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农业改革,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湛熙帝大司农——姚初雪。当然可能大家更熟悉的是“除却君身三重雪,天下谁人配白衣(1)”的白衣公子姚亚岁(2)】
【初霁,初雪,这对兄妹好可惜…渣爹为攀高枝抛妻弃子,昭帝也不是好东西,为了包庇他表妹还帮忙递刀子!】
【如果初霁公子真的活着,“除却君身三重雪,天下谁人配白衣”就真的是名副其实了吧!好可惜…】
【他们很不幸,为生父所厌弃,为君王所背弃;他们也很幸运,遇到了熙帝,可是生不逢时…其实有的时候我在想,如果一开始陛下遇到的是白衣公子,是不是后面很多事情都不会在发生了?】
【初霁公子在历史上留下的印记并不多,更多是因为农圣娘娘为图方面早期女扮男装,所以才炒起来的,你们不能因为农神娘娘是女性而忽略了她对于那个时代的付出哦!】
【对!没有农圣娘娘,农业改革不会那么顺利!如果说陛下是一切的奠基者,那么,农圣娘娘是将这一切设想化作现实的操刀者!‘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农圣娘娘名不虚传!】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湛朝初年的时候是真正贯彻执行了这一条律令的,如果没有湛朝初年打得底,后期湛国根本就没有打天下的资质。钱陛下确实有,可是粮都是西湛头两年农业改革攒下来的…】
【到现在农业也是我们的根本!谁让我们是农耕大国呢?!】
【哈哈…我们有土地,我们有技术,我们骄傲!】
农圣!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农家弟子倏然间眼睛都亮了:这是要深谈农耕之事了吗?
竹简、笔早已准备妥当,就等开讲。
女扮男装!本末倒置!倒反天罡!
果真这湛国定是蛮夷小国出生,否则…怎会任这牝鸡司晨乱像横生?
天幕开启时,正在为学生讲学的叔孙通刚听了几句,便重重一声将竹简拍在了书案上,忍不住开口斥责道:“果真是蛮夷小国,诸如秦国一般,不识礼数,竟有女子牝鸡司晨霍乱朝纲!”
“孔圣说的没错,‘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一名弟子闻言,撇了撇嘴接了一句。
“遵奉周礼,女子理当遵守三从四德,方为上佳;如此抛头露面,像什么样子?!”
“可是,天幕上曾经说过,湛熙帝是史上第一个千年王朝的开拓者;而农圣娘娘‘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一名刚刚拜入儒家、学识未丰可因为年幼而尤善思考的小弟子低声反驳道。
全场喧哗忽然间平静了下来,少时,更为剧烈的辩论…严格说是争吵声传来。
“好了!看下去!”叔孙通静默半刻,回过神便是一地喧哗。他厉声喝止了学生们的辩论,令他们安静的看下去。
但谁都知道,这场争执远还没有结束,只是暂且偃旗息鼓。
【姚初雪,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史书上时,就是湛熙帝人生中的最大的一个转折——和亲。
北夷和亲,必死之局;时年实行的都是媵妾制。可皇家既然都把公主贡献出来了,没道理宗亲高官们舍不得自己的女儿?!
当然,疼爱子女的父母肯定不会忍心自己的女儿落到这一步,故,当时和亲团中,多为不受宠的庶女、养女、义女来充数,昭帝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而姚初雪,则是少数的嫡出。
要说起她父亲姚相,大家应该都记得,姚相是科举入室,随后因为迎娶了令仪世家的女子,才能仕途顺利一路攀升。可是在他迎娶世家贵女之前,他其实在老家是有妻子有儿女的。
妻子为他奉养父母,供他学习高中,他一去无踪。直至同乡返回告知他早已高中,并且另娶妻室…那女子也是刚烈至极之人,上京敲响了登闻鼓。
当时敲响登闻鼓,是要受罚的,首先就是五十廷杖!
她抱着希望来,可遇到的是以世家利益、个人私欲为先的昭帝,加上顾相又颇得他喜欢,最多不过几句含糊的话带过,将停妻再娶、有辱斯文之事说成是‘家事’,另顾相回去自行处理。
姚氏只为求个公道而来。嫁入顾家十年来,她敬奉二老,为二老养老送终。她为夫尽心,诞育双子,为供夫君赶考几乎掏空了身子…
按湛国律例,顾相甚至没有资格休她,还得供着她。可无奈,律法也抵不过偏爱,最后不过一句‘雷霆雨露皆是君恩’罢了!
其实,闹了这一出,往后,相府无论是谁都得供着姚氏,否则岂不做实顾相‘不仁不义’?德行不好之人,可是没有资格在朝为官的。地位越高,就有越多的人想要把他拉下来取而代之,相位还是挺吃香的。
姚氏本就是没落世家出生,生性骄傲,又怎么会接受这不明不白的答案呢?
她撞柱而亡,直言是为了顾相清净,反正他早已停妻再娶了!
这一下,不但是打了顾相的连,就连昭帝的脸皮都一起被碾碎了。
众所周知,众人的眼睛是雪亮的。顾相有了这一处永恒的污点,他们怎能不写檄文抨击一翻呢?就连为了宗亲和爱卿想息事宁人的昭帝都给讨伐了进去。
有了这事,大家势必也知道,这一对姚氏留下的双子,定是讨不了好的了。
其实,在一开始的我个人看来,姚氏真的是个自私的只有自己的人!她的张扬明媚、敢爱敢做敢恨确实值得别人羡慕。但是她从来没有想过,她还有一对双胞胎,没有了她、再加上她为他们带来的后遗症,这日后的日子,他们又该怎么活?
但是到后期仔细深入的分析了一下当时的情况之后,我忽然间明白了,这大概也是姚氏对于子女的一种无言的保护和爱。试问,妻非妻、妾非妾,在当时贵胄所把持的全力中央,她不死,她的孩子又该怎么生存下去?只有她死了,这件事情闹大了,她的孩子,才能平平安安的活下去…否则,当时有着太多办法让人消失的默默无闻。
可是,即便活下去,那又怎么样?挂着顾相子女之名,可他们姓姚!
于是,大家都知道结果了,姚初雪是媵妾中唯一的嫡女。代替顾家和亲的嫡女?!
至于白衣公子姚初霁为什么会在和亲团里…因为他担心妹妹,遂而,买通了选拔和亲团人选的人,将自己作为侍卫塞了进去。
大家要知道,白衣公子姚初霁虽然六元及第,可身子骨真心不好,他去当侍卫,那可真的是滑天下之大稽。可是人生生就忍下来了,用那虚弱的身子走到了边境。
当熙帝提出‘蝼蚁尚且知道偷生’的时候,他是第一个赞同湛熙帝说法,并且出面去动员其他人的。也是他带人乘其不备将送亲使者给绑了!】
【不知道为什么,我只要一想到姚初霁将令仪珏绑了,我就好想笑!】
【他们两位,一位是女帝曾经爱慕过的人,一位是爱慕女帝之人…只可惜,最后女帝谁都没在一起,还是孤身一人…】
【那是因为白衣公子没了呀,如果他还在的话,敢不定呢!再冷的心也会有被捂热的一天,更何况陛下本就是这个世界上最温柔的人!】
【既然大家说到了姚初霁,那我就插一嘴,先说说真正的白衣公子姚初霁吧!
刚刚也说过,熙帝这一路西行逃亡,路上并不太平。一百三十八人的队伍,到达西域颇为友善的安石国停歇的时候,连上两位俘虏,也仅剩下四十九人。
姚初霁也在那四十九人之中。他没有死在一线天、没有死在西域诸国的谋财害命上、没有死在西域诸国不分敌我的追杀上,却是死在了熙帝返程即将到达湛国边境的时候。
当时因为人力有限,天气炎热,熙帝和初雪着实没有办法,就将他埋在了原地。后来等到西湛立国之后他们返回寻找姚初霁的陵墓时,却因为地理环境加上当地流沙,怎么也没有找到姚初霁的坟。所以,迄今为止,姚初霁之墓,还是十大未解之谜之一。
回归正传,如果说,一开始西行的湛熙帝离开湛国边境的时候,虽然有过逆反心理,可是并没有下定决心到底是不是要走上这一条遍布艰辛的路。那么姚初霁就是帮她下定决心的人!
六元及第,倘若湛昭帝能做到公平公正,没有将这样一个人才扔在兵马司整理资料,白白浪费了姚初霁五年时间的话,十六岁殿试状元出生的姚初霁,应该有着比姚相更璀璨的人生。
接下来就是姚初雪和亲,姚初霁跟随。
他是湛熙帝承认的引路者,也是湛熙帝一生的遗憾和愧疚。因为他是为了救熙帝而死的,他是这样希望亲眼看到熙帝登上帝位,和他一起实现强国富民之路。可他最终倒在了半路上,无缘得见西湛之后的辉煌,也终身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
有人说,有了这一分面子情,熙帝才会将已经有了规划方向的农业改革交给姚初雪。但是综合熙帝一贯的风格来看,熙帝绝不是为了人情世故罔顾国家利益的人。姚初雪能登上大司农之位,全凭自己能耐!
——虽然,姚初雪的治世观、对农耕文化的专研,也是因为,姚初霁提倡‘以农为本’治国!
西湛立国的时候,虽然政变很快就结束了,可是那段时间湛国的国运着实有些背:蝗灾、洪水、瘟疫…不过这也是熙帝可以如此简单上位的原因之一!
从西域回来,熙帝将湛国将近一半财富全部掐在了手里,加上因为蝗灾水灾,地里粮食颗粒无收,熙帝又从西域引进了众多的粮食和种粮…百姓们不在乎当权的是谁,他们只想活下去,谁能让他们活下去,他们就听谁的!
熙帝这一出,就是从根本抓住了百姓们的心。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从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熙帝政变,不如说,是百姓们推着熙帝政变。
世家子、皇亲贵胄再多,同百姓们的人数怎么比?
每一个官兵,家里都有作为平民的家人,他们是不会对大量的百姓出手的!所以,‘法不责众’嘛!】
备注一:“除却君身三重雪,天下谁人配白衣”系引用。
备注二:亚岁,冬至的雅称。
这些天有事,家中老人发了带状疱疹,只能两边跑了,时间就很少了。尽量维持日更。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0章 010 咸阳纪事9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