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第三周,迟早复工了。
她在家里待不住,左手还戴着保护性的支具,就这样蹿去了公司。
周黎在松城的公司调回了一部分原来海外的中层职员,大家相互在网上都打过交道,只是天南海北,没见过面。这些天陆续到岗,每天都在上演大型网友奔现现场。
认人这件事对迟早来说不难,她之前的岗位偏向周黎助理,调回来的这些同事基本都有过来往,她几乎是立刻投入了工作,像一尾鱼重新游回熟悉的领域,在周黎的“黎曜珠宝”(Zori Gems)里显得如鱼得水。
迟早的超强洞察力在工作中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
面对博览会项目涉及的各种合作方、当地社区代表乃至媒体,她的理想主义色彩和强大的共情能力,让她能更容易地理解各方的潜在需求和情绪波动,从而找到更圆融的沟通方式。
她似乎总能察觉到那些未被言明的顾虑,并用一种真诚而熨帖的态度去化解。
无论是难缠的供应商还是心思各异的艺术家,她都能耐心周旋,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进展。
然而,高强度、高频率的社交互动如同持续放电,也大量消耗着她的心理能量。
每结束一场漫长的会议或一次需要高度集中的对外沟通后,她都需要一段完全独处的时间来回血。
她会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熄灭灯光。或者干脆提前离开公司,回到周黎那栋空旷安静的别墅,坐在窗边什么也不做,只是看着天色慢慢变暗,让过度使用的共情能力慢慢恢复。
这段时间,迟早不是没想过虞新沛,但她,终归也只敢想想而已,再也没有三年前那么肆意妄为的举动。
到底是年纪大了,如今她再想起从前的自己,多少还有点变态呢。
随着日历一天天翻篇,博览会项目也进入了更深刻的二阶段策划。黎曜需要与程氏集团营销团队进行关键细节的碰头会,会议地点依旧定在程氏。
然而,这次周黎不肯去了,她上次被虞新沛郁闷得不轻,事后想想,这点上她还是得学习程霏。与其她们俩顾虑身份,束手束脚,倒不如少操点心,让手下人吭哧吭哧博弈去。
所以,迟早一复工,就被丢出来当了这个怨种。
下午,迟早随同团队进了程氏,电梯逐步上升时,她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许多。
上一次的不欢而散还历历在目,她下意识环视会场,并没有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心里说不清是松了口气还是隐隐的失落。
会议开始后,各方就几个核心展区的设计理念和落地可行性进行讨论。流程过半,会议室的门被轻轻推开。
虞新沛穿着一身利落的深灰色西装套裙,面无表情地走了进来。她没有看任何人,径直走到主位旁的空位坐下,将手中的平板电脑放在桌上,目光投向正在发言的策划经理,仿佛只是来旁听进度。
她的出现,像一块冰投入微温的水中,瞬间让会议室的气氛冷凝了几分,正在做陈述的经理语速都不自觉地加快了些。
迟早垂下眼睫,努力将注意力集中回眼前的方案上,但指尖却微微收紧了。
二阶段的讨论焦点,自然而然地围绕着一个核心议题展开:在有限的预算和空间内,如何最大化地呈现黎曜的品牌价值与商业吸引力?
这个方向的讨论如此重要,源于黎曜的独特背景与此次参展的战略目标。
周黎的公司早年深耕海外市场,以优质矿产和裸石原料起家,积累的客户多是国际知名的品牌珠宝公司和大型渠道商,做的是B端的生意。它们拥有资源、品质和渠道的硬实力,然而,终端消费市场一直都是短版。
周黎打算回归潜力巨大的本土市场,因而几番周旋,终于通过锡兰华人商会拿到松城国际博览会这张“门票”,这是黎曜正式敲开本土市场的首块试金石,意义非凡。因此,展台不仅是产品的陈列室,更是品牌形象与战略意图的宣言书。
程氏团队的营销策略,带着大型会展承办方一贯的务实和效率优先。他们更倾向于采用成熟、吸睛且易于量化效果的手段:强调视觉审美以及直接的产品展示,以确保投入能带来直观的现场人流、媒体曝光和潜在的即时合作意向。
方案充斥着酷炫的交互屏幕、数据可视化和对未来珠宝行业的趋势预测,逻辑严密,效果可见。
虞新沛听完陈述,手指在平板上滑动了几下,调出几组过往类似展会的数据,开口点评,带着她一贯的自信和犀利:“展会的核心是吸引眼球和促进交易。你们方案中提到的某些沉浸式体验环节,构想很好,但实施成本和后期的维护复杂度需要重新评估。我们需要更聚焦于核心优势的呈现,以及更清晰的客流转化路径设计。参观者时间有限,会场容量也有限,我们需要让他们快速get到重点,而不是沉浸在过于缥缈的叙事里。”
她的观点直接、务实,切中了许多展会项目的执行要害。
会议室内有片刻的安静。
迟早轻轻吸了口气,抬起头。她没有直接反驳虞新沛,而是将话题引向了一个更深的层面。她提出的视角,比之前周黎亲自来开会时所探讨的边界更为大胆和深入——她不仅要现场效果,还要通过这次展览,为品牌埋下长期价值的种子。
“虞总提到的现场效率和转化路径非常关键,我们必须优先保证。”她先是肯定,然后话锋微转:“同时,或许我们可以尝试在确保immediate impact之外,也为品牌资产的长期积累做一些前瞻性布局。”
她稍微调整了一下面前的话筒,继续道:“黎曜此次回归,不仅仅是为了卖出多少产品,更是为了重新定义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我们是否可以借鉴一些成功案例?看看那些通过国际展会成功实现品牌升级的企业,它们是否仅仅满足了当下的眼球经济?还是说,它们巧妙地利用了这个平台,输出了一种更能引发共鸣的品牌哲学或情感价值?这种价值或许无法在展会结束时就立刻转化为订单,但它能潜移默化地塑造品牌差异度,提升品牌溢价能力,为后续的市场拓展铺平道路。”
“直观的商业展示是强大的吸引力引擎,”迟早总结道,“但真正能让品牌在拥挤的市场中被记住、被选择的,往往是它能与消费者建立的情感连接和价值认同。我们在此次博览会上,希望展示的不仅仅是黎曜的宝石有多么璀璨夺目,包括但不限于传递原产地尊重、可持续性承诺、精湛工艺追求等品牌背后故事,更重要是用户独一无二的参与感。这份超越产品本身的‘品牌感’,或许才是我们能否从一众参展商中脱颖而出、并真正在本土市场站稳脚跟的关键。所以,我们需要更多智能前沿科技的支持。”
她的视角带着理想主义色彩,试图在高效的展会逻辑之外,探讨品牌建设的长期路径。
这番话说得不卑不亢,逻辑清晰,让在场不少人都露出了意外表情。今天难缠的周总虽然没来,人黎曜的刺头也没少。连虞新沛都几不可查地挑了一下眉梢,目光第一次真正落在了迟早脸上,带着一丝…意外的探究。
她确实没想到,三年过去,这个曾经只会脸红、紧张、甚至最终选择逃跑的“小孩”,在专业的领域里,竟然能展现出这样的思辨和气场。
虞新沛心下咋舌,真敢说,也够贪心。她清楚地知道,迟早所描绘的这种深层次的品牌塑造,与高效执行一个标准化的漂亮展台,其策略复杂度和执行要求完全不同。
前几天周黎来开会,提出的要求还相对含蓄,而眼前这个人,几乎是直接要求将一次展会投入,同时达成短期曝光和长期品牌资产建设的双重目标。
软刀子一刀一刀地割过来,简直商业悍匪。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