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半盏茶 > 第10章 第十章 立新不破旧(上)

第10章 第十章 立新不破旧(上)

登基大典

“鸣钟,启殿。”

武宸(太平公主登基后之名)的声音清越沉稳,如玉石相击,清晰地传遍含元殿前广阔的广场。她头戴十二旒天子冕冠,身着玄衣纁裳十二章纹礼衣,腰间配带则天皇帝亲赐的凤仪剑,巍然立于汉白玉铺就的龙墀之上。初升的朝阳恰好跃出宫墙,为她的身影镀上一层金边,恍若神人临凡。

霎时间,钟鼓齐鸣,庄严肃穆的《太和》乐声如潮涌起,回荡在重重宫阙之间。含元殿那对巨大的鎏金殿门在沉闷的吱呀声中缓缓洞开,显露出深邃的殿堂与巍峨的御座。丹陛之下,文武百官、各国使节依序肃立,旌旗仪仗在微风中猎猎作响,空气中弥漫着香料与清晨露水混合的气息。

祭坛之巅,武宸缓缓转身,从礼官手中接过作为祭天的玉帛。她面向昊天上帝神位,深深一揖,而后昂首,朗声诵读告天文。她的声音并不激昂,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穿透力,每一个字都清晰地落在广场的每一个角落:

“维天凤元年,嗣天子臣某,敢用玄牡,昭告于皇天上帝……”

当读到“膺天之命,祗顺坤德”时,她的话音微微一顿,目光似是不经意地扫过台下那些心怀异志的旧臣。那一瞥,冰冷漠然,带着天威难测的威压,让不少人下意识地垂低了头颅,连呼吸都屏住了几分。这已非寻常宫闱政变,而是天命所归的煌煌大典,任何质疑在这庄严仪式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

告天礼成,她转身,在震耳欲聋的万岁山呼声中,一步步踏上那通往御座的长梯。十二章纹的礼衣后摆曳地,在光滑如镜的金砖上发出沙沙的轻响。她步履沉稳,每一步都仿佛踏在时代的节点上。终于,她端坐于那至高无上的御座,接受百官朝贺。

“大赦天下、赐爵免赋”的恩典由中书令朗声宣读,传遍丹墀。浩荡的皇恩如春风拂过,百官之中爆发出更为由衷的山呼万岁之声,声浪一波高过一波,似乎要将殿顶的琉璃瓦都掀动。新旧交替的阵痛,于此刻被这庄严仪式与浩荡恩赏悄然抚平。

武宸端坐受礼,面容平静无波,唯有在声浪渐息时,方平静宣示:“众卿平身。朕既履至尊,当与诸公共理阴阳,协和万邦。”她的声音不大,却奇异地压下了所有的喧嚣,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声落殿寂,殿中监即刻高唱:“礼成——众官跪送——”

《太和》乐再次奏响,旌旗仪仗缓缓移动,簇拥着新君离座还宫。百官俯首,直至那威严的身影消失在殿宇深处的阴影里,才依序肃静退场。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沉浸在这“万邦协和”的表象之下。几位曾与李唐宗室过从甚密的旧臣,虽依序退场,额角却已渗出涔涔冷汗。那“大赦天下”的恩诏犹在耳边,可“十恶不赦”的首条便是“谋逆”。

他们只觉御座的余光如芒在背,仿佛能照彻心底最深处的惶恐。新帝的恩威如同天罗地网,浩荡的封赏是给天下人的,而那未曾明言的利刃,或许正悬于他们项上。此刻的沉默,比方才的万岁声更令人窒息。

这一日,长安城便是在这样一种混杂着昨日血腥与今日喜庆的奇异氛围中度过。宫城内外甲士未撤,但九门大开,大赦天下的诏书已由快马传遍四方。

首次朝会

次日拂晓,长安城尚沉浸在一片混沌的墨蓝之中,唯待漏院的灯火如星点般刺破这黎明前的黑暗。文武百官身着朝服,静默无声地列队等候,空气中弥漫的肃杀与审慎,远比昨日大典的华彩更令人心悸。

晨鼓初动,宫门次第而开。朝臣们依序经重重宫禁,步入举行常朝的宣政殿。殿内烛火通明,试图驱散清晨的寒意,却将一张张或紧张、或揣测、或恐惧的面孔映照得更加晦暗不明。

乐止,殿中侍御史执笏趋至丹墀下,高声奏报:“左右厢内外平安!”殿内顿时万籁俱寂,连衣袍摩擦的细微声响都清晰可闻。

御座旁的香炉升起袅袅青烟。只见武宸已悄然端坐于御榻之上,她今日未戴沉重的冕冠,仅以简单的镂头束发,身着赤黄常服,威仪不减。

她缓缓扫过丹陛下的群臣,那目光并不凌厉,却带着洞悉一切的穿透力,让许多人心头一紧,不自觉地屏住了呼吸。

这是天凤元年的首次朝会,丹陛之下,队列中空出的席位无声诉说着昨日的残酷,幸存的前朝旧臣个个眼观鼻、鼻观心,如同惊弓之鸟。御座上轻微的响动,都足以让他们心惊——玄武门的血迹未干,新帝的仁慈,或许正是最危险的试探。

武宸将这份恐惧与盘算尽收眼底,于一片死寂中开口,清越之音划破沉寂:

“今新朝初立,朕既承天命,当泽被苍生。”

她的目光掠过满朝文武,最终落在户部队列前方,“朕决议设立农政司,专司天下农桑改良。向四海征召精通稼穑、农技、水利、防洪之才。无论士庶,凡有能者,皆可自荐,量才授职,厚给俸禄。”

她的声音在殿中回荡,余音未绝,那份属于新朝的第一道政令,已如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在众臣心中激荡起层层涟漪。这短暂的静默,比任何催促都更显沉重。

就在这片寂静里,一位寒门出身的官员下意识地抬起了头,眼中那点骤然亮起的光,如同暗夜中划过的微弱星火,将他内心的激荡显露无遗。但他随即惊觉失态,迅速垂下视线,将那份灼热的期盼死死按捺在恭谨的姿态之下。

御座之上,武宸的目光平静地掠过这一幕,却未作丝毫停留,仿佛那不过是微风吹拂下的寻常草动。她继而开口,声线依旧清越,却将更为具体、也更为深远的图景,铺陈于这满朝文武面前:

“农政之要,首在兴利除弊,而其根本,在于固本强基。”

她语速平稳,目光却已投向虚远之处,似在权衡最佳表述。忽然,她指尖在御座扶手的螭龙浮雕上轻轻一扣,如同敲定了某种方略,声音随之变得清晰而笃定:

“朕观《永嘉记》《竹谱》所载,所谓‘异木相接’与‘品类杂交’之术,正是固本强基之良法。前者可速见其效,丰产足食;后者能深培元气,优化种性。二者兼行,方可谋得农事之长远兴盛,此诚大有可为之道。”

她目光转向阶下,“沈卿。”

“臣在。”沈知白应声出列,躬身听命。他能感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目光,有期待,有审视,更有不加掩饰的敌意。

“朕命你于筹建农政司之际,将此类新法验证与推广列为要务。当即刻寻访天下英才,凡精通农事水利、防治水患乃至此等‘嫁接杂交’奇技者,尽可征召入司,委以职事,专研试种。若得成效,便是新朝第一桩惠民德政。”

余音未落,朝堂间便已泛起细微骚动。不少官员,尤以寒门与务实者为首,纷纷颔首称善。

“陛下圣明!”一位工部的寒门官员激动出列,话音未落,一声清晰的咳嗽便从朝堂另一端斩来。

那官员身形一僵,满腔热忱瞬间冻结在喉头。他抬眼触到礼部侍郎王玚那冷冽的目光,如同被冰水浇透,顿时意识到自己的僭越与失态。所有争辩的勇气顷刻消散,他深深垂下头,不敢再多言一字,悄无声息地躬身退回了队列之中,将自己重新隐没于一片绯袍青衫之内。

礼部侍郎王玚稳步出班,目光掠过那寒门官员,如拂微尘。“陛下,”他声调清越,每个字都浸透着士族的矜持,“祖宗法度,选官自有常科。为农桑另辟蹊径?恐开幸进之途,徒乱国体。

他的话引来一片无声的附和。须发花白的户部侍郎即刻跟上,沉声道:“度支有常,未验之术,恐耗公帑。”

太常博士张蕴这才手持玉笏,步履沉稳地出班,他面向御座,并不看沈知白:“《礼记》有云:‘修其教不易其俗’。祖宗成法,一动不如一静。”他这才微微侧首,语气里的怜悯如同冰水,“至于沈侍郎所言‘嫁接’之术……臣,遍览群书,未见经传。”那四个字,被他咬得极重,在寂静的大殿里砸出回响。

沈知白稳步出列,神色不变。“新朝当立新规。农政司取技艺之才,与科考并无相悖。”他转向户部侍郎,手指无意识地轻叩腰间算袋,“试种所费,不及一次寻常祭祀。此乃稳赚不赔之事。”

最后,他看向太常博士:博士既熟读经典,当知《齐民要术》已载‘插梨’之法。陛下圣意,正是要化民间良技为国之显学,此乃继往开来之象。”

太常博士面色微沉、欲言又止,御座之上,武宸平静地注视着这场交锋。那句“未见经传”带来的不是恼怒,而是一丝几不可察的了然。她要的,正是让这些迂腐之声自己跳出来。

她随即向侍立一旁的殿中监略一颔首。殿中监会意,即刻躬身向前,展明黄绢帛,以庄重悠长的声调朗声唱诵:

“陛下有旨——”

满朝文武闻声,整肃衣冠,敛息垂首。

“制命——

朕承天命,肇基武周,夙夜兢兢,惟恐不逮。今新朝初立,百端待举,为求政务通达,社稷安稳,特颁制如左:

擢升岑羲、窦怀贞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共参机衡,协理阴阳。

迁薛璟为左羽林大将军,总知禁军事,凡宫城戍卫、京畿巡警,咸隶节制;晋崔湜为骠骑大将军,充关内道节度使,专征不庭,总制四方。

咨尔二人,共匡社稷。

迁沈知白为户部侍郎,判度支、仓部事,劝课农桑,以厚邦本。

擢苏晏如为刑部侍郎,主刑名律例,平章律令,以清天下。

其余百司,各守其职,一依常式,务在优弘。

诸卿皆社稷之桢干,朕心之股肱。其敬尔由典,恪慎厥职,同扶新运,共乐升平。

布告遐迩,咸使闻知。”

旨意宣毕,“陛下圣明”的山呼声在殿中回荡。然在这整齐的呼声之下,丹墀两侧已是暗流涌动,群臣神色各异:

于新贵,是静水流深的筹谋。岑羲与窦怀贞静默躬身,拜相虽在预料之中,二人低垂的眼帘下,盘算的已是日后如何执掌枢机、平衡新旧。

于武臣,是壮志得酬的振奋。崔湜与薛璟相视一眼,皆从对方目中看到难以抑制的激动。总领军务,翊卫京畿,乃是武人至高荣光,指节微颤,几难自持。

于新锐,是临深履薄的警醒。沈知白与苏晏如获此超拔,讶异莫名。自微末而至显要,执掌户部、刑部此等要害,沈知白指尖微抖,深感责任千钧;苏晏如则深吸一气,将知遇之恩的震撼与如履薄冰的谨慎,深深压入心底。

于寒门,是云开见日的激荡。许多低品官员呼吸急促,沈、苏二人之破格超迁,让他们真切看到,那道横亘于前的门第之墙,终被陛下的意志凿开裂隙。

于世家,是山雨欲来的阴霾。众人勉强维持表面恭顺,心中波澜翻涌。此例一开,世家倚仗的门荫特权,势必动摇。忧虑与不满的目光,在低垂的眼帘下无声交织。

于旧臣,是劫后余生的侥幸。武宸虽安插亲信占据要津,却未即刻清洗,仍保留了大部分旧有架构。这“维持现状”之姿,于他们而言,已是眼下最好的结果,至少赢得了喘息之机。

满朝文武闻声,整肃衣冠,敛息垂首。这道意在‘立新不破旧’的旨意,实则已为全新的棋局布下了第一粒子。

注:

1、本章承上启下,政变已经结束,以下接改革了。本章一部分写仪式,我感觉有点水,但是不写又好像缺了点什么。皇帝是天子,对天要自称“臣”。

2、农政司:唐朝有个劝农司,职责是劝课农桑。本文叫农政司,主要在本文里不止劝课农桑、还有农田水利、防洪泄洪的功能。

3、西汉《氾胜之书》确实已有记载“嫁接大葫芦”的方法。《永嘉记》《竹谱》 没有 系统记载“异木相接”(嫁接)和“品类杂交”的理论,女皇提及的这两本书,对于朝臣而言是深藏宫禁、难得一见的“秘藏”。这种模糊性为她“借题发挥”提供了完美借口。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0章 第十章 立新不破旧(上)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宁得岁岁吵

六十二年冬

天幕:皇帝聊天群

狩心游戏

猫总会被蝴蝶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