翼翼地提起林静薇,观察着母亲的反应。
母亲手上的动作顿了顿,没接话,但也没有像以前那样立刻沉下脸或转移话题。她只是默默地继续整理画材,过了好一会儿,才似有若无地轻轻叹了口气。
这声叹息里,少了以往的抵触和焦虑,多了些复杂的、难以言喻的情绪。
苏晴知道,母亲的心防,正在被一点点磨蚀。她需要的不是激烈的对抗,而是时间和事实的浸润,让她亲眼看到、感受到她们在一起是积极的、相互成就的,而不是她恐惧的那种“离经叛道”和“毁灭性”的。
这个过程很慢,需要极大的耐心。就像一场漫长的考试,考官是母亲,考题是生活本身,而她们交出的答卷,是每一天的相处、每一次的共渡难关、和共同创造的实实在在的美好未来。
她们正在用行动,一点点向母亲证明:爱,有很多种形态。而她们这一种,同样能够带来温暖、力量和幸福。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