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我在大唐搞建设 > 第10章 青衫磊落险峰行

第10章 青衫磊落险峰行

第十章青衫磊落险峰行

暮色四合,长安城在渐沉的夜色中点燃万家灯火。李瑜回到王记绢帛店后间那间属于他的狭小卧房,却毫无睡意。陈元靖日间带来的消息,如同在他平静的心湖中投下一块巨石,激荡不已。

司农寺主簿周明!这可是实实在在掌管帝国钱粮仓储的从七品上官!对他而言,这无异于一步登天的机遇。他点亮油灯,昏黄的光晕在斗室中摇曳,映照着他年轻而紧绷的脸庞。激动过后,是更深的审慎。他深知,这等高官绝不会无缘无故青睐一个市井少年。周明愿意见他,无非是听说了他那些“新奇”的算法和见解,生了考较之心。若应对得当,或许真能得一晋身之阶;若言语失当,或见解被视作“奇技淫巧”,则前功尽弃,甚至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这不是西市算账,可以随意展现;也不是小型文会,可以偶露锋芒。这是真正的官场边缘,一言一行,皆需权衡。

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摊开纸笔,却非用于演算,而是开始梳理思绪。周明主管仓储、廪藏,那么核心关切必然离不开“钱”、“粮”、“物”、“吏”四字。自己所能凭借的,无非是超越时代的见识,但绝不能空谈,必须落到实处,符合当下大唐的体制和认知水平。

他想到了漕运。这是帝国的经济命脉,也是仓储粮食的主要来源。他回忆着看过的《水经注》以及平日里从往来客商口中听来的关于漕运的艰辛与弊病——河道淤塞、漕船覆没、沿途损耗、吏治**……每一个环节,都大有文章可做。但他不能一上来就指点江山,而是应该以“偶有所得”、“管窥之见”的方式,提出一些具体而微、却又直指核心的改良建议。

他又想到了账目管理。唐代的记账方式……他思索着,如何用更清晰的格式、更有效的复核方法,来减少贪墨和差错?或许可以借鉴一些现代复式记账的逻辑,但必须加以简化、伪装,使其看起来像是一种更精妙的“古法”或“心得”。

还有仓储物资的循环、防火防潮、以及如何利用简单的统计方法来预测需求、减少浪费……无数念头在他脑海中碰撞、融合、沉淀。他不断推敲着措辞,既要展现才华,又不能显得过于惊世骇俗;既要提出问题,又要给出看似可行的解决方案。

这一夜,王记绢帛店后院的灯光,亮了很久。

---

三日后,曲江池畔,芙蓉园内一处临水的精舍。

此处虽非皇家禁苑,却也是达官贵人时常宴游之所,环境清幽,景致宜人。陈元靖引着李瑜到来时,李瑜心中不免仍有些许紧张,但他深吸一口带着水汽和荷香的空气,努力让神色恢复平静。

精舍内,已有数人。主位之上,端坐着一位年约四旬、面容清癯、目光沉静的中年官员,身着浅绯色常服,正是司农寺主簿周明。他并未刻意摆出官威,但久居人上的气度自然流露。旁边坐着几位同样文士或低级官员打扮的人,应是周明的友人或下属。

见陈元靖引着李瑜进来,周明的目光便落在了李瑜身上。那目光平和,却带着审视,仿佛要穿透这身干净的青衫,看清内里的虚实。

“周兄,诸位,这位便是小弟前日提起的少年,王记绢帛的李瑜。”陈元靖笑着引荐,“小李子,这位是周明周大人,这两位是……”

李瑜不敢怠慢,上前一步,依足礼数,向周明及在座诸人深深一揖,声音清朗而不卑不亢:“小子李瑜,见过周大人,见过诸位先生。”

姿态从容,言语清晰,并无寻常市井少年见到官员的畏缩之态。这第一印象,让周明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讶异,他微微颔首,抬手虚扶:“不必多礼。元靖对你赞誉有加,言你虽身处市井,却胸怀经纬,尤擅算学经济。今日闲暇,故邀你一叙,不必拘束,坐吧。”

“谢大人。”李瑜道谢后,在末位恭敬坐下,脊背挺直,双手自然置于膝上,仪态端正。

初时,话题并未直接切入正事,周明与友人只是品茶闲谈,偶尔论及园中景致,或长安近日趣闻。李瑜谨言慎行,多数时间只是静静倾听,偶尔被问及,便简短应答,言辞得体,引经据典虽不频繁,却总能恰到好处,显露出扎实的学识根基,绝非不学无术之徒。

酒过三巡,气氛渐趋融洽。周明似是不经意地将话题引向了时政,轻叹一声道:“如今圣天子在位,开元盛世,物阜民丰,实乃千古罕有。然则,这煌煌盛世之下,亦有其难处。譬如这漕运一事,关乎京师百万军民口腹,近年来却屡有阻滞,损耗亦是不小,着实令人忧心。”

在座一位青袍文士接口道:“是啊,三门险段,舟楫难行;沿途州县,耗脚(运输损耗)沉重;更有胥吏从中渔利,实为国家大蠹!”

周明目光转向李瑜,语气平和地问道:“李瑜小友,你于西市经营,见闻广博,对此可有耳闻?年轻人思路活络,不知可有甚新奇想法?”

考验,终于来了。

所有目光再次聚焦于李瑜。陈元靖也略带紧张地看着他。

李瑜心知这是关键,他放下茶杯,沉吟片刻,并非在思考答案,而是在斟酌开口的方式和分寸。片刻后,他方抬起头,目光清澈地望向周明,缓声道:“周大人垂询,小子冒昧陈言。小子于西市,确常听南北商旅谈及漕运之艰。其弊病,诸位先生已言之甚详,小子深以为然。小子愚见,或可尝试从‘堵漏’与‘增效’两处着手,或能稍有裨益。”

“哦?何为‘堵漏’?何为‘增效’?”周明身体微微前倾,显出了兴趣。

“所谓‘堵漏’,”李瑜条理清晰地阐述,“其一,可严核度量之器。各地船斛(计量工具)标准不一,易生纠纷与贪墨,若能由朝廷颁行标准船斛,定期校验,或可减少此弊。其二,或可改进文书。漕粮交接,凭证繁多却易混淆篡改。若能设计一种联单文书,发、运、收三方各执一联,核对无误方可销账,则环环相扣,或可使宵小难以插手。”

他说的都是具体操作层面的改良,并非空泛之谈,而且具有极强的可行性。周明和几位友人听得微微点头。

“至于‘增效’,”李瑜继续道,“小子曾读杂书,见古人于险要河段,设有‘专纲’(专业运输团队)负责。我朝或可效仿,于三门峡等险段,遴选熟谙水性的梢工、篙手,组成专纲,给予优厚饷钱,专司其段牵引摆渡,必比临时征调的民夫更为稳妥高效。此外,或可尝试在汴州、河阴等漕路关键节点,增建、扩修大型转运仓。江南之粮不必皆直运长安,可先集于转运仓,再视关中需用,分批溯河而上。如此,既可减轻长途直达之损耗风险,各仓存粮遇地方灾荒,亦可就近赈济,乃一举两得之事。”

他提出的“节点仓储”和“分级转运”理念,虽然在这个时代已有雏形,但被他如此清晰、系统地阐述出来,并结合了赈济功能,让周明眼中精光一闪。这少年不仅看到了问题,更想到了解决路径,而且思虑周详,并非纸上谈兵。

“标准船斛、联单文书、险段专纲、节点设仓……”周明轻声重复着这几个关键词,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轻敲击,陷入了沉思。良久,他方抬眼,目光中已带上了一丝真正的欣赏,“李瑜小友,你所言这些,虽多是细节,却皆切中要害,且……颇有可行之处。尤其是这节点设仓,分级转运之议,与朝中一些有识之士的想法,不谋而合啊!”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更为郑重:“不过,扩建仓廪,所费不赀;增设专纲,官吏亦需增添,恐滋生新弊。且沿途利益盘根错节,触动之下,阻力不小。这些,你可曾想过?”

李瑜知道这是周明在考量他的思虑是否周全,应对道:“大人明鉴。小子亦知此事千头万绪,牵一发而动全身。仓廪之费,或可先从漕粮损耗节省中逐步支应;官吏之设,需选廉能干吏,并辅以严刑峻法监督;至于阻力……此乃利国利民之长策,若得上位者鼎力支持,循序渐进,未必不能推行。小子妄言,不过是读杂书时胡思乱想,具体施行,还需诸位大人斟酌。”

他这番话,既承认了困难,又指出了可能的解决方向,并将最终推行的希望寄托于“上位者”,显得既有见识,又懂分寸。

周明凝视李瑜片刻,忽然哈哈一笑,对陈元靖道:“元靖啊元靖,你此次可是给本官带来了一个惊喜!此子年纪轻轻,见识不凡,更难得的是思虑周详,懂得进退。不错,非常不错!”

陈元靖也松了口气,脸上露出笑容:“周兄过奖,是李小哥自己确有真才实学。”

气氛顿时热络起来。周明甚至开始询问李瑜对当前粮价、布帛交易等具体经济事务的看法,李瑜结合自己在西市的观察,一一作答,虽不完美,但视角独特,数据详实,往往能给人启发。

这次芙蓉园之会,李瑜成功地凭借其超越时代的见识和沉稳得体的应对,在周明等官员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知道,通往大唐权力结构边缘的门,已经为他打开了一条缝隙。归途上,晚风拂面,李瑜望着星河璀璨的夜空,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希望与斗志。这身青衫,终要在这险峻的世道中,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磊落前行之路。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还有此等好事?

狩心游戏

错嫁给年代文大佬后

道姑小王妃

我寄长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