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织心映锦 > 第1章 前尘事

第1章 前尘事

推门声惊动梁下燕,苏锦绣踏入东渚镇的白墙老宅,心下不安。

院内那颗枇杷树还在,枝桠斜斜探进窗棂。树下的青石桌凳上似乎还有当年外婆教她穿针引线的身影。外婆信佛,绣品多为金身佛像,绣前必要兰汤浴手,一针一线对齐经纬,她初学苏绣时嫌繁琐,外婆便笑着把绣绷递过来,说绣艺里藏着光阴,急不得。

一根线劈成八股,再劈成六十四股,就用了她六年时间。

苏锦绣踏上二楼,目光先落在那具老杉木绣架上,水绿软罗纱松覆绷面,薄尘在斜天光里浮沉,像给未完的时光蒙了层纱。

掀纱,那副未完工的百鸟朝凤撞入眼底。杭绸底料细腻,百鸟或打籽缀羽腹,或盘金勾尾屏。凤凰浑身叠着渐变的绛红金箔,近看针脚密匝如织,翙翙其羽,远瞧有焰光流动,涅槃将飞。

外婆走时,还攥着她的手说“把凤冠的金线绣完,才算有始有终”。

苏锦绣伸手抚过绷布,触到冰凉的竹框,就想起外婆走的那个冬天,她坐在空荡荡的堂屋,听着巷外机器印花厂的轰鸣,第一次觉得苏绣的针脚,抵不过现实的急风。

那种机器一针能出百朵花,比手工快了不知多少倍。

后来的日子像被按下了快进键,机器绣品堆满了镇上的铺子,东渚镇的绣娘走了一个又一个,她守着老宅熬了半年,看绣线受潮发霉,听表姐说“手艺活养不活你”,终究还是拎着行李箱去了上海追随表姐。走前她没敢再进绣房,怕看见这未完工的绷布,就想起外婆临终时望着绣架的眼神。

如今为了外婆忌日回来,苏锦绣指尖抚过这未完的作品,忽然鼻酸。

拉开旧抽屉,丝线仍用竹厘分装着,靛蓝、石青、金线……每一缕都还是当年理好的模样,她捏起金线劈丝,指尖竟生了涩意,从前外婆教她劈六十四股蛛丝般的细线,如今她只劈三回就断了线。

直到银针穿线落绷,旧时记忆倏然醒转:食指抵针尾,手腕轻转,金线顺着凤羽纹路游走,针脚疏密转熟稔。苏锦绣垂眸看着银针起落,忽然红了眼,曾经外婆没能等到她绣完凤冠,这次她回来,总要把这未完的针脚,一针针续进岁月里,也算给外婆,给从前的自己一个交代。

金线绕凤冠半匝后,苏锦绣轻按腰侧,酸意已浸脊椎,银针悬在杭绸上微颤,比昔年陪外婆绣活时滞涩许多。她轻喟歇手,却见窗台旧桌上压着本蓝布封皮的《绣巷杂记》。

指腹抚过卷边书页,恍见少时趁外婆安寝,偷点灯蹲读的模样。翻至夹干花的页次,是她最喜欢的人物故事,苏巧娘——十岁能绣百鸟朝凤雏形,宋代汴京绣巷的天才绣娘。

那样的年纪,那样的灵气,苏锦绣不得不暗叹这般天纵之姿,自己苦学多年亦难企及。

只可惜,最末一行写苏巧娘于桃李年华早逝。

若能长命,不知会绣出多少惊才绝艳的作品。苏锦绣忽然自嘲:天才尚且能这般在有限的生命里惜时精进,自己却半途弃了苏绣,真是比不得。

再往后翻,竟见未曾读过的闻时钦传。

此书记载闻时钦寒门出身,品性高洁,科举探花入仕,一句“台谏不严,是谓负君”得仁宗赏识擢升殿中侍御史,笔锋如刀,弹劾三司使何方则“买妾亏价”,闹得沸沸扬扬,何方则罢官后,他很快补了权知谏院;后弹劾枢密副使田遇“治军宽纵”,田遇被调往地方,他又得授龙图阁直学士。

民间更编了小曲:“闻谏官,笔如刀,削了何官补田袍。”

然后期权欲熏心,比周为奸,“嘉祐间数兴大狱,闻时钦所劾者非亲仇即异己,台谏之风因之渐浊”。百姓说他“忘了糙米味,只认金银光”,连仁宗晚年也私下叹:“闻谏官初似璞玉,怎就磨成了顽石?”

终因构陷恩人张明叙,致其殒命,遭贬昭州。

最末一行写他临行前,自刎于绣巷故居,去时也是二十岁。

苏锦绣啧啧称奇。

歇够了劲,她重新坐回绣架前。眼下要绣的凤眼,正是全幅百鸟朝凤的魂,须按覆纳体绣法,外圈针脚得稍粗定形,越往瞳孔处越要密,每一针都得贴着前针的尾端走,半分错不得。

她屏住气,银针带着浅金退晕线往绷布上落,想着画龙点睛的道理,这眼绣活了,整只凤凰才算真的有了灵气。可百密一疏,指尖不慎一滑,针尖猛地扎进指腹,殷红的血珠瞬间渗出来,滴落在凤眼上。

“糟了!”

苏锦绣慌忙去擦,却见血渍已晕开,眼看好好的凤眼要毁,只能暗叹得拆了重绣。她转身去抽屉里找同色线,没留意身后绣架的动静。

那滴血迹竟在凤眼里慢慢化开,浅金的退晕线似被染上活气,凤眼处渐渐透出层诡异的柔光,连凤凰的眼珠,竟像有了生命般滴溜溜转了半圈。

等她拿着线回头,只觉眼前骤然一白,绣房的景象瞬间被虚空混沌吞没,刺目的光芒逼得人睁不开眼,身子像被一股力量拽着,往无边的亮处坠去。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章 前尘事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狩心游戏

错嫁给年代文大佬后

朕真的不会开机甲

如何阻止男主发疯[歌剧魅影]

在星际开密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