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陵的空气很好啊。”
冯玥半句不提为何不去京大,只不断解释选择海大的理由。
“日月星辰”半晌跳出一句回复,林巧雅手中的滚动条已经被上上下下翻了好几回。
仔细一看不得了,都怪她刚刚被学校名字吸引了全部的注意力,这会儿才意识到冯玥被录取的专业是计算机。
“幸好咱俩的关系比塑料姐妹花强上那么些许,差点都要被你骗过去了!”
“好啊你冯玥,人前理智女学霸演得像那么回事,背后疯狂恋爱脑啊!”
林巧雅是聪明的,几下联想就明白了冯玥的操作。
但理解归理解,她这位同桌的做法是不是太偶像剧了一点?现实生活里,哪有人会这么取舍的?
冯玥她过于勇敢,林巧雅表示大为震撼且钦佩万分。
“日月星辰”全盘接受对方的嘲笑与调侃,不驳斥也不解释,只一味装傻。
“你在说什么呀?我听不懂。”
百灵鸟多么善解人意,既然闺蜜害羞了,那就暂时放过她吧。
“行吧姐妹,别忘了你背后有我,遇到啥事儿不明白,说一声,我和你一块儿想办法。”
冯玥看着她唯一的这位狗头军师一成不变地热心肠,忍住了想泼她凉水的冲动。
“嗯,我会的,我这会儿在网吧,只买了一个小时,先下线了,下次再聊哦。”
林巧雅眼疾手快,再次表演了自己非凡的打字技能,赶在冯玥消失前要到她的手机号码。
冯玥没有说谎,她是真的只买了网吧最低的消费档。
虽然喊老板过来续费也可以,但她不觉得还能再和巧雅聊满一个钟头那么久。今天已经不剩什么上网要做的事项,没必要白白浪费网费。
刚过大暑没几天,如今正值海陵盛夏的高峰期。
冯玥不是第一次来海滨城市,但短暂的旅游和长期居住对人类这样的生物体来说,是截然不同的感受。
独自在这里生活了整整四十天后,她依然没能适应海陵的湿热。面对外界的不良条件,冯玥找了一些法子来应对,效果也都还行。
网吧的收银处摆着两个冰柜,冯玥轻车熟路地在角落里翻出一包冰棍,结完账,不急着打开。推开玻璃门,找了个阴凉处站定,才慢慢撕开包装,边吃冰棍边静静地看着眼前的风景。
这里位于大学城的商业街,主干道上车水马龙不断。
冰棍是桂花绿豆口味儿的,据说是海陵当地的特产,冯玥的确没在其他地方见过这个牌子的雪糕。
外头的包装很朴素,内里也同样如此。
多年坚持不涨价的它,随着各项成本的增加,以及层出不穷的竞品,越来越无力在市场上存活下去。老板不得已宣布关门停产,可令他没想到的是,本地的老百姓纷纷站了出来反对。
确实,东湖桂花绿豆糕是一代又一代老海陵人共同的记忆。念旧是人之常情,很快在各方力量的和衷共济下,这家近百年的老厂被重新盘活了。
这段为情怀买单的真实往事,是冯瑄的来信里告诉她的。
冯玥已经不记得具体是哪一年了,但总归会是个夏天吧,四季里和雪糕最为契合的时候。
而这一年的夏天,她终于来到海陵。
这是一座冯瑄生活了很多年的城市,也是冯玥透过对方的文字了解了不少可现实中却从未踏足过的地方。
能够顺遂自己的心意报考海大,还不用觉得对不起任何人,或许是那道晴天霹雳后,老天爷又玩笑般给冯玥的一个小小补偿。
还好,这个补偿是她愿意接受的。
大学城坐落在远离海陵市区的地方,占地极广。目前投入使用的除了海大,还有林大,矿大,和外国语大学。这些都属于本省排名靠前的高校。
整个项目分成几期,目前尚未全部完工。城市荒僻的边缘还在不断地向外移动,大片大片的农田终会变成各式各样的建筑。
未来会有更多的大学入驻吧,冯玥的思维有些发散,只是不知道能不能在她毕业之前整体建成。
除了教学楼和宿舍,周边自然还会有配套的医疗、商业、生态设施。冯玥想到昨天上班时,店长给她画的饼,脸上不禁有了些淡淡的笑意。
临近中午,吕姐过来巡店,冯玥正给新到货的数十箱饮料办入库。
司机师傅赶时间,那么重的箱子只好由她一个人慢慢从超市后门挪到室内的置物架上。忙完大汗淋漓,冯玥没得休息,继续站在电脑前做后台的信息录入。
“小冯,喝个冷饮。”吕姐走进仓库,给冯玥递来一瓶揭了铝箔纸盖的养乐多,笑着说道。“在咱这儿好好干,累积个几年经验,高中毕业又怎么样,以后大学城开了新店,姐给你推荐过去做店长。”
小罐装的容量不大,冰凉的液体咕噜咕噜进入口腔,嘴巴里的甜意没有停留太久。
冯玥将空瓶放到一旁的桌上,没有说话,只朝店长浅浅笑了一下,然后继续手中在干的活。
冯玥刚到海陵时,在市区一间名字还算熟悉的连锁酒店,办理了入住。
离家前冯琳琅再三嘱咐过,她唯一要求女儿答应的事情就是保证安全,冯玥并未言而无信。
安顿好住所后,她计划要给自己找一份暑期工来做,哪怕应聘快餐店的小时工也行。
虽然可能挣得很少,闻久了炸鸡的味道或许还会吐,但这起码表明她跨出了自食其力的第一步,内心总是不定时涌现的焦虑说不定能够缓解一些。
只是在打工之前,冯玥有一个地方要去。
冯瑄最近三年的通信地址没有变过,他们间维持着每月一次的信件往来,这样的频率下冯玥不可能记不住那个住址的名字。
第二天上午,她醒得很晚。
本以为初来乍到,陌生的环境会令她难以入眠。结果相反,这一夜她睡得很好,算得上是高考结束这十多天来睡眠质量最高的一个晚上。
距离是个好东西,一切烦恼的根源被抛到几百公里外,聪明的大脑机制就可以暂时将痛苦隐藏起来,骗主人说它们不存在。
昨天冯玥向酒店前台打听如何过去,对方告诉她,最好避开早晚高峰的时段,直接打车前往。
大学城离这边颇有一段距离,地铁线路还得有几年才能开通,若是搭乘公交车的话,加上转车至少得一个小时。
不过冯玥还是选择了后一种交通方式。时间和金钱,就当下来讲,明显时间于她更加廉价。
公交车驶入大学城地界,时间已近中午。
冯玥在海大站下车,询问了两个看起来不像游客的路人后,还算顺利地找到了小区的位置。
眼前的住宅区其实离海大很近,两者仅隔了一条宽阔的主干道,这条马路也是冯玥刚刚坐车经过的地方。
只是因为海大的校园实在太大,从学校的正门口步行到小区门口,少不掉还要一刻钟的时间。
一路走来,冯玥耳朵里感受到的噪音强度在逐渐减弱。
从外围看,小区内的楼栋不多,楼距在视觉上很是舒适,而且房子还都是只有五六层高的小洋楼。小巧的楼盘伫立在这样的一个位置,很有些闹中取静的感觉。
这份宁静,可能跟几栋楼的属性是高校的福利分房有关,里头的业主九成以上都是在附近几所大学里就职的老师。
大学城的人群分布不同于一座城市的其他区域,尤其是在它发展的初期阶段。居民身份上的多样性很低,几乎只由三个类型组成:学生,老师,和农民。
对,没错,农民。为什么是农民呢?
很好回答的一个问题。因为城市的郊区本就是农村,这里住着大量的以种地为生的人们。他们先前的耕地被征收,换来如今人手数套的回迁房作为补偿。
当然,回迁房的建造要考虑成本,所以舒适被牺牲,高耸、密集、低绿化度,成了这类房子的共性。
故而即便不考虑人的因素,冯瑄居住的这个小区在硬件上已经显得和周围格格不入。
不过,冯瑄并不是大学城的老师。三年前他本科毕业前夕,因缘际会才买下这处房子。
原房主是隔壁林大的老师,拿到了去俄罗斯深造的公派,考虑到留学时长,打算出售国内的多余房产。
老师内部的消息是流通的,刚巧冯瑄的班主任听说了这么个事儿,又知道自己的学生因为要搬出宿舍最近正忙着找房子,便把这么个还不错的房源分享给了他。
冯瑄原本就要继续在本校读研,对当时的他来说,买房是一个比租房性价比更高的选项。
没经过什么讨价还价的过程,冯瑄实地看过一次屋子后,很快就和那位林大的老师办妥了交易手续。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