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我最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女生到底应不应该穿胸罩。每次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解开它,肩膀勒得生疼,后背还闷出一片红疹子。”
B:“确实很多人觉得不舒服。”
A:“那就是个束缚!凭什么男生可以光膀子,我们连不穿内衣都要被指指点点?”
B:“咳……”
A:“最烦那些说不穿不成体统的人!他们知道钢圈扎进肋骨有多痛吗?知道夏天两层布捂着有多难受吗?什么下垂外扩都是商家制造的焦虑!”
B:“所以你觉得可以不穿?”
A:“当然!上周我尝试真空出门,结果在便利店被个老太太瞪了半天,还跟店员窃窃私语。我当时就想问她,我的胸硌着你眼睛了?”
B:“嗯……”
A:“后来想想又有点后怕。虽然在自己家小区没事,但要是上班这样,估计HR马上要找我谈话了。”
B:“是担心影响职业形象?”
A:“这些人虽然管得宽,但现实就是这样。我们可以骂一千遍穿衣自由,最后面试还是得套上西装裙,连带着那件刑具一样的蕾丝内衣。”
B:“这种矛盾感很困扰?”
A:“就像被两股力量拉扯。一边想痛快做自己,一边又怕被当成异类。你说为什么社会对女生要求总是这么多?连块布穿不穿都要管!”
B:“传统观念确实很让人难受。”
A:“先不说这个!我奶奶那辈人还裹小脚呢,现在谁觉得那是美的?以前女性连裤子都不让穿,现在超短裤满街跑,进步不都是打破规矩来的吗?一步一步来吧。”
B:“所以你认为应该怎样做?”
A:“我就是要当那个打破规矩的人!贴个乳贴怎么了?只要不影响他人,我的身体我做主,谁要是指指点点……”突然压低声音,“我就问他是不是盯着我胸看太久了?”
B:“噗。”
A:“笑什么!这招可好用了,保证让对方落荒而逃。要么接受我不穿,要么承认自己是变态,二选一!”
B:“真是简单粗暴呢。”
A:“其实穿不穿都是个人选择。有人喜欢聚拢效果,有人追求舒适自在。重点是不该对别人的选择说三道四,除非你能发明既舒服又符合社会期待的神奇内衣。”
B:“最后这句很有道理。”
A:“所以我决定,明天开始只穿运动内衣!既给自己减负,又不至于让同事太震惊。改革要循序渐进嘛!”突然拍桌,“等等,我们怎么从胸罩讨论到社会改革了?”
B:“话题总是会自己跑偏呢。”
A:“总之记住三点:第一我开心最重要,第二关你屁事,第三,”扯开衬衫露出肩膀,“看!这是被肩带勒出的淤青,现在谁还好意思劝我穿?”
A:“这都不是最气人的,我最近网购了一条裙子,明明按尺码表买的L码,结果收到货连大腿都套不进去!”
B:“现在很多女装尺码确实偏小。”
A:“偏小?那根本就是给纸片人穿的!我正常身材,又不是超模,凭什么连条裙子都塞不进去?”
B:“可能是商家在迎合某种审美。”
A:“迎合个鬼!就是PUA消费者!把衣服做小,让你觉得自己胖,然后焦虑减肥买他家产品。结果呢?正常人穿不上,瘦子穿着空荡荡,谁都不舒服!”
B:“嗯。”
A:“更气人的是,评论里还有人夸尺码标准,我一看她们身高体重,好家伙,170cm/45kg,风一吹就倒的体型,当然标准了!我们普通人活该穿麻袋吗?”
B:“确实有点极端。”
A:“最讽刺的是什么?男装XL能装下两个我,女装XL却连我的胳膊都嫌挤!怎么,女生不配吃饭?不配长肉?商家是不是觉得我们都该靠光合作用活着?”
B:“这种尺码差异确实不合理。”
A:“上次我去实体店试衣服,店员看我拿L码,居然说这个版型偏小,您可能得选XL哦——那个眼神,那个语气,仿佛在暗示我该去减肥了!”
B:“这让人很不舒服吧?”
A:“我当场就怼回去了:是你们衣服偏小,不是我偏大。” 翻了个白眼,“后来我直接去买男装T恤,又舒服又宽松,还便宜!”
B:“男装确实更实用。”
A:“现在有些品牌开始推大码女装了,结果你猜怎么着?专门把大码区藏在地下室角落,好像我们见不得人似的!”
B:“这……”
A:“所以我现在的策略是,买不到合适的就退!差评!让商家知道我们不是好糊弄的。要么把尺码做正常,要么等着倒闭吧!”
B:“支持合理维权。”
A:“反正我再也不为穿不下而焦虑了,该焦虑的是那些把正常身材当肥胖卖的商家!”突然想到什么,“对了,你知道最搞笑的是什么吗?”
B:“什么?”
A:“那些号称均码的衣服,均的是童装尺码吧!合着把我们当儿童看待了!”
B:“正常人根本穿不进去,只有儿童能够勉强塞进去,确实可以说是童装呢。”
A:“我们的需求就是如此不被人重视,之前不是大量女装退货么,然而商家却要说我们不好伺候,我看分明是我们脾气太好了!社会对于女性的要求也更苛刻,我只是多吃一口饭就要被说女孩子家家的长太胖没有人会要的,我是吃了你家大米?要被你这样说,那些胖的跟猪一样的男的都能够被夸一句年少有为、成熟稳重呢。能不稳重吗?都好几百斤了,那可真是太稳重了。”
B:“说起来,最近发现好多女生喜欢自称宝宝,吃饭用宝宝碗,说话带叠词,吃饭饭,睡觉觉,甚至穿搭也走幼态风。这不就是故意装小孩吗?为什么现在一些女生要这样自我弱化?”
A:“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表面看是撒娇卖萌,但深层次上,它可能是一种无意识的生存策略,甚至是被社会规训的结果。”
B:“生存策略?装小孩能有什么好处?”
A:“从进化心理学角度,幼态特征(大眼睛、小脸、柔软语调)能激发保护欲,降低攻击性。就像小动物会装可爱避免被攻击一样,部分女性可能无意识地用宝宝化来换取社会宽容或资源倾斜。”
B:“但以前也没这么夸张啊?为什么近几年特别流行?”
A:“有以下几个关键原因:所谓的性别红利的后遗症,在颜值经济下,幼态审美被资本放大(如网红经济、二次元文化),女性发现可爱比强势更容易获得流量和关注;逃避社会期待:当独立女性往往被赋予过高压力(事业 家庭 外貌三重标准),扮演宝宝”反而成了免责声明,我都这么弱了,你们别对我要求太高;亲密关系的安全模式:在不确定的感情中,幼态化能降低威胁感,避免触发男性的竞争意识或自尊焦虑。”
B:“所以这是一种……自我保护?”
A:“对,但问题在于,这种保护是以自我矮化为代价的。就像职场中有人故意装傻避免被排挤,短期有效,长期却会固化弱势地位。”
B:“但很多女生是真觉得这样可爱啊,又不是被逼的?”
A:“关键就在于觉得可爱这个审美是怎么形成的。商业营销:从JK制服到萌系美颜滤镜,资本把幼态包装成女性气质的标准选项;男性凝视的变体:部分男性对无害化女性的偏好(参考白瘦幼审美),让女性潜意识迎合这种期待;社交媒体的反馈机制:抖音上宝宝音视频获赞更多,算法自然推动更多人模仿。”
B:“所以是环境在诱导女性自我幼态化?”
A:“权力最成功之处,是让被统治者自愿按它的规则行事。当社会一边赞美少女感,一边嘲讽女强人,女性自然会调整策略,哪怕代价是让自己看起来更无害。
B:“但有些女生就是喜欢这样啊,难道不能单纯是个人喜好?”
A:“当然可以,但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很少有男性公开自称宝宝?为什么大叔是魅力,而大妈是贬义词?当某种行为呈现明显的性别差异时,它很可能不只是个人选择。
B:“你的意思是,即便女生自己觉得开心,背后还是有结构性问题?”
A:“举个例子:19世纪欧洲女性流行晕倒(甚至发明了嗅盐瓶),当时她们也认为这优雅,但今天我们都知道,那是束腰压迫呼吸导致的病态,却被美化成了贵族气质。宝宝碗会不会是21世纪的嗅盐瓶?”
B:“那女性该怎么办?强行去可爱化吗?
A:“关键在于清醒认知。区分喜好与规训,问问自己,我是真的喜欢这样,还是觉得这样更被接纳?拓展审美选项:可爱可以,但不必是唯一选项,智慧、力量、沧桑感同样值得欣赏;拒绝幼态特权:如果‘宝宝’能换来照顾,那么也要意识到,特权背后往往是更大的代价。”
B:“最后的问题,这种现象会消失吗?”
A:“当社会不再把柔弱当成女性美德,当30岁少女感不再是热搜关键词,当女性敢于展示锋利而不必伪装成宠物。那时,宝宝碗自然不会是日常选择。”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