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
贾雨村听了冷子兴的献计自然是喜不自胜,只是本着小心为上的准则,先是回了馆中找来邸报,眼见着京城奏准起复旧员确有其事,心思逐渐活络起来。想着林如海与贾府的关系,再想想这些日子自个儿一进士当林家教书先生的情谊……贾雨村不禁感叹,真真是天助我也!
穆桂英魂穿林黛玉的这天,便是书中贾雨村的“好日子”。无他,林如海准备让林黛玉入京,而贾雨村想要的东西,自然而然地能在这次千载难逢的“良机”中得到。
……
“先生知道,我的夫人前段时间去世……”说到此处,饶是刚毅坚强如林如海,也不禁为之黯然。缓了几瞬,才接着往下讲:“京中岳母思及家中小女无人教育,早已遣派仆从嬷嬷来接,因着小女的病未曾痊愈才一直拖着没有动身。”
自打村细细说了自己的请求后,便一直微笑着扮演“倾听者”这一角色,不敢多言一句,唯恐林如海觉得事有不妥,推脱了去。此刻听林如海提及自己这个“病秧子”学生的入京事宜,便知事情已然妥当。精神放松下来,脸上的表情也比之前更添了一丝柔和。
觑着贾雨村神色微微有些松动的那一刻,林如海在心中长长地叹了口气。
岳母的心思他何尝不知,自己的处境如何更是一清二楚!眼前之人不是可以托付的对象,京中贾府亦不是好去处……奈何林家子嗣单薄,嫡脉凋敝,思来想去,黛玉也唯有入京这条路可走。
既然拿定主意要将女儿送走,必然要将她的一切打点妥当,眼前人虽非端方君子,与黛玉好歹有些师生情分在,今日他拉了他一把,只希望来日黛玉遇到难处,贾雨村也能看在今日之事的份儿上伸出援手。如此,便也不枉他修书托烦内兄。
“先生于小女有师徒之谊,为人父者正不知该如何报答先生的训教之恩,遇此机会岂有不尽心尽力的道理。还请先生放心,我已修荐书一封,托内兄务必为先生周全。只是如此这般,恐怕也不能表达我对先生的感激之情啊……”
林如海这番话说的客气,姿态放的也是十足十的低。贾雨村一听这话,连忙起身拜谢,口中念着“岂敢岂敢”。二人你来我往地好一番客气,才坐下来细细讨论为贾雨村起复的具体流程,自是不必多提。
父命大如天,自古以来皆是如此。
更遑论北宋巨变后程朱理学之兴起,对女子的要求更为严苛,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便是从那时候流传下来的。到了现在,根深蒂固的思想压迫早已在无形之中掌控着所有人,饶是思想相对开明,从小便将黛玉视作男儿教养的林如海亦是如此。
所以,在听到自己的好女儿“林黛玉”明确的拒绝后,拍案而起的林如海在发怒的同时不禁反思:自己是不是从小娇惯了黛玉,才会让女儿冒天下之大不违反驳父亲。
对此,壳子里的穆桂英觉得自己很是冤枉。
天可怜见的,若不是听那姑娘的意思,若自己一走了之,不出两年这个便宜爹就会一命呜呼,她才不愿意管这闲事儿呢!端看他眼里冒火星,对她怒目而视,林黛玉便觉得自己是拿耗子的狗——偏爱多管闲事!
不就是委婉的拒绝了他的要求吗?她一没有言语顶撞,二没有神情不屑,就连拒绝的理由,都是“女儿已经失去了母亲,实在不愿意再离开父亲,还望父亲能够允许孩儿的拳拳心意,留孩儿在这边”这样的话语,字字真情,句句真心,全然不作伪,怎的就惹恼了他呢!
怎么,有谁规定父亲发号施令,做女儿的就必须得遵从?生她养她、躬亲教育她的父亲(穆柯寨的寨主穆羽。即便是成了林黛玉,穆桂英依然认为自己唯一的爹就是穆羽。但考虑到林黛玉父亲的心情,她这个替了人家女儿的外来者愿意做出适当的忍让与尊重)都没有要她“一个指令,一个动作”,便宜爹是为啥啊!
林黛玉有心想再分辩一二,触及到林如海失望的眼神,满肚子的大道理悉数咽了回去。是了,跟这种人讲不了道理,因为他就没有想过要跟你讲理!
想开了的林黛玉也不气也不恼了。湿漉漉圆溜溜的眸子盯着林如海半晌,蓦地,“哇——”一声哭了出来。抽搐地哭着尤嫌不够,她还一屁股坐在地上,双手捧脸,蚊子一般哭声不断。
林黛玉的身子骨本就不怎么样,她自然是不会拼尽全力的去哭,只不过是做出一个“伤心欲绝”的动作而已。
好在林如海知道女儿的身体一向不好,倒也没有在意她哭声大小的问题。反倒是见她一哭,心慌的厉害,连忙蹲下身子哄道:“好了好了,那么大的姑娘了,怎的还像小时候那般哭泣呢,仔细传出去叫人笑话……”
他不说这话还好,一说这话,林黛玉的哭声中倒是夹杂着几番真情实意来了。依照她的年纪,十**岁的丫头为着不离开家而大哭大闹确实有点儿忒孩子气了些,可这身子不一样啊!
听那姑娘说,林黛玉今年才刚满十二岁。十二岁,还是个会躺在爹娘怀里要糖吃的孩子嘛,哭一哭闹一闹撒娇,不是很正常的事儿吗?
好家伙!
林黛玉心底暗自叫苦:后世到底经历了什么风波,才会让林如海这样看起来就通情达理的老头子变异成眼前的样子。生活在这样一个吃人的社会里,她真的能将日子过得好、过得明白吗?
能。
心中刚起念头,便被林黛玉毫不犹豫的一手掐断。
在穆柯寨的这些年,她迎来送往了多少波朝廷派来的官兵?她自己也数不清了。能在连年的战争中保全穆柯寨的子民,还能让自己活得高高兴兴,便一定能在这里闯出一片自己的小天地来。
人生实难,死字而已。总归有父亲多年的教导在,守住本心,定能活得通透明白的。
林如海听女儿的哭声逐渐小了,心下微安。慈父的人格占领高地,他耐着性子,认认真真地将其中利害再说一次给女儿听:
“你爹我已经是个年过半百的人了,到了这岁数,也不打算另娶个继室回来。
你自小便就体弱多病,年纪又不大,既没有亲生母亲教导,有没有兄弟姐妹扶持,如今去到京城中,也能依靠你的外祖母与舅舅家的姐妹们,正好消解父亲对你的担心记挂。
如此想来,你又为什么不愿意去呢?”
一番话说下来,满是真诚,话里行间全都是慈父对年幼子女的爱护之意。要是真正的十二岁的林黛玉在这儿,肯定是不能听懂话里的机锋,糊里糊涂的也就走了。可眼前的林黛玉是谁啊?心眼子比马蜂窝里的马蜂还多的穆桂英啊!
她要是连话里的潜台词也听不出来,干脆收拾收拾包袱喊那姑娘出来另请高明,准备走人吧。
林如海话里的信息量可以提炼出三点来:
其一,“不打算娶继室”。这话不是说给女儿的,而是说给远在京城的贾府、贾老太君的!
林黛玉的母亲可是贾老太君的亲女儿。贾府高门大户,京城一流人家,滔天的权柄富贵自然是不必多提,而林如海祖上出过列侯,本人随没能承袭爵位,却是前科探花,又是天子钦点的巡盐御使。这两家联姻,可以说是强强联手,天作之合。
有道是“朝廷有人好做官”。
即便林如海是皇帝钦点的巡盐御使又如何,姑苏距京城千里之遥,若是朝堂之上有什么变故,即便是飞鸽传书一来一回的在路上要耗费许久,真出什么事儿,林如海就算是有心拜佛亦无力回天。
贾家的作用便凸显于此。
林、贾两家原本是姻亲,因着林如海单传的缘故,再看贾敏乃正室夫人的那层关系,无需开口,贾家人便会在京城为林如海这个御使当下无数来自朝堂的明枪暗箭。毕竟,林如海日后的一切,大部分都会是贾敏和她的孩子的。贾家帮助林如海,便是帮他们自己。
但贾敏她死了啊。
不仅死了,就连一个儿子都没有留下!
林家几代人积攒下来的家业无人继承,若是林如海再娶个高门大户的继室,生下个养的住的儿子……日后的贾林两家,便再也没有如今紧密的“情谊”。
想必这老太君念叨外孙女儿是幌子,警告林如海不能再娶才是真招。
其二和其三要连在一起看的。林黛玉到京城能有人照看是真,林如海预感自己大祸临头,要将唯一的血脉送出去避祸也是真!
的确,林黛玉年纪小,身边没有个女眷照顾确实不方便。可奶嬷嬷与丫鬟不能照顾她的饮食起居吗?林如海的后院儿没几个,子嗣更是她一个,若是说公务繁忙到没时间隔三差五地去瞧瞧一个孩子,林黛玉是不信的。
既然如此,又何以提及“无人教养”、“无人帮扶”呢?
而且嘛……
林如海与黛玉说的这一段,小时候理解的是字面意思,现在回头看便觉得话里又话,以后更大一点了回头看,说不定又能感觉得到别的意思。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章 第 2 章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