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为博士生之前,陈鹿的人生是一首和谐悠扬的协奏曲。
家庭是她最稳固的后方。父母开明恩爱,给予她无条件的支持与尊重,让她在充满安全感的环境里长大。学业上,她同样一帆风顺。一位敬重的老师曾对她说:“人这一生,名利财富都可能消散,唯有健康与知识真正属于自己。”这句话深深烙印在她心里。凭着专业第一的成绩,她毫不犹豫地提交了硕博连读申请。
初恋徐子阳是高中时与她名字常年并列年级榜首的男孩。虽然高考后两人分隔两地,开启了漫长的异地恋,期间免不了争吵与分合,但陈鹿始终笃信,他们深爱彼此,是彼此“赶也赶不走的人”。
她最好的朋友林莉和她大学四年同寝,她们分享过无数顿外卖、深夜八卦、操场上的心事与眼泪,熟知彼此所有的秘密与软肋。更让她安心的是,林莉也顺利保研,她们还能继续做室友。
那时的她,觉得未来笃定而光明,生活美满幸福,没有体会过什么烦恼。
然而,这首协奏曲在她转入博士生阶段,戴上“博士生”帽子的那个秋天,骤然变调。
第一个不和谐音,是她与徐子阳之间一次前所未有的激烈争吵。陈鹿选择留在潭州读研,而徐子阳则希望回江宁工作,践行“父母在,不远游”。人生的轨迹开始分岔,共同话题日渐稀少,争吵日益频繁。终于,在陈鹿又一次因准备竞赛而连续几天对他信息回复潦草后,徐子阳在电话里提出了分手。
这是他第一次主动说分手,说完就干脆挂断了电话,随后她发出的所有信息和电话都石沉大海。一周后,她等来的回复是一个陌生号码发来的冰冷文字:“你好,我是徐子阳现在的女朋友,麻烦你不要再打扰我们了。”
难以置信与难堪瞬间烧红了她的脸。她甚至自欺欺人地思考过,这是不是徐子阳想坚定分手的借口和托词,直到她鬼使神差地打开了微博,印证了那个不愿相信的事实——他的互关列表里确实多了一个陌生女孩,主页上挂着亲密的合照。她盯着屏幕,在对话框里打了又删,最终只是简单回复:“我明白了,以后不会了。”她给不出祝福,所能做的,唯有强迫自己忘记。
那天,她在操场上坐到深夜,对着往日的回忆大哭一场。她不知道感情的破碎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也不知道徐子阳的变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她没有问,因为知道这一切也并没有意义,她不会挽回,他们结束了。
是林莉的短信“吃饭吗?”将她拉回了现实。在那段灰暗的日子里,林莉陪着她备考雅思、准备申请,用一日三餐的陪伴和健身房里的汗水,将她生活的碎片一点点拼凑回正轨。
陈鹿顺利拿到了一年期的海外交流offer。当她再度回到潭州,林莉已临近硕士毕业。答辩通过后,离别便按下了快进键。宿舍里堆满纸箱,像一个仓促撤离的现场。即便早有心理准备,真到离别时,却总觉得还没准备好。
她们按惯例去吃了海底捞,点了麦当劳的夜宵,在操场上戴着同一副耳机散了最后一次步。最后,林莉拖着仅剩的行李箱,在门口用力地抱了抱她。
“有空就去蓉城找我!”
声音消失在楼梯拐角。陈鹿关上门,看着书桌上她们大四时的拍立得合照,对着林莉空空的床板愣了愣神,感到难过和不舍。
还没等她从与挚友分离的落寞中走出,新的室友李薇便住了进来。她们的生活习惯太不相同:陈鹿习惯在深夜整理思绪阅读文献;李薇的清晨六点,则必有闹钟以最大音量嘶吼一分钟,将陈鹿从任何深眠中残忍拽出。李薇极其注重养生,排斥空调,对光线和气味都极其敏感,普通的花露水和陈鹿深夜电脑屏幕的微光都会影响她休息。矛盾在一次深夜突然爆发,当陈鹿正全神贯注于一组新数据时,李薇忽然从床上坐起,一言不发地开始收拾东西,最后丢下一句“我今晚出去住”便离开了寝室。那一刻,陈鹿感觉自己像一个笨拙的、不被欢迎的入侵者。这个小小的房间,不再是避风港,反而成了需要时刻小心应对的第二战场。
真正的重压来自实验室。她的新课题涉足一个全新的交叉领域,过去得心应手的学习方法彻底失灵。文献读起来像天书,实验则更像一场噩梦——每一个看似严谨的方案,得到的结果却总像玩笑般偏离预期。每周的组会成了她的煎熬时刻,当同门侃侃而谈时,她只能沉默不语,感觉所有人的目光都像针一样扎在背上。她开始害怕听到导师那句温和的:“小陈,最近进展怎么样?”在长久得不到任何正反馈后,她觉得生活仿佛被蒙上了一层灰暗的滤镜。
最后一根稻草,在一个普通的周三下午落下。她刚从又一次失败的实验中抽身,头晕眼花地刷开手机,朋友圈第一条便是徐子阳的更新:一张亲密合影,女孩笑靥如花,中指上的钻戒闪闪发光。配文是:“攒了很久的运气,原来都是为了遇见你。余生请多指教。”
虽然他们因异地与差距而“和平分手”,她也早知他有了新恋情,但修成正果的消息还是给了她巨大冲击。她愣在实验室冰冷的白炽灯下,屏幕的强光刺得眼睛发酸。这段感情,终于被盖上了最后一个、不容置疑的休止符。随之而来的,还有一丝对自己的怀疑:是不是自己有问题,才让他们的感情结局如此难堪。
这一刻,陈鹿对“孤独”有了全新的、具象的理解:
孤独,是林莉空了一半的床位和书架;
孤独,是深夜情绪决堤时,身边再无那个可以倾诉和拥抱的人;
孤独,是与李薇同处一室时,那些到了嘴边又咽回去的沟通话语;
孤独,是看不懂的文献,做不出的实验,是组会上无人能解的沉默;
孤独,更是前任的婚讯在清晰地告诉你——过去已经彻底成为了过去。
深夜十二点,实验室终于只剩下她一人。电脑屏幕上第无数次跑失败的拟合曲线,仿佛是她人生的真实写照。她关掉程序,疲惫地把额头抵在冰凉的桌面上。
就在这时,手机屏幕在黑暗中亮起,幽光映亮她憔悴的脸。
是导师的邮件。标题是:【关于选拔优秀生赴京北大学联合培养的通知】。
一个微弱的、几乎被疲惫淹没的念头,像蛰伏的种子,终于顶开了坚实的土壤:
“也许……离开这里,换个新的环境,能重新开始?”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