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现代短剧,震撼古人! > 第4章 组建短剧班底

第4章 组建短剧班底

大约娴姐儿还是不想去乡下的吧。

都怪当娘的没用,在京城留不住。

沈娘子幽幽叹了口气,寻着炙肉脯、腌笋干的间隙第三次放轻脚步到了女儿住的西屋,细细谛听房内的声响。

——还是静悄悄的。

女儿会不会埋在被窝里默默地流眼泪?

沈娘子立在孟娴的门外,思绪开始发散。

女儿会不会只是在强颜欢笑,免得她担忧,实则心里难过得要命。

细细想来,昨日和今日,娴姐都过于有主见了些,当下应是终于撑不住了吧。

千万别把眼睛哭红哭肿了,不然夕食时碰面,被家里人见着,这个年纪的女娘多容易羞窘啊。

或者,或者,她干脆就会说不饿,不用夕食。

那可不行,娴姐本来就极瘦,不吃饭身子不就垮了。

沈娘子再三思量,又在女儿的房门外踱了两圈,终于下定决心。

“娴姐,阿娘待会打算做袁嫂鱼羹,记得出来吃哦。”沈娘子敲响房门,温声说道。

“晓得了,阿娘。”孟娴清悦的嗓音传出。

还好还好,没有哭腔,看来就算哭了应该也没有太过度,沈娘子落下了半颗心。

“好,那阿娘去做食了。”沈娘子侧耳,对着门里的女儿说道。

“嗯!阿娘辛苦了。”

声音听起来倒是很正常的,就是好像娴姐有些着急似的。

沈娘子想到,女儿大约在收拾自己的喜爱之物吧。

终归,女儿是不想离京,到乡下舅父家生活的。

沈娘子又叹了口气,有种无可奈何之感。

家里所剩下的现银只有一百二十来两,其余的都是些陪嫁的珠翠、宝器还算值钱。

二哥每年的束脩,就算就读一所童生开办的启蒙私塾,一年也要二十两左右,更别说还有笔墨纸砚,一年至少也得预备上三五十两的花项。

这还都是往紧了算的,沈娘子自己就是个乡下秀才的女儿,从小耳濡目染,对于供养读书人的开销自有领教。

更别说,每日开门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件大事。

还有全家人裁衣制鞋的布帛,样样都要银钱,宁京的物价还那样高。

自己的身子不中用,根本做不了什么事,不然出门做个女知客,沈娘子也是愿意的。

唯一的办法,也就是卖掉院子,回到德江乡下。

那里的束脩、物价都要廉宜得多,还能给娴姐置备上一份至少十二抬、不让婆家看轻的体面嫁妆。

回德江,对家里,对娴姐儿都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沈娘子怀着没能给子女更好生活的歉疚,赶着晚市,出门去到最近的鲜鱼铺,提了一尾鲜鱼归家。

孟娴要是知道她中断二里铺的购物行程,会让古代阿娘产生如此多的联想,也许她会多说两句话以安抚。

而不是,像一个时辰前那般,急匆匆地丢下一句话就离开。

“阿娘,我突然想到有件事要回去做。对了,路菜的原料少买点,不然提着重,如果要大买的话,改天我陪你一起!”

说完,她就拨开看杂耍的攘攘人群,将如雷的叫好声,以及其他人“这小娘子跑这么快干嘛”的好奇议论,统统抛在身后,近乎小跑地回了家。

阳春的风在她耳边拂过,她脑海中只有催促的倒计时。

时间不等人!还有二十天戏院的归属权就将旁落。

得赶紧把战神归来的剧本写出来,组建短剧班底,在戏台上映。

此刻的孟娴险险分出一缕心神,回答着沈娘子的话,全部的注意力灌注在毛笔笔尖之下。

借着春日午后明媚的天光,伏案的孟编,笔走龙蛇,运笔如飞。

*

“来,娴姐,多吃点。”沈娘子舀出一勺鱼羹,倒入孟娴的碗中。

“嗯,谢谢阿娘!”孟娴毫不客气,速度极快地往嘴巴里填充着饭食,着急吃完饭去赶稿啊赶稿。

不过这道鱼羹还真的蛮好吃的,鸡汤、香菇干、火腿、竹笋末等多味上等食材交融在一起,入口鲜到了极致,仿佛在温柔地抚触着味蕾。

就好像不多让它在舌尖长久停留,而是急急地吞下去,对这道菜就是一种粗俗、野蛮、不礼貌的对待。

但赶稿的孟编就是如此的铁石心肠。

这道美味的鱼羹,就这样,被急速地滑下了喉咙。

如果不是她才猝死穿越,这具身体又十分羸弱,孟娴是不会吃饭的,赶稿人哪顾得上吃饭啊。

真到DDL火烧眉毛的时候,方便面都靠干噎。

孟娴吃得越发的快了,感受到沈娘子投来的担忧目光,没多说什么,只是甜甜一笑,反正最迟到了明早阿娘会知道她忙碌的成果的。

“阿姊,你吃饭好快呀。”

孟二郎人小吃得少,吃饱了之后呆呆地看着阿娘一勺勺地给阿姊盛鱼羹,而阿姊就着一勺一勺好好吃的鱼羹,连吃了三碗饭,大口大口的。

“因为,阿姊要忙着去做事呀!”孟娴放下碗,“阿娘,我吃好了,阿娘的手艺好好!女儿还有事要忙,先走了。”

然后,沈娘子就看着无情的女儿提步疾走,像是不想浪费一分一秒似的。

看着娴姐迫不及待的模样,沈娘子真不知女儿在忙些什么,生出了点点疑惑。

而沈娘子的疑问,在第二天一大早便得到了解答。

卯时,破晓时分,正值旭日冉冉东升,沈娘子推开房门,正要去灶取些烫水盥漱,却见娴姐拈着一叠纸,候在她门前。

头发乱蓬蓬,眼神亮晶晶,带着点兴奋,看起来整夜未眠,精神却很抖擞。

中国传统戏剧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歌舞,经过汉、唐的发展,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宋、元杂剧),得至明、清进一步丰富后达到鼎盛。(1)

由于家学渊源,孟娴对穿过来的架空朝代颂朝所流行的两大主要戏剧,玥剧和覃剧,了解得颇为深厚。

与多数著名元杂剧所通用的表演结构相同,颂朝的戏本子也是采用的一楔四折的排布。

但孟娴没有遵循传统戏剧的戏本来写,而是按照现代话剧的格式,预计分为三幕写出《战神归来》。

昨天下午加上整个通宵,孟娴赶出了第一幕,多达1.2万字,还是用的毛笔,不得不说是生死时速了。

孟娴大胆地预估,如果能演出来的话,魔改的古代版《战神归来》应当能获得颂朝观众的喜爱。

然而现在的她却摸不准,在传统戏曲一道中浸淫已久的沈娘子,是否具备欣赏《战神归来》的超超超前眼光,以及支持她“改换天地”的勇气。

孟娴自己也说不准用什么样的目光望向了她的古代阿娘,微微躬腰,双手呈递,“阿娘,还请查阅一番。”

她微有疲累地说道,而后抬头,看着阿娘带着点莫名迷惑的神情,接过了这叠横排写就的景县宣纸——

《战神归来》剧本。

阿娘的眼神投向第一页,很快看完了,又翻向下一页,又翻了一页,然后,她明显地加快了速度,刷拉拉地就读完了这叠文字。

孟娴怀着忐忑的心情,观察着沈娘子的反应。

一个土生土长的古人,对充斥着夸张对白、强烈反转、大量矛盾的短剧风,能够接受吗?

沈娘子抬起头,眼神很复杂、很惊奇、很感动,但都只保留了一会会。

她对着孟娴温温柔柔地一笑,拍拍她的肩膀。

而后却立即地变了脸色,风风火火地说:“阿娘想起还有件事情没做,先走了。”

沈娘子的步伐迈得很急,很快!

“康妈妈,别烧水了,也别做朝食了,你赶忙去戏院,让董二郎雇的帮闲别拆戏台、也别忙着般东西,一切都别动,戏院全部照旧!快!快去!”

康妈妈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天刚蒙蒙亮,虽说的确到了帮闲们上工的时候,可也用不着这么急吧。

而且不是都和董官人说好了吗,拆卖一干物什,怎么好端端的说话不作数了。

说是孟家买来的佣人,但因为孟家一向待人宽和,相处了这么十几年,康妈妈和沈娘子也还有几分类似于母女间的情分在。

她于是也就多嘴问了一句,“娘子,可是出了什么急事?无端的要反出悔来,董官人那可不好交待。”

谁知,一向端方稳重的秀才女儿、沈家大娘子却是显得浮躁了起来,还用手推推她的肩背,“康妈妈,快去。我有正经的因由。您腿脚走得快些!”

那模样看起来如果不是沈娘子发髻未梳,外衣未换,恨不得是她自己动身,经办要事一般。

康妈妈受到这股催促劲儿的感染,心一横,就听主家娘子的吩咐罢!从烧火凳上起了身,解开腰间的襜衣,擦了擦手,快步出门去了。

宁京,乌雀巷,“卖甜水咯,正宗的甜水井里打的甜水!”贩水老汉悠长的调子回荡在巷道中。

庄婆婆揭开了院里水缸的缸蓜,还是得买水了。

不然傍晚三郎下工归家,在码头抗包一整天,本就饥-渴得紧,这点水肯定不够他喝的。

庄婆婆想着,就去开门,“欸,欸,我要买……”

却没想着,门口一对母女提着一包兰氏凤梨酥,正要敲门的样子。

两方撞了个对脸。

“庄婆婆,您好,方便我们进去坐坐吗?”孟娴笑眯眯的。

(1)引用自百度:中国戏剧的发展。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4章 组建短剧班底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还有此等好事?

假少爷回村后

错嫁给年代文大佬后

狩心游戏

道姑小王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