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第一次合作:忐忑与试探
决定既下,整个医疗团队立刻高速运转起来。
患者被迅速转入心脏监护室(CCU),身上连接了更密集的监护设备。IABP(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团队到位,开始进行置管操作,以期用机械方式减轻心脏后负荷,增加冠脉灌注。西药的强心、利尿、扩血管药物在精确计算下,以微量泵持续输注,维持在一种脆弱的平衡上。
沈聿珩坐镇指挥,眼神锐利地扫过每一个数据变化,下达指令清晰果断。她的世界是由数字、波形和精确操作构成的,此刻,她必须为患者守住这条最后的防线,也为即将尝试的中医疗法提供一个尽可能稳定的平台。
另一边,顾清涵没有片刻停歇。她快步回到中医科办公室,几乎是扑到了书架和电脑前。她需要以最快的速度,在浩如烟海的中医典籍和现代药理研究中,为这位极度危重的患者寻找一线生机。
“心肾阳衰,水饮凌心,血瘀阻络……”她喃喃自语,笔尖在纸上飞快地划过,列出可能的方剂:真武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参附注射液?每一个选择都意味着巨大的风险和可能的收益。药味的选择、剂量的斟酌,必须慎之又慎。
她反复推敲,结合患者目前的肝肾功能指标,最终拟定了一个极其谨慎的方案:以小剂量的参附注射液益气回阳固脱为先导,配合极小剂量的经方真武汤加减(主要含附子、茯苓、白术、生姜等),旨在温阳利水的同时,尽量减轻肾脏负担。同时,她准备辅以艾灸关元、气海等穴位,温煦下元,鼓舞阳气。
拟定方案后,她没有擅自决定,而是拿着初步方案找到了正在CCU紧盯监护屏幕的沈聿珩。
“沈主任,这是我的初步想法。”顾清涵将写好的方案递过去,语气带着前所未有的郑重,“参附注射液现代研究有一定强心、改善微循环作用,真武汤温阳利水,但方中的附子含有□□,虽有配伍和煎煮方法减毒,仍需严格监测心律变化。我从最小剂量开始,缓慢滴注,所有用药细节和可能风险都写在这里了。”
沈聿珩接过那张纸,上面是清秀却有力的字迹,详细列出了药物组成、剂量、用法、预期作用及潜在风险,甚至标注了需要注意监测的实验室指标。其严谨程度,超出了她的预期。
她一行行仔细地看着,目光尤其在“附子”二字上停留良久。她知道这是一种有毒性的中药。
“□□中毒会引起严重心律失常,甚至室颤。而我们的患者本身就有致命的室性心律失常。”沈聿珩指出最核心的矛盾,语气严峻。
“我明白。”顾清涵点头,“所以煎煮方法必须严格遵循古法(先煎、久煎以减毒),剂量是常规起始量的三分之一,并且会在用药期间持续心电监护。一旦出现任何不良趋势,立即停药,并准备好相应的抢救措施。”她的计划里,包含了应对最坏情况的预案。
沈聿珩抬起头,看着顾清涵。对方的眼神里有紧张,有忐忑,但更多的是一种基于专业知识的冷静和决心。她不是在冒险,而是在已知的框架内,进行一场精密的计算和尝试。
沉默了几秒钟,监护仪的滴答声显得格外清晰。沈聿珩最终将方案递还给顾清涵,沉声道:“就按这个方案执行。但我要求:第一,用药前再次评估患者当前状态;第二,输液速度降至最低,缓慢滴入;第三,用药期间,每15分钟记录一次生命体征和心电图,有任何变化,立即通知我。”
“好!”顾清涵郑重应下。沈聿珩的严格监控要求,非但没有让她感到不快,反而增添了一份安心。这是一种负责任的谨慎。
很快,按照顾清涵要求煎煮好的中药汤剂和参附注射液被送到了CCU。护士在沈聿珩的亲自监督下,以极其缓慢的速度,将药液通过泵管输入患者的静脉。
空气中弥漫开一股浓郁而独特的草药气味,与CCU里固有的消毒水、塑料和西药的味道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奇特而又略带紧张的氛围。
沈聿珩没有离开,就站在床边,目光几乎钉在监护屏幕上。顾清涵也站在一旁,默默观察着患者的脸色、呼吸,以及屏幕上的每一个数字和波形变化。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最初的半小时,数据没有明显变化。沈聿珩的眉头微微蹙起。
四十五分钟后,负责记录尿量的护士忽然低声说:“尿量比上一个小时多了50ml。”
沈聿珩和顾清涵同时看向尿袋。
又过了一会,监测血压的护士报告:“平均动脉压稳定,没有再往下掉的趋势,反而有2mmHg的微弱上升。”
患者原本极其急促的呼吸,似乎也略微放缓了一丝丝。
没有立竿见影的奇迹,但那些细微的、向好的变化,如同黑暗中透出的第一缕微光,极其珍贵。
沈聿珩紧盯着屏幕,又看向患者似乎舒缓了一丁点的眉宇,再看向身旁全神贯注的顾清涵。
她的内心,理性依然在告诫她这可能只是巧合或基础治疗的效果,但另一种更直观的感受却在悄然滋生。
这场充满了忐忑与试探的第一次正式合作,在CCU各种仪器的环绕下,小心翼翼地迈出了第一步。两位医生并肩而立,共同守护着那微弱却执着的生命之火。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