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做翡翠馒头没有成功,虽说有些失望,但沈于归并未放弃。方才和面时揪的小剂子不止一个,沈于归又另拿了一个,重新擀成面皮。
这一次,沈于归吸取了刚才的经验,将面皮稍微擀厚一点。
没过多久,第二个翡翠馒头也出锅了。这一次的馒头皮倒是没破,不过,又产生了新的问题——这次的面皮有些太厚了。
直到日薄西山,沈于归尝试第四次时,终于做出了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翡翠馒头——馒头皮虽薄,却很有韧性,即便高温蒸制,也不会破裂。
浅绿色的馒头皮与里头深绿色的馒头馅混合在一起,晶莹剔透的,光是颜色就已经很玲珑别致了。
看着做成功的翡翠馒头,沈于归心中极有成就感,就连自己看着都爱不释手!
这翡翠馒头的叫法真是名副其实!
既然已经成功了,沈于归便按着刚才的做法和手感,又“量产”了许多翡翠馒头来——馒头都准备好了,明早御街上只需蒸熟,便是热乎乎、香喷喷的翡翠馒头了。
好不容易将翡翠馒头准备妥当,沈于归又想起今晚要送到开封府衙的牛乳炊饼还没开始准备,于是又忙前忙后。不过万幸,总算是在亥正之前及时送去了府衙。
这一篓牛乳炊饼一共四十个,若按十文一个的价格,当是四百文。但见那位方大官人出手阔绰,沈于归便给他打了个九折,说三百六十文便好。
那位方大官人笑着,从自己的荷包里掏出一块碎银子:“小娘子,不必找了。大半夜里的,劳烦你亲自送来,也不容易。这多的一点钱权当请小娘子喝碗热酒暖暖身子了。”
沈于归一面笑靥如花地道了谢,一面悄悄掂了掂银子的重量。自己掂得虽不真切,但大约也有四百多文的样子。
沈于归暗叹:真好啊……跟有钱人做生意就是舒心!
出了府衙,冬日夜里的寒风吹得沈于归直打冷颤。捏着手里刚赚的钱,沈于归在路边找了一家脚店,点了一碗酒。
问过酒博士,一碗小酒才五文钱,很便宜,不过很是辣口,沈于归有些喝不惯。
辣口归辣口,不过一碗酒下肚,沈于归觉得自己的脸上的确慢慢开始热起来了,出了脚店,走在外头的寒风里都不觉得冷了。
待回到家,沈于归越发觉得晕晕乎乎的。洗漱收拾再睡下,都已是四更了。
·
或许是昨夜睡前那一碗酒的缘故,沈于归一夜都睡得很安稳,没再被冻醒过。不过,当沈于归惬意地在床上伸完懒腰才舍得把眼睛睁开的时候,发现天早已大亮了。
糟了!该不会……
当沈于归火急火燎地赶到昨日与乔三娘子约定的地方时,那些相公们早就进了皇城门上朝去了。御街虽依旧繁忙,却没多少人是要买早食的。
乔三娘子的豆腐脑也已经见底,一抬眼,就看见了沈于归:“沈小娘子,今日可是出了什么事情,来得这样迟?我们马上都要收摊了。”
沈于归情绪有些低落,小声道:“今日醒得迟了,才来得迟。”
眼睛里刚有点泪花,沈于归便见一碗热腾腾的豆腐脑递到了自己跟前,上面还撒了多多的白糖,配上玉白色的豆腐脑,在日头下显得格外香甜。
沈于归吸了吸鼻子,伸手捧过这碗热气腾腾的豆腐脑,道了谢。一边吃,一边像竹筒倒豆子般,将自己昨日的“悲惨”经历一股脑地说了出来。
乔三娘子听完,若有所思道:“翡翠馒头……也就是说,没有一丁点儿荤腥?”
“嗯。”沈于归点头,让乔三娘子看看自己的翡翠馒头。
“这翡翠馒头挺漂亮的!就是不知道味道怎么样。”看着翡翠馒头的模样,乔三娘子也忍不住夸赞。“既然如此,我倒是知道一个地方,可以带你去碰碰运气。看看她们对这些翡翠馒头感不感兴趣,若是你运气好,这些翡翠馒头能全部一齐卖掉。”
“真的?”一瞬间,沈于归的眼睛亮起来,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什么地方?”
乔三娘子边收摊边笑:“你去了就知道了。”
三盏茶后,沈于归与乔三娘子到达了目的地。
那是一扇庵门,上书“枫叶庵”。
与同为佛教的大相国寺相比,枫叶庵的庵门并不高大气派,但此处胜在清幽雅致。
枫叶庵的地理位置不错,建在汴京城郊的枫林山上。
枫林山上全是枫树,因此得名。到了秋天,火红的枫叶漫山遍野,甚是好看。若是天气再好一些,火红的枫叶映着漫天的霞光,也算是汴京一大胜景。
不过,枫林山上的枫叶庵,却是少有人知。
还未进庵门,沈于归只从门口望去,里面并没有多少香客拜神求缘,只有些许尼姑在庵中走来走去。
沈于归悄悄道:“乔三娘子,这枫叶庵看起来……香火不是很旺啊……”
乔三娘子点头答道:“枫叶庵是一座小庵,香火不旺,也没什么名气。”
话音未落,庵里的主持见外头有人,忙迎了出来:“两位施主这是——”
待看见来人,那位主持又惊又喜:“——乔三娘子!”
乔三娘子亦是笑问:“法净主持近来可好?”
法净主持点头:“都好。乔三娘子许久没来送香糖果子了,庵里大伙儿都想着你呢!对了,这位是——”
乔三娘子介绍道:“这是我在汴京城中认识的一个姐妹,也是做吃食的,手艺很不错!今日带她过来,介绍给大家认识。”
沈于归忙跟着乖巧道:“主持好!”
主持也很有礼数地见了礼,方道:“不知这位小娘子会做些什么?”
沈于归还未说话,却听见乔三娘子道:“法净主持,这位沈娘子做的可是道新奇吃食,叫做翡翠馒头,没人见过尝过的!”
乔三娘子又往沈于归背后的背篓一指:“喏,东西都带来了,都是现成的。”
翡翠馒头?
法净在汴京城郊呆了一辈子,各式各样的馒头自己虽没全部尝过,但都多多少少听说过。翡翠馒头……自己还真是头一回听说。
正想见识见识这翡翠馒头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法净身后突然传来一声稚嫩的声音:“主持,我想吃馒头!”
听见这道声音,乔三娘子和沈于归不约而同向庵里看去。
那是一个小女孩儿,大约六七岁的年纪。长得白白净净的,很是可爱。没有剃发,身上的衣裳虽打着补丁,却也很干净。
乔三娘子道:“法净主持,这是新来的小尼?上次我来时还未看到过呢。”
见那小女孩儿跑到自己身边,法净慈祥地摸了摸她的脑袋:“澄心,去找你的师姐们玩吧。”
支走了小女孩儿,法净方道:“师妹法慧半月前去城中魏家念佛,半路上遇到她。这可怜孩子,父母双亡,族中又无其他亲戚,只剩她一个人。法慧心中不忍,便将她带了回来,取名澄心,养在庵中。”
乔三娘子点头道:“这也算是主持做的一件善事了。”
法净道:“对了,这位娘子,你所说的翡翠馒头是用什么做的?可有荤腥?”
沈于归忙卸下背上装着翡翠馒头的背篓,掀开盖在顶上的麻布:“这馒头皮是用面粉做的,里头的馅料是小白头。我知道庵堂不能近荤,故而一点儿荤腥都不沾的。”
法净看见那一篓翡翠馒头,着实新奇好看,又听说是素馒头,也想带着庵中众人尝尝鲜。
“不知这些翡翠馒头价格多少?”
这一篓馒头差不多三十多个,若一个四文……算了,抹个零头吧……
“主持,一个四文,若是全部都要,便一百二十文吧。”
沈于归在心中默默盘算了一下,翡翠包子的成本极低,若是能卖一百二十文,自己的利润也能有八十多文。
法净主持点头:“好,劳烦这位娘子拿进来吧。”
听见这话,乔三娘子与沈于归对视一眼。
成功了!
·
方才沈于归与法净主持的对话,庵中众人也都听见了,沈于归刚将翡翠馒头搬进来,一旁有一个剃了光头的女尼上前来,数了一百二十文出来,塞进沈于归手里。
“多谢。”
澄心见有吃的抬进庵里来,像只小蝴蝶一般轻快地飞了过来:“主持,我要吃绿色的馒头……咦?这馒头怎么是生的?”
沈于归道:“翡翠馒头还没蒸呢,主持,庵里可有厨房?”
“有,就在那边。”方才付钱的尼姑道,“娘子请随我来,我带你过去。”
进了厨房,沈于归仿佛一下子置身于温暖的春日当中。好暖和!
厨房并不宽敞,但同时容纳四五个人还是没问题的。此刻,已经有两个人呆在厨房里,背对着门口,正守着灶上冒着水汽的铁锅。
两人身上都穿着僧服,沈于归心道,应该是庵中的小尼姑。
领着沈于归进来的尼姑笑道:“娘子可以唤我法慧,这二位是悟心、明心。”
几人互相见过,法慧便又出去忙自己的事了。
那两人中个头高些的尼姑道:“我叫明心,不知娘子是来做什么的?”
沈于归道:“我是来卖翡翠馒头的,主持买了一篓,我正要借用厨房来蒸馒头。”
“翡翠馒头?”另一个矮些的尼姑很是好奇,探出身子来瞧,“什么叫翡翠馒头?师姐,你听说过吗?”
明心摇头。
沈于归已经手脚麻利地开始蒸馒头了:“翡翠馒头是我自创的一样吃食,待会儿蒸好便知道了。”
说着,沈于归又瞥见她俩面前的那口正冒着热气的铁锅。
铁锅虽盖着盖子,但沈于归鼻子里还是闻到了清粥的香气。
“二位师父可是在熬粥?”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