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完了赤豆馒头,沈于归回了趟家。照例将今日早晨所卖的铜板倒出来数一数,这一次在御街卖早食,生意挺好,除开成本,还净赚一百零八文。
加上昨夜赚的那八十文,目前自己手上一共有一百八十八文!
不错不错,每日都在进步!
沈于归看着自己床榻上的破被褥,掂了掂手中的钱。
自己现在盖的被褥还是原主留下的。原主家徒四壁,这被褥自然亦是破烂不堪,沈于归这几日晚上睡觉,差点儿没被冻死,最后还是将自己所有的冬衣全部翻出来,搭在身上,这才勉强挨过去。
真想给自己买床好被子啊……
看看时间,已过正午了,先把自己的肚子填饱再说。吃完饭上街看看,若是有合适的被子便买一床。
要不……出门吃点儿东西?
不行不行。手中这一百多文,沈于归可是不敢乱花的。
坐在床边,沈于归掰着手指头算了笔账:“今晚要给开封府的那位方大官人送牛乳炊饼,面粉倒是还有,不过已经不多了,待会儿要买牛乳和面粉。明日还要卖早食,又是一笔开销。不过,话说回来,明日我该卖什么呢……”
算了半天,沈于归悻悻起身。在这汴京城里,恐怕就只有呼吸不用花钱了!
既然如此,那便节省点儿,午食便用剩下的面粉凑合一顿吧!
沈于归来到厨房,昨日买的面粉也只剩一点点了。沈于归赶时间,快些吃完好干活,便决定做道炒面粉吃。
炒面粉这道吃食对于食材的要求很低,只需面粉就足够。若是条件好一点,加点油和白糖,味道更好,若是不加也没什么关系。
沈于归灶中生火,将提前洗干净的锅烧热,抬手倒面。“哗啦”一下,白花花的面粉便全被倒入锅中。
做完赤豆馒头,剩下的面粉本就不多,这一餐刚好吃完。沈于归一边翻炒,心想,待会儿出门又得重买一袋面粉了。
沈于归生的是小火,故而也不怕这面粉会糊。一直保持着翻炒的动作,很快,锅里原先白花花的面粉开始变黄,而随着温度的升高,整个厨房里弥漫着一股麦子的香气。
直至最后变成黄豆粉的颜色,沈于归才熄火。
炒好的面粉颜色变了,松松散散的,偶有结成一块的情况。沈于归狠吸了吸鼻子,这炒面粉闻着真香啊!
沈于归虽没种过麦子,不过,读高中时,学校曾组织去郊区的农业种植基地进行社会活动。沈于归记得,那个农业种植基地里有好大一片的麦田,一眼望不到边。
那时正是春夏之际,田里的麦子熟得饱满,一靠近那片麦田,便是扑鼻而来的麦子香气。那香气清新、醇厚又温暖,像是雨后初晴的青草香,又像是秋日里的阳光味。
现下面前的这份炒面粉,就是这个香味。
沈于归将炒面粉盛在碗里,送了第一口进嘴。
唔……有些失望。
闻起来香得不得了,吃着却是味同嚼蜡。
配着劣质的粗茶,沈于归算是半逼半哄地让自己将这一碗炒面粉吃下了肚。简单收拾收拾,沈于归带上钱,锁好门,上街。
上了街,沈于归便直奔西市而去。
这两日经自己的观察发现,同样的东西,在西市往往价格要更便宜。并且,在西市“捡漏”的概率要更大。
其实要说起来,“捡漏”的最好时间应该是傍晚,晨昏交接的时候——不过那时候,自己又要忙着蒸炊饼,不得闲。
到了西市,沈于归便开始有目的地货比三家——街头的那家面粉贵一些,不过筛选得精细;这一家面粉便宜些,缺点就是品质粗糙。
算了,就这家吧。
沈于归买了面粉,又笑眯眯地与掌柜的杀了价,抹了零头,又接着去买酒曲、牛乳。
备好了牛乳炊饼的原材料,沈于归又开始转悠,盘算着明日该做什么早食。
转了半日,也没想到合适的。沈于归转头往卖赤豆馅子的铺子走去。
今日的赤豆馒头反响也算不错,实在不行,要不明早还做这个?
只是有一点不好,今日的赤豆馅子是按原价卖的,不便宜……
有些心疼……
往前走再拐一个弯,便是卖赤豆馅子的铺子了,还没过去,沈于归的视线却被路边一个老妇人给绊住了。
这老妇人看起来年纪不小,满头的稀疏的白发只是松松挽着,风一吹便随风飘荡。她一只眼睛似乎瞎了,佝偻着背,缩在一家铺子的外墙根底下。
她面前有一张摊开的破油布,油布上是一些小白头。卖相并不好,蔫蔫的,就如同这个命苦的老妇人一样。
看着这老妇人,沈于归心中很是不忍。老妇人身上穿的衣裳比自己还要单薄,可怎么熬得过这个冬?
沈于归快步上前:“老妈妈,这小白头怎么卖?”
听见有人说话,老妇人努力辨认着声音传来的方向:“小娘子,十文钱,全都拿走吧!”
“十文?!”
沈于归很惊讶:太便宜了。可没想到,老妇人下一秒居然说出这样的话来。
“小娘子,若是嫌贵,八文也行……家里没米下锅了……”
“油布……油布也可以给你的……八文,就八文钱……”
“不是的,老妈妈,我不是这个意思。”沈于归忙解释,“十文钱吧,这些小白头都给我了。”
“真的吗?”老妇人顿了一顿,似乎不敢相信。沈于归数了十文钱,正准备递给老妇人,想了想,又多摸了两文。
“老妈妈,我不能白拿你的油布,这油布我算两文吧。”
“谢谢小娘子!谢谢小娘子……”那老妇人手上摸到铜板,还来不及揣到荷包里,便颤颤巍巍地起身,就要给沈于归磕头。
沈于归哪敢受这样的礼?忙扶了老妇人,又说了好些宽慰的话相劝,把老妇人说得是热泪盈眶。
买齐了东西,沈于归将剩下的铜板仔细收好,这才带着东西回家去。
进了家门,沈于归将买来的食材全都堆在厨房里,抄起桌上还剩的半碗粗茶,一气饮了下去。
粗茶早就冷了,味道也涩口,不过,足够人维持生命体征。
从西市搬了这么多东西回来,可把沈于归累得半死。但只是坐下歇了片刻,沈于归便忙着去看自己“捡漏”回来的那些小白头。
小白头,也就是小白菜。冬日里打了霜的小白菜是最好吃的,水嫩多汁。前世,每到冬至,沈于归总会煮一锅热腾腾、香喷喷的白菜馅饺子。
不过,这小白菜……
沈于归挑挑拣拣,将烂了、蔫了的小白菜放左手边,好的则放右边,分成两类。
不好的小白菜洗洗也还能吃,又能节省一顿饭钱!
至于那些好的,沈于归准备洗干净,来做馒头。
说干就干。
沈于归取了个破竹筐,洗净小白菜根部沾上的少许泥土,再沥干水分。刚刚出水的小白头们一个个颜色翠绿,十分诱人。
回到厨房,沈于归拿起菜刀,“咚咚咚”将这些小白菜剁得粉碎。午后的阳光斜斜照进这间小厨房里,响亮又有节奏的剁馅声莫名为这屋子增添了一丝烟火气。
将小白菜剁成碎末,沈于归往碗里加了些盐巴,将菜馅搅拌均匀,放置一旁使其充分进味。
若是手头宽裕些,打个鸡蛋,味道会更好。
手边,方才剁好的菜馅被沈于归分成两份,一份加盐进味,另一份,沈于归则准备用来捣汁。
这馒头也是沈于归的一道原创吃食,做法没有,名字也没有。不过,方才在剁馅的时候,沈于归便已经想好这道吃食的名字了。
翡翠馒头。
自己所做的是馒头,馅料又是嫩绿如同翡翠的青菜,不如就叫翡翠馒头。既有新意,又便于记忆。
不过,要做翡翠馒头,自己还需要一样东西。
沈于归原本也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不成想,还真在那一堆锅碗瓢盆中找到了一套捣药杵。沈于归将捣药杵洗刷干净,将一部分菜馅放进里头捣烂。
不一会儿,菜馅变成了泥状的菜渣,而菜渣的底部,也出现了绿色的液体。
这便是小白菜的菜汁了。
要做有新意的翡翠馒头,菜汁必不可少。
沈于归迅速和好了面,自然,不忘在和面时加入绿色的菜汁。
将面团充分揉搓,很快,整个面团都带上了淡淡的绿色。
翡翠馒头,不只是里头的菜馅深绿如同翡翠,这馒头的外皮也要如翡翠。
面团饧好,沈于归揪了小剂子,将其擀成巴掌大小。
这一次擀面很考验功夫,沈于归希望达到将馒头蒸熟后,里头的菜馅能朦朦胧胧透出来的效果,故而这次的馒头皮既要轻薄,又不能一戳就破。
沈于归第一次尝试,也不知道能不能成功,不敢做多了,便只做了一个翡翠馒头,上锅试试。
片刻之后,水汽弥漫。锅盖掀开,沈于归满怀期待——
真好看!
馒头皮加了菜汁,原先是浅浅淡淡的绿色,蒸熟之后,颜色稍微深了一些。
迎着阳光,能透出里面的馅来,和馒头皮结合起来,倒有些颜色渐变的效果。隔着雾气看去,真像一枚晶莹剔透的翡翠。
沈于归心下欣喜,也不顾烫,隔着麻布将翡翠馒头托起来——
咦?有什么东西掉下来了?
沈于归的脑袋绕到侧边去——
蒸好的翡翠馒头上已然破了个洞!
方才掉出来的,正是里头的菜馅。
沈于归皱了皱鼻子。
哦豁。
馒头皮太薄,失败了。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