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夜裹挟着槐花的甜香,任初月的办公室依旧灯火通明。她盯着电脑屏幕上《人工智能技术伦理指南》的草案,眉头紧锁。作为国内首部此类规范,每个条款都需经得起推敲,尤其是 “跨国技术协作伦理” 部分,现有内容总像隔靴搔痒,无法触及核心痛点。
凌晨两点,她终于下定决心,打开空白文档。键盘敲击声在寂静的办公室里回荡,她的思绪不断回溯 —— 日内瓦湖畔的对话、暴雨夜实验室的坚守、还有那些跨越时差的视频会议。当第一缕晨光爬上窗台时,三十页的补充方案终于完成,她毫不犹豫地将文件发送给远在海外的陆止庚。
此时的伦敦还笼罩在夜色中。陆止庚被邮件提示音惊醒,揉了揉发酸的眼睛,点开文件。看到任初月提出的 “技术主权与共享边界” 概念时,他立刻坐直身子,抓起钢笔在打印稿上批注。窗外的雨淅淅沥沥地下着,他的书房却亮如白昼,键盘声与雨声交织,仿佛在谱写一曲跨越时空的协奏。
两小时后,任初月的手机震动起来。陆止庚发来的补充条款与她的思路不谋而合,却又在细节处更加完善。“你总能抓住最关键的症结。” 她在视频通话中笑着说,眼底是藏不住的惊喜。陆止庚的身影出现在屏幕里,领带随意地挂在脖子上,衬衫领口微微敞开,这是他少有的放松模样。“或许是为了同一个目标。” 他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却依旧坚定。
接下来的日子里,两人的沟通愈发频繁。陆止庚的每一份意见稿上,总会醒目地标注 “参考任初月团队 XX 研究”;而任初月撰写的每一章参考文献里,陆止庚的专著永远排在首位。他们像两个默契的舞者,在技术与伦理的舞台上,进退有度,配合得天衣无缝。
项目组的同事们经常看到任初月对着电脑屏幕会心微笑,也常常听到她与 “陆顾问” 热烈的讨论声。“任主任,你们真的像共用一个大脑!” 小周忍不住感叹。任初月只是笑着摇头,只有她知道,这不是巧合,而是无数次思想碰撞、无数个共同奋战的日夜所形成的默契。
终于,在一个蝉鸣聒噪的夏日,《人工智能技术伦理指南》正式发布。新闻发布会上,任初月特意提到了远在海外的陆止庚:“感谢陆止庚先生的大力支持,他的专业意见让这份指南更加完善。” 台下的记者们忙着记录,却无人知晓,这份荣誉背后,藏着多少跨越山海的牵挂。
项目结束后的某一天,任初月收到一个来自海外的包裹。拆开层层包装,里面是一摞厚厚的技术伦理研究资料,还有那个熟悉的移动硬盘。她轻轻抚摸着硬盘外壳,想起项目初期陆止庚递给她时的场景。翻开资料扉页,一张电子文档自动弹出,上面写着:“初月同志,愿这些思考提供微光。”
任初月将硬盘接入电脑,里面是近一年来陆止庚的研究笔记,每一页都充满了对技术伦理前沿问题的深刻思考。办公室的空调发出轻微的嗡鸣,她坐在转椅上,闭上眼睛,仿佛又回到了那些与陆止庚热烈讨论的夜晚。思想碰撞的余响,在寂静的办公室里久久回荡,如同永不消逝的电波,连接着两颗追求真理的心。
窗外,夕阳的余晖洒在办公桌上,为这份珍贵的礼物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色。任初月知道,无论距离多远,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她与陆止庚之间的这份默契与共鸣,将永远是她前进道路上最坚实的力量,也是技术探索之旅中最美的余响。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