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数月废寝忘食的筹备,苏晴的作品《回声壁》终于拆卸打包,运往威尼斯。她和林静薇也即将启程,前往那个水城参加双年展的平行展开幕。
这是她们第一次一起出国,意义非凡。
长途飞行中,苏晴紧张又兴奋,大部分时间都在看展览资料和流程,嘴里念念有词。林静薇则一如既往地冷静,处理着邮件,偶尔侧头看看坐立不安的苏晴,唇角微勾。
“别看了,休息一下。”林静薇合上她的资料夹,“你已经准备得很充分了。”
“我怕到时候出错,怕听不懂他们的问题,怕给程先生丢脸……”苏晴焦虑地绞着手指。
林静薇握住她的手,指尖微凉,却带着安抚人心的力量:“有我在。翻译、流程、应对媒体,我都会帮你。你只需要专注于你的作品,和那些真正懂它的人交流,就够了。”
她的话语总是如此简洁有力,能精准地化解苏晴的慌乱。苏晴反握住她的手,将头轻轻靠在她肩上,汲取着令人安心的气息:“嗯。”
抵达威尼斯时已是傍晚。水城笼罩在金色的夕阳下,运河波光粼粼,古老建筑美得如同油画。舟车劳顿的疲惫瞬间被新奇和兴奋取代。
布展时间紧张。接下来的两天,她们几乎泡在展馆里。协调工人、调试灯光音响、确认作品最终效果……语言不通、文化差异、意式效率的散漫,让过程充满了各种小插曲和小挫折。
林静薇再次展现了她的强大能力。她用流利的英语和不容置疑的态度,与意方工作人员沟通、解决冲突、推动进度,像个沉稳的指挥官。苏晴则专注于作品本身的呈现,对每一个细节精益求精。
她们一个主外,一个主内,配合无间。在异国他乡,她们是彼此唯一的依靠,这种相依为命的感觉,让她们的心靠得更近。
开幕夜终于到来。
展馆灯火通明,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策展人、评论家、收藏家、媒体记者齐聚一堂。衣香鬓影,觥筹交错,空气中弥漫着艺术与名利场交织的独特气息。
苏晴穿着一身林静薇为她挑选的、具有东方设计感的黑色礼服,站在自己的作品前,手心微微出汗。林静薇就站在她身侧稍后的位置,穿着一身利落的白色西装,像一座沉静的靠山,无声地给予她力量。
《回声壁》作品前聚集了越来越多的人。人们被其独特的材质、巨大的体量和蕴含的深刻思考所吸引,议论声、赞叹声不绝于耳。不断有人上前与苏晴交流,提出各种问题。
最初的紧张过后,苏晴很快进入了状态。她用着还不算太流利但充满激情的英语,结合着手势,努力阐述着自己的创作理念。谈到艺术时,她整个人都在发光,那份纯粹的热爱和思考,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林静薇在一旁,适时地补充和翻译,确保沟通顺畅。她的目光始终追随着苏晴,看着她自信地与世界对话,眼底充满了难以言喻的骄傲和欣赏。
一位著名的德国策展人在作品前驻足良久,与苏晴进行了深入交流后,由衷地赞叹:“苏小姐,你的作品充满了惊人的能量和洞察力。它属于这里,也属于这个时代。”并当场递上了名片,邀请她参加明年在柏林的一个重要展览。
这一刻,苏晴知道,她成功了。她的艺术,真正获得了国际舞台的认可。
巨大的喜悦和激动冲击着她。她转过头,看向林静薇,眼睛亮得如同盛满了威尼斯的星光。
林静薇也正看着她,两人相视一笑,千言万语都在彼此眼中。
在无人注意的角落,林静薇轻轻握了一下苏晴的手,低声说:“看,我说过,你可以的。”
苏晴回握住她,指尖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心里却无比踏实。
威尼斯的夜空下,古老的城邦见证了一个中国年轻艺术家的绽放,也见证了两颗紧紧相依的心,如何彼此成就,共同闪耀。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