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巴黎迷雾
列车最终缓缓驶入巴黎里昂车站,古老的玻璃穹顶投下斑驳的光影。楚柒紧紧抓着楚悠的手,好奇又怯生生地打量着这个充斥着陌生语言和气息的巨大空间。楚星则兴奋地踮起脚,试图看清指示牌上的法文。
奥黛丽·杜邦,本次展览的法方策展人,早已在站台等候。她是一位身材高挑、穿着利落套装的中年女性,金发一丝不苟地挽在脑后,笑容标准却带着审视的意味。
“欢迎来到巴黎,楚女士,肖女士。”她用法语问候,目光迅速扫过带着两个孩子的四人组合,一丝不易察觉的疑虑在她眼中闪过。这与她想象中的国际知名艺术组合似乎有些…过于“家庭化”了。
“孩子们也一起来参与布展?”去往酒店的路上,奥黛丽用英语问道,语气尽量随意。
“是的。”楚悠回答得简短,目光落在车窗外飞速掠过的奥斯曼风格建筑上,“她们是我们创作的一部分。”
奥黛丽挑了挑眉,没再说什么,但车内的气氛微妙的有些凝滞。
布展工作并非一帆风顺。文化差异和工作方式的冲突很快显现。奥黛丽及其团队注重流程、计划和严格的场地管理时间,而星尘工作室则更倾向于一种流动的、随灵感而动的创作状态。
冲突在一次关于展品摆放的讨论中爆发。
“我认为这个互动装置应该放在入口序厅,它能第一时间抓住观众的眼球。”奥黛丽指着设计图,语气不容置疑。
“但它需要相对安静和黑暗的环境,”肖柒七反驳道,努力保持笑容,“入口太嘈杂,光线也太强,会影响体验效果。放在第三展区转角更好。”
“第三展区人流较少,这会降低它的曝光率。”奥黛丽寸步不让。
“艺术体验比曝光率更重要。”楚悠冷声加入,她正调试着一个AR设备,头也不抬。
会议室的气氛顿时僵住。法方团队的几位成员交换了眼神。
更让肖柒七心烦的是,她隐约感觉到一丝若有若无的阻力。预定的布展时间时常被临时占用,申请的材料迟迟不到位,沟通的邮件石沉大海。她向奥黛丽反映,对方总是公式化地回应:“巴黎的节奏就是如此,请适应。”
一天傍晚,肖柒七提前结束工作去幼儿园接女儿们(她们白天被暂时安置在博物馆合作的儿童艺术工作坊),回到场馆时,发现楚悠一个人对着一个损坏的AR设备屏幕,脸色阴沉。
“怎么了?”肖柒七心里一沉。
“被人为划伤了。”楚悠的声音很平静,但熟悉她的肖柒七能听出底下压抑的怒火,“核心传感器受损,备用件在国内。”
这意味着这个精心设计的装置可能无法如期展出。
监控调出来,却只看到一个穿着连帽衫的模糊身影,巧妙地避开了大部分摄像头角度。
“是意外吗?”肖柒七抱着希望问。
楚悠摇了摇头,指向设备外壳上一处不明显的刻痕——那是一个歪歪扭扭的汉字“陈”。
肖柒七的心猛地一沉。陈浩。那个高中时欺负过可巧,后来同样从事艺术行业,却始终视她们为竞争对手的男生。他竟然也来了巴黎?
当晚,肖柒七试图联系国内查询陈浩的行程,却先接到了楚河安的电话。
“小七,”楚河安的声音有些严肃,“有件事…我刚刚在一个国际艺术论坛的参会名单上,看到了陈浩的名字。他所在的团队,似乎和你们博物馆的某个赞助商有关系。”
线索似乎串了起来。那些无形的阻力,恐怕并非仅仅是文化差异或工作效率问题。
就在这时,楚星抱着平板电脑跑过来:“妈妈!你看这个!”她点开一个本地艺术资讯的页面,上面有一篇关于本次展览的预告报道。文章本身很正面,但下面的评论区却出现了几条不和谐的中文留言,质疑星尘工作室带儿童参与核心创作的专业性,甚至隐晦地提及“收养家庭是否适合让孩子暴露在国际媒体前”。
肖柒七的脸色白了。楚悠接过平板,快速浏览,眼神越来越冷。
“妈妈,”楚柒敏感地察觉到气氛不对,小声问,“有人…不喜欢我们吗?”
楚悠放下平板,蹲下身将小女儿搂进怀里:“没有。”她的声音异常坚定,“只是有些人还不了解我们。”
她抬起头,看向肖柒七,眼神里不再是愤怒,而是某种被激发的锐气:“他们想知道什么是专业?什么是适合?”
她走到窗边,望着窗外灯火璀璨的埃菲尔铁塔。
“那就让他们看清楚。”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