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春天,博物馆整理旧档案时,老馆长在一堆抗战时期的书信里,发现了一封没有信封、没有署名的信。信纸已经泛黄发脆,字迹却工整,是用钢笔写的,墨水有些晕染,像是写信人当时手在抖。
信里没说收信人,只写着:“今日整理行囊,见你去年给我缝的袜子,脚趾处又破了,想起你总说我走路太急,不爱惜东西。你总怕我饿,每次出任务都往我口袋里塞干粮,自己却常常饿着肚子。我还记得在南京的院子里,你抱着桂花糕笑,阳光落在你头发上,像撒了把碎金,那时候我就想,要是能一辈子跟你守着这个院子,该多好。
现在外面在打仗,到处都是哭声,可我不怕,因为有你在。昨天你说,等胜利了,要带我去京城看故都,去苏城吃汤包,还要在院子里种满你喜欢的海棠。我都记着,记在心里,一点都不敢忘。
要是我没能回来,你别难过,就当我去先去前面等你,等你来了,我们再一起去看故都,吃汤包,看海棠开花。要是你也来了,我们就还像在游击队里那样,夜里看星星,我给你讲我以前的事,你给我唱你小时候学的歌。
这辈子能遇到你,能和你在一起,我没白活。”
老馆长看着信,眼泪掉在信纸上,晕开了早已干涸的墨迹。他立刻让人把信放进林砚之和沈知许的展柜,旁边加了一行说明:“战争时期未寄出的信,字里行间,皆是深情。”
往后的日子里,常有游客站在信前,轻声读着上面的话。有人读着读着就哭了,有人默默拍照,想把这份深情记下来。信里的海棠、汤包、故都,成了人们心里最温柔的念想——那是两个年轻人没能实现的约定,却成了后人眼里,最珍贵的爱情模样。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