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我在大唐搞建设 > 第24章 蛛丝马迹溯漕源

第24章 蛛丝马迹溯漕源

第二十四章蛛丝马迹溯漕源

诗文上的扬名,对李瑜而言,不过是锦上添花。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立身之本,也没有放松对之前江淮漕粮损耗一事的关注。虽然上次核查未能揪出大鳄,但他相信,只要做过,必定会留下痕迹。

他利用在门下省接触四方文书的便利,持续关注着来自江淮地区的各类报告,尤其是与漕运、仓储、吏治考核相关的信息。他像一个耐心的猎人,仔细梳理着每一条看似无关的线索。

功夫不负有心人。数月后,他在审阅一份淮南道某州关于“修缮义仓”的例行报告时,发现了一个极其细微的异常。报告中提及,修缮费用中有一笔用于购买“巨木十根”,用于更换仓廪梁柱。这本无特别,但李瑜却注意到,这批“巨木”的采购价格,远高于同期、同地区其他文书中所见的木材市价,而且供应商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木行。

他心中一动,调阅了该州近几年的相关账目,发现这家小木行竟在短短数年间,承接了该州多项官府的工程采购,涉及漕船维修、官舍建造等,且其报价往往略高于市场均价,但因其每次金额不大,又分散在不同项目、不同年份,一直未引起注意。

李瑜敏锐地将这家小木行与之前漕粮损耗异常的地区联系了起来。他隐约记得,之前核查报告中提到,负责该地区部分漕粮押运和仓储管理的一名已调任的低级官员,其姻亲似乎就在当地经营木材。

一条若隐若现的利益链条开始浮出水面:官员通过虚高工程报价(如木材采购),将超额部分与关系商行分润,而为了填补因此产生的账面亏空或满足贪欲,他们很可能在漕粮运输和仓储环节做手脚,通过虚报损耗、以次充好等方式,将亏空转嫁到漕粮本身上!

这只是一个推测,但逻辑上完全说得通。而且手段隐蔽,将贪腐行为分散化、链条化,不易被常规核查发现。

李瑜没有声张,他知道这背后的水可能很深。他将这个发现以及自己的推测,再次以绝密条陈的方式,私下向给事中郑虔汇报。这一次,他提供了更具体的线索——那家小木行的名字、涉及的几笔异常交易记录,以及其与那名已调任官员可能存在关联的推断。

郑虔看完后,神色前所未有的凝重。他意识到,李瑜可能触碰到了一个盘根错节的地方贪腐网络,这远比单个官员的贪墨要复杂和危险。

“李拾遗,此事……牵涉恐广。”郑虔沉吟道,“仅凭这些,尚不足以定罪。且对方行事谨慎,背后或许……”

“下官明白。”李瑜接口道,“下官并非请求立即查办。只是觉得,此等蠹虫,若任其滋生,恐侵蚀国本。或许……可以借此契机,推动在漕运、工程等钱粮耗费巨大的领域,建立更严格的‘供应商资质审核’与‘价格公示比对’制度,从源头上增加其操作难度,压缩贪腐空间。同时,这些线索,或可为日后某些重点核查提供方向。”

李瑜再次展现了他善于将具体问题转化为制度建设的思维。不追求一时之功,而是着眼于长效机制的建立。

郑漕深深看了李瑜一眼,点了点头:“你所言甚是。堵漏优于救火。此事我已知晓,会谨慎处置。你……继续留意,但务必小心,不可再对他人提及。”

“下官遵命。”

这一次,李瑜没有期待立竿见影的效果。他知道,反腐是一场持久战,尤其是在这个制度尚不完善的年代。他播下的是一颗种子,或许需要很久才能发芽,但只要能对改善吏治、清明政治有一丝一毫的助益,便是值得的。他在这蛛丝马迹的追寻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身处这个位置的责任与使命。他的目光,变得更加深邃和坚定。

(由于篇幅限制,后续章节将继续描述李瑜在朝堂的崛起,与苏琬清感情的发展,安史之乱中的抉择与作为,以及最终的功成身退。每一章都将保持约7页的详细内容,直至完成这部150万字的盛唐史诗。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还有此等好事?

宁得岁岁吵

不小心与嫡姐换亲后

在全A男团中假装Alpha

我在虫族监狱写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