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间里瞬间恢复了寂静,只剩下电视机里无聊广告的背景音。康宁握着发烫的手机,感觉空气都变得粘稠起来。他尴尬地看向方冉,艰难地开口,试图解释:“是公司同事何丽……没什么事,就是……问候一下,顺便说……说给我准备了圣诞礼物,放我妹妹那儿了……” 他的解释显得苍白而混乱。
方冉缓缓地转过头来,脸上没什么表情,只是眼神平静地看着他,嘴角甚至带着一丝若有似无的、极淡的笑意,语气平淡无波:“是何丽打来的吧?”
康宁的心猛地一沉,紧张地脱口而出:“你怎么知道?” 随即意识到自己反应过度,连忙补充道,“其实……就是普通同事。她和李伟都是我刚工作那会儿带过的徒弟,所以关系比较近,比较熟悉……你别误会。” 解释显得欲盖弥彰。
方冉脸上的那丝淡笑似乎加深了一点,但眼神依旧平静,甚至带着一种刻意的疏离:“我误会什么了?我又没说什么。” 她停顿了一下,拿起遥控器调小了电视音量,声音清晰而冷静地响起,“康宁,我们只是老同学,是好朋友。你有你的生活圈子,我本来就无权干涉,也没立场过问。”
这番话像一盆冰水,兜头浇在了康宁头上,让他瞬间懵了。他张了张嘴,想反驳,想说点什么,却发现方冉的话逻辑上无懈可击,堵得他哑口无言。一种强烈的失落感和被推开的感觉攫住了他。
几秒钟的沉默后,康宁才像找回自己的声音,带着一种认命般的苦涩,低声重复了一遍方冉的话:“是啊……我们是好朋友。” 像是在对自己强调,又像是在确认一个冰冷的事实。
烛光晚餐营造出的所有旖旎和悸动,在那个不合时宜的电话和这番冷静的宣言后,彻底消散。空气中只剩下挥之不去的尴尬和一丝淡淡的、难以言喻的怅惘。
次日清晨,阳光依旧明媚,却驱不散两人之间那层无形的隔膜。早餐吃得有些沉默。方冉开车送康宁去北京西站。一路上,两人都默契地避开了昨晚的话题,聊着无关痛痒的天气和北京的交通。
车站到了,人潮涌动。方冉停好车,帮康宁把行李箱拿下来。
“路上小心,到了发个信息。”方冉站在车边,语气恢复了平日的温和,但那份刻意的“好朋友”距离感依然清晰可辨。
“嗯,知道。这两天麻烦你了,谢谢。”康宁拉着行李箱,看着方冉,心中五味杂陈。他想说点什么,最终只是化作一句,“你也多保重。”
“嗯,再见。”方冉笑了笑,笑容礼貌而周全。
“再见。”
康宁转身,拖着行李箱汇入了进站的人流。方冉站在车旁,目送着他的背影消失在车站大门内,才轻轻叹了口气,转身上车离开。开往广州的高铁缓缓启动,载着满身疲惫和一颗更加纷乱的心,驶向南方。而那个未完成的吻,和方冉那句冷静的“好朋友”,如同车窗外的风景,迅速倒退,却在他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圣诞节的气氛还在站外喧嚣,而他的归途,却笼罩着一层说不清道不明的阴霾。
康宁从北京带着一身初冬的寒意回来,心头却揣着滚烫的期待。没过多久,那期待便化作了现实——北京总部发来的正式文件犹如一道金色的阳光,穿透了办公桌的案头。总部高度肯定了康宁的工作汇报,决定向他的公司注资整整一百万人民币,以支持其未来发展。马主任亲自打来电话,声音里的兴奋隔着听筒都能点燃空气:“康宁!成了!总部批了!一百万!”康宁握着话筒,指尖因用力而微微发白,巨大的喜悦像浪潮般拍打着胸腔,他深吸一口气才稳住声音回应,但嘴角早已不受控制地高高扬起。这笔资金,不仅仅是数字,更是对他和团队过去半年多筚路蓝缕、日夜拼搏最有力的认可。
转眼便是年底。单位一年一度的年会,是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的重头戏。马主任在筹备会上就定下了基调:“今年不同往年,各个方向都有突破,特别是公司这块新业务,一定要好好总结,提振士气!”康宁坐在台下,听着主任的话,心头一片敞亮。往年这个时候,他总是如坐针毡,汇报时恨不得把脑袋埋进材料里,等着那避无可避的批评。但今年,他终于可以挺直腰杆了。一种久违的、带着点扬眉吐气的“翻身感”悄然滋生,驱散了往日的阴霾。
元旦的喜庆气氛还未完全散去,单位的各个角落就弥漫开年会前的忙碌气息。各部门都在紧锣密鼓地整理材料、制作PPT,楼道里常能听到打印机嗡嗡作响和同事们低声讨论的声音。康宁更是忙得脚不沾地。他既要梳理部门过去一年在科研项目上取得的关键进展和遇到的瓶颈,更要精心准备公司从无到有、从艰难开局到如今初具规模的完整发展报告。往年令他头疼的“无话可说”变成了幸福的烦恼——可汇报的内容实在太多,随便拎出一个项目或一个公司发展的节点,都足以让他滔滔不绝讲上半天。那种被实实在在的成果和忙碌填满的“充实感”前所未有地强烈。他对着电脑屏幕,一遍遍修改、精简PPT,目标很明确:必须把这一箩筐的成绩和规划,精准地压缩在40分钟之内。
年会地点选在环境雅致的“水榭花都”会议中心。元旦后的第二个周末,天气晴冷,但会场内暖气开得足,气氛热烈而庄重。巨大的LED屏幕、整齐的桌椅、专业的音响设备,处处彰显着这次会议的重要性。按照议程,第一天上午是马主任的开幕致辞,下午开始各部门的工作汇报,总共9个部门,汇报将持续整整两天。康宁的部门汇报被安排在第二天上午,在部门组长之后,由他重点介绍过去一年的科研工作进展。而更大的重头戏——公司发展总结与展望——则被单独安排在第三天上午,由康宁主讲。接到马主任亲自通知时,康宁悬着的心落下一半,随即又提了起来。幸运的是他准备的PPT足够详实,时间充裕;压力在于,这将是单位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孵化出的公司第一次在全体同仁面前正式亮相,意义非凡。
第一天上午,马主任神采奕奕地登上主席台。他回顾了过去一年单位在多个领域取得的“显著进步”,特别提到了“体制机制创新”带来的活力,言语间充满了对未来的信心。主持人随后介绍了接下来两天各部门汇报的概要,当提到“康宁科技公司”时,台下响起了一片低低的议论声,许多目光不由自主地投向了坐在前排的康宁,带着好奇、审视,或许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羡慕。
第二天上午,轮到康宁所在部门。组长汇报完整体情况后,康宁整理了一下西装下摆,沉稳地走上讲台。他调出精心准备的PPT,目光扫过台下熟悉或不熟悉的面孔,开始了他的科研工作汇报。声音清晰而富有条理,从项目的立项背景、核心目标,到过去一年克服的技术难题、取得的关键数据和阶段性成果,再到与国际顶尖团队的差距分析、未来可能的突破口以及接下来几年的重点攻关方向,逻辑严密,数据翔实。这不像是一次例行的工作总结,更像是一场内容充实、观点鲜明的学术报告。讲到关键处,台下不时有人举手提问,康宁均能从容应对,条分缕析。就连一向以严格挑剔著称的马主任,也频频点头,脸上露出了难得的赞许之色。
第三天上午,真正的焦点时刻来临。康宁再次站上主讲台,屏幕上打出的是“康宁科技公司:初创与发展之路”的标题。他深吸一口气,开始了讲述。从最初一个模糊的、甚至被不少人认为是“无厘头”的创业想法开始,讲到注册公司时的种种繁琐和不易,讲到初创期的资金匮乏、人手短缺、市场开拓的举步维艰,讲到如何一步步建立起规范的管理制度,吸引到核心团队,再到如今获得总部认可并注资的阶段性成果。他详细介绍了公司当前的核心业务、技术优势、市场定位和已经实现的初步盈利。最后,他用充满激情的语调描绘了公司未来的发展蓝图。他的讲述真挚而充满力量,不仅因为PPT的精美,更因为每一个细节都浸透着他亲身的汗水和思考。台下,掌声一次又一次地自发响起,由零星到热烈,最终汇聚成一片真诚的认可。许多老同事的眼神里充满了惊讶和佩服——这个曾经有点“刺头”的年轻人,竟然真的把一件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做成了,而且做得有模有样!马主任坐在前排中央,看着台上侃侃而谈、自信沉稳的康宁,再回想起当初自己对这个提议的强烈反对,内心五味杂陈。惊异、欣慰,甚至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看走眼”的尴尬,最终都化作了对康宁能力的重新评估和深深的欣赏。他对康宁的印象,在这次汇报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