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康十二年五月,叶皇后薨逝,举国布素。
帝后伉俪情深,后宫如同虚设,皇后多年享帝王专宠,每日同食同寝。
传说皇后只是普通民女,机缘与还是太子的皇上相识 ,一朝飞上枝头 ,入宫就被封为太子妃,不久就怀有身孕,高祖去后,太子登基,晋升皇后,儿子也被封为储君。
自己母族也跟着水涨船高,皇后兄长也从有了功名的八品小官,到后来的大理寺卿,更是整个大燕朝的国舅爷。
叶皇后成了天下女子口中的大福之人,令人惊羡,帝后二人的美满婚姻也是颂佳话。
叶国舅和皇后兄妹情深,叶国舅因病去后,不到一年,皇后也去了。
皇后逝后,赐仁孝献皇后,皇上大恸,多次昏厥,他亲自给逝去的皇后沐浴,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给皇后扶棺。
叶皇后葬在京郊帝陵,等皇上逝后二人同穴合葬。
皇上辍朝五日,亲手写下悼文 ,命人在宫中筑层观,常登楼眺望其陵墓。
皇后为人谦和,生性节俭,不喜奢靡铺张。唯爱礼佛,常年与青灯古佛相伴。
临终时也只留下“遗约棺才周身,敛以时服。”的嘱咐便撒手而去。
京郊灵谷寺。
孝期已过,但每年忌日谢执都会来寺庙住上几日为叶皇后祈福。寺庙里也供奉有皇后的长明灯。
当下社会崇尚佛教,死者生前礼佛,去世后生者会为其供长明灯并诵经祈福,以灯破暗,祈福逝者离苦 ,在另一个世界不堕黑暗。
面对死亡,人们无能为力,以“供灯”这一具体行动,缓解思念之痛,获得心理慰藉。
谢执身穿文人常服墨绿道袍入寺,这次供灯是太子私下进行,因此所带侍卫较少,且都穿便服。
“殿下,都打点好了,寺庙其他恩客也排查过了。”随身侍卫青翳恭敬道。
谢执微微点头,神色淡然。
两人进入寺庙,跨入殿门,便见有较高的石坛围起,最里面紧挨着黄墙一排竹子修长挺立,墙外七叶树的两三枝丫跨过飞檐攀入。
竹子前方是三小座瘦高的太湖石假山 ,假山密布玲珑孔洞,假山两侧则种有大吴风草。
阳光斜斜,透过树叶和浓密翠竹间隙,筛出金碎光影,映在古朴黄墙上,竹随风动,影随竹动,如被墙沿框起的水墨画,(1)。
向左转身就见黄墙红柱前摆着尊巨大香炉,门口上方挂着红色牌匾额——度一切苦厄。
大殿里光线不足,只有金身雕像矗立正中央,下奉一盏长明灯。
地藏王菩萨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神态安详宁静,双手结禅定印,就这样悲悯地注视着世人于苦海中浮沉,却又时刻提醒人们,苦能被看见,也能被安放。
僧人敲击木鱼和诵经的声音传入,一硬一软,在空荡的大殿中荡开,绵长,却又极具穿透力。
谢执站姿如松,背脊挺得笔直,伫立在黑暗中,望着长明灯台上跳动的火苗。
微弱的灯光打在他脸上,高挺鼻梁投下阴影,漆黑双眸静若寒潭,神情不悲不喜。
虽然主子日常就不苟言笑,但青翳就是觉得自家主子不对劲,周身笼罩着一种堪称悲凉的柔光。
青翳一直觉得太子和叶皇后之间的情感很复杂,叶皇后去世时,包括葬礼上殿下都没掉一滴眼泪,好似只是一个陌生人离世。
殿下也从不信神佛,可还会在寺庙斋戒几日,为皇后点长明灯,让僧人诵经祈福。
自己从小跟在殿下身边,自6岁就搬到东宫,从来没见过叶皇后主动来看望殿下,却又时常派人送一些亲手缝的衣物,或是棉袍,或是护膝。连殿下出阁讲学第一个书袋都是皇后缝的。很是矛盾。
同天下其他母子都不同。
这边,
谢执短暂陷入了回忆。
“ 澄儿,来,让姑母抱抱你” 叶程是叶雨柔的侄儿,比他小三岁。
因为皇后整日郁郁寡欢,为了让皇后开怀,皇上特许叶家人可以经常入宫陪伴皇后。
叶雨柔人如其名,倾国倾城,长相柔和,没有攻击力,说话也和水流缓缓一般温润,笑起来更是讨孩子喜欢。
三岁的叶澄迈着步子朝姑母走去。三岁小娃白白胖胖的,年画娃娃一样,笑得见牙不见眼。
“哎哟,澄儿又长胖了,再大点姑母就要抱不动了”
“是啊,这岁数的孩子正是长膘呢,一天一个,这孩子能吃得很呢。”
国舅夫人何氏笑着搭腔,何氏也是平民出身,没什么文化,知道这个妹妹性格软乎。
早年未进宫姑嫂关系就很不错,如今进宫也时常想着家里,心里也很是感谢,喜爱叶雨柔,说话也都和早年在家一样,无拘无束,从不拘泥。
何氏知道这个妹妹的痛苦,也知道她对自家儿子的喜爱,好似把那不能宣泄的母爱都寄存在了侄儿上,因此也经常带着孩子来看望,想让妹妹不那么郁闷难解。
她也想劝劝妹妹,既来之则安之,好好疼爱谢执,孩子是无辜的。
可想到当年的糟事,想到妹妹当年自尽后的苍白脸色,话在嘴边转了几圈,也不知从何开口。
“皇后慢点。”旁边随侍的瑞萍姑姑笑着说。
瑞萍好久没见过皇后笑得那么开怀了,看着皇后的笑,心里既开心又酸涩,为何会闹到这种地步?
六岁的谢执正是这时走进坤宁宫,看见的正是所有人都面带微笑的和谐场景。
谢执肖似皇上,虽只有六岁,但还是比同龄人要高挑,可以透出长大长腿高个的潜力。
穿戴也是一丝不苟,板板正正,不见儿童的稚气,俨然一副小大人模样。
太子自生下就养在东宫明德殿偏殿,后来是乾清宫偏殿,由皇上亲自抚养。
可再懂事也只是稚童,很是黏着母亲,渴望母亲温柔的抚摸。
今日知道舅母一家来了,也想趁此来见见母后,便嚷着让宫人带自己来。
一进厅内,空气有一瞬的迟滞,侍奉的宫人都是宫里老人,都是知晓帝后间的恩怨,也知晓皇后对太子的态度。
还是瑞萍最先反应过来,“太子殿下来了。”
谢执双手作揖,向皇后和舅母问安,“母后安,舅母安。”“瑞萍姑姑好。”
“执儿来了啊,都长这么高了,比你表弟还高半头呢。”何氏说着就上前拉起谢执手,问起话来。
谢执听不清。
厅里场景好似虚化模糊起来,仿佛只剩下自己和母后,他望向从进来到现在没看向自己也没开口的母后。
她抱着表弟,温柔亲昵地抚摸表弟脸颊,似在询问写什么。
母后没有抬头。
从这天起,谢执真正意识到母后和宫人说的一样,即使父皇在每次母后没空见自己的时候抱起自己,告诉他,是母后心情不好或是身体不好。
母后不喜欢自己。
后来,他经常听到父皇母后的争执,在母亲痛苦的控诉中,他知道了母后原来嫁过人,知道了母后不喜欢父皇,知道了是父皇囚着母后,知道了若不是自己,母后拼死也不会留在宫中。
可他恨不起父皇,父皇常常在被赶出坤宁宫后,落寞地抱着自己在膝头,告诉自己,母后只是太爱我们了,母后只是害怕了。
也会在自己生病的时候彻夜守在床前,更是毫无保留的把骑射本领,为君之道教给自己,能亲自来的就绝不假手于人。
母后临走时也只是吩咐了丧仪从简,便毫无眷恋地走了。
可父皇太爱母后了,他把无数奇珍异宝用来陪葬,举办隆重丧礼来送母后,全国哀悼。
自己的身体也随着母后的离开日渐衰败。
雨水绵柔,却最是坚韧,冲刷万物,塑造万物。
谢执知道,母后人如其名,是雨水。
————
谢执走出,翻过层层遮帘,一路垂眸,行至廊道中央,突然鬼使神差地抬头。
苏漾在寺里待了两天,整个人闲的骨头缝像进了蚂蚁一样发痒,连太子的影儿都没见。
见寺庙院里有一棵槐花树和一颗梨花树,眼下苏漾被槐花树惊艳到了,看着瘦瘦小小,竟也开了这么多花。
当下决定辣手摧花,摘点槐花,自己偷偷去搭着鸡蛋煎。
自己小时候在天门,上课贪玩,课业憋不出一个字,老师惩罚不能吃饭关禁闭。
自己饿的捂着肚子嗷嗷叫,饭堂也被老师特地嘱咐不许留饭,决心要惩治一下这个冥顽不化的小徒。
这时候师兄沈长风就会带着自己去摘槐花,去山里找野鸡蛋 ,有鸡蛋最好,大部分是没有鸡蛋的,就和玉米面蒸,也是极香的。
天门经费紧张,一年不见荤腥,馋得急了,师兄会带着他们去打猎,鸡蛋对他们来说都是难得的美味。
苏漾整个人向上一蹦,指尖拼命往高处探。因日光潼潼,苏漾双眼微合,,花枝上下晃动,些许百花簌簌往下掉,带着整个树轻颤。
此时一场大风无情刮过,像一只大手胡搅那繁密的花。
落花无意,风痴缠。
风吹花落漫天舞。
梨花是揉碎的雪,槐花是筛落的雨。
扬起的花瓣又像无数小蝴蝶振翅。
纷飞的花雨后,苏漾的脸突然闯进视野。
风把额前碎发向后掀去,露出光洁饱满的额头,肌肤竟比颊边贴着的轻薄如绡的花瓣还要娇嫩。
眼尾被日光晒得泛着浅粉,比漫天落花更要动人几分。
无边春意仿佛都收敛了光芒退让。
风与花邂逅,如《说日》中所言,水汽与冷空气相遇,瞬间蒸腾,酿造一场霡霂。
“这风坏我好事。”苏漾不爽道。
苏漾并无文人雅思去欣赏这如诗如画的巧合。
扭头望着地上残花,肩上和裙裾的落花随着身体扭动而掉落。
也不由在心里发问:“怎如此倒霉?还有,这太子到底什么时候出现?”
这边,青翳没有注意主子早已停下的步伐,仍气闷的说:“殿下,天门那群家伙又蹦跶起来了,夜袭绵州县军火库,抢了我们好多武器。”
青宁沿着廊道往前走,远远望见树下苏漾,整个人都看呆了,良久惊叹道:“仙女下凡啊!”
看自家主子不言,像是深思状,内心更加佩服殿下的定力,此时仍心系国事。
“雕虫小技,不成气候。”谢执淡淡回道。
寺庙的六角铜钟昼夜由僧人敲击,平稳静远,此时却发出“镗——”的轰鸣。
参考《大明衣冠图志》《论衡》
遗约棺才周身,敛以时服:留下遗嘱,棺材只要能刚好容纳身体就行,入殓时给死者穿上平时的衣服。
灵谷寺描述是之前参观过,根据脑海里的印象写的,我写文比较随心,就写进去了[竖耳兔头]
实图见微博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章 初遇(一)见她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