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后的夏天,像一幅被无限拉长的水彩画,每一笔都浸透着阳光和自由的味道。林澈和江屿终于拥有了大把可以肆意挥霍的时间。
最初的几天,他们几乎形影不离。江屿带着林澈,用本地人的视角重新探索这座他们共同生活却从未一起细看过的城市。他们去爬城郊那座不高的小山,林澈在半山腰耍赖说走不动,江屿便自然地伸出手拉他,之后那只手就再没松开过。山风穿过树林,带来沙沙的响声,和彼此手心微热的温度。
他们也会在傍晚时分,骑着共享单车穿梭在老城区的巷弄里。林澈的车把上挂着刚买的冰镇汽水,叮当作响。江屿放慢速度跟在他身侧,看着他被晚风吹起的发梢和亮晶晶的眼睛,觉得这比清华园里任何一道难解的习题都更让人心动。
“看那边!”林澈忽然刹车,指着巷子尽头一片被夕阳染成金红色的屋檐,“光影太好了,下次我要来写生。”
“嗯,”江屿看着他专注的侧脸,“我陪你。”
日子慢了下来,却又被各种细碎的甜蜜填满。他们一起去图书馆,不再是偷偷传递信件,而是并肩坐在靠窗的位置,一个看专业书籍,一个翻画册,偶尔抬头交换一个眼神,安静而满足。他们也会像普通情侣一样,为看什么电影小小争执,最后通常以江屿的妥协告终,然后在漆黑的影院里,悄悄握住对方的手。
当然,也有分别。江屿需要回学校参加一个短期的科研项目。送他去车站的那天,林澈嘴上说着“赶紧走,我可算能清静几天”,眼神却泄露了不舍。
江屿看着他,忽然从背包里拿出一个厚厚的速写本递给他。
“这是什么?”
“我不在的时候,把想画的东西画下来。”江屿顿了顿,声音低了些,“……包括想我的时候。”
林澈接过本子,感觉脸颊发烫。他看着江屿走进检票口,这次没有慌乱,只有淡淡的思念和笃定的期待。
江屿不在的那两周,林澈真的画满了大半个本子。有窗外的云,路边的猫,吃了一半的西瓜,还有无数个凭记忆勾勒的江屿——看书的,写字的,微笑的,还有那个在图书馆顶楼初次见面时,带着紧张和认真的模样。
他把这些画一页页拍给江屿看,配文从“今天的云很像你头发翘起来的样子”到“这家面馆没有你带我去的那家好吃”。江屿的回复通常很简洁,“嗯”、“好看”、“回去吃”,但林澈能从字里行间读出那份被小心藏起来的思念。
等待录取通知书的日子夹杂着期盼与不安。虽然自觉考得不错,但没到最后一刻,心总是悬着的。某个午后,林澈正对着画板发呆,手机突然疯狂震动起来。班级群里炸开了锅——录取结果可以查询了!
他的心猛地一跳,手有些发抖地登录系统。加载的几秒钟漫长得像一个世纪。当屏幕上终于跳出“已被北京XX传媒学院动画专业录取”那一行字时,林澈愣了两秒,随即从椅子上跳了起来,第一时间截图,发给了江屿。
几乎是在发送成功的瞬间,江屿的视频请求就弹了过来。接通后,画面里的他似乎在实验室,背景还有仪器运行的微弱声音,但他脸上是毫不掩饰的灿烂笑容。
“恭喜。”江屿的声音带着难得的激动。
“同喜同喜,”林澈笑得见牙不见眼,“江学长,以后请多关照啊!”
“一定。”江屿看着屏幕里开心得快要蹦起来的人,眼神温柔得能滴出水来。
挂了电话,林澈依然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中。他翻出那本《月光落在左手上》,轻轻摩挲着封面。从这本书开始,到一纸录取通知书,他和江屿之间,隔着的终于不再是屏幕和距离,而只是一个即将到来的、共同的秋天。
他拿出画笔,在新的一页空白处,画下了两个并肩站立的身影,背景是模糊的、象征着未来的城市轮廓。然后在画的下方,郑重地写下:
“北京见。”
这三个字,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期盼,而是一个即将兑现的、触手可及的约定。这个漫长的、等待的夏天,终于要走向它最圆满的终点,同时,也是另一个故事的、充满无限可能的开端。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