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校园里,正在上课的徐小川,目不转睛的盯着讲台上的社会学院最有资历的老教授正在分析的理论模型,思绪已经随着窗外的热风飘到燃味坊的门口。
想起自己昨天下午站在燃味坊门口,掌心的汗渍将牛皮纸花束包装纸洇出褶皱。红玫瑰的刺扎得虎口生疼,他却舍不得松开——这是他跑遍三条街才挑到的“卡罗拉”,花型饱满如燃烧的火焰,像极了阳光下时燃挑染的樱桃红发梢。
铜铃响动的刹那,他差点把花束甩出去。时燃正踮脚调整辣椒风铃的角度,靛蓝围裙在腰间系成利落的蝴蝶结,听见声响回头,琥珀色眸子映出他僵硬的身影。
“徐同学?”时燃擦了擦手,指尖还沾着新到的汉源花椒碎屑,“来吃饭吗?”
“不是……”徐小川慌忙把花束往前递了递,牛皮纸摩擦发出细碎的响,“那个,燃姐,这花……送给你。”
时燃的睫毛猛地颤动,目光从他发烫的脸上移到皱巴巴的花束上。等了半天,时燃没有接过花束,徐小川不敢抬头,感觉时间像过了一个世纪那么长。
“为什么送花?”时燃的声音比平日低了三度。
徐小川盯着她腕间的银镯,喉结滚动:“就觉得红玫瑰和燃姐很配……像你店里的炒辣子鸡丁,又辣又好看。”
“徐同学,这花我不能收。”时燃声音冷淡。
“为什么,燃姐,你不喜欢吗?”
“我觉得这花很适合你,刚刚我给你买花的时候刚好遇到温老师,老师说红色热烈奔放适合有勇气的人,你看她都说适合你。”没等时燃回答,少年急切的话语已经出口。
“她是这么说的吗?”时燃话语听不出态度。
“对,温老师还帮我搭配花,她……她还祝我好运。”说到后面,徐小川有些不好意思的挠头。
“是吗,她人还怪好的。”时燃像被定在原地,指尖悬在半空许久,最终还是接过花束。
玫瑰在靛蓝围裙的映衬下,像朵开在川菜馆里的异域花火。
徐小川望着她发梢晃动的光影,忽然觉得这是个好兆头。时燃收下了他的花,还把花摆在了显眼的柜台旁,说明自己的心意并非完全落空。
“燃姐,我先走了!”他挥了挥手,卷发在晚风中扬起,像只欢快的卷毛狗。
青春的莽撞里,总有些误会像未熟的青花椒,在时光里慢慢酝酿成灼热的错觉。
课堂上,回过神的徐小川发现自己已经咧开了嘴角,抬头的瞬间正与讲台上的老教授对视,很“幸运”的被教授点到回答上一个问题,根本不知道问题是什么的他,慌张的站起身,回答的磕磕巴巴,内容驴唇不对马嘴,角落里的同学忍笑忍的很痛苦。
“坐下吧,刚刚看这位同学笑的这么开心,还以为对老师讲的内容产生共鸣了……”老教授放过又没完全放过他,调侃的话语惹的哄堂大笑,徐小川涨红了脸,想把头埋到桌子底下。
建筑学院办公室里的空调温度开的极低,林深的手指在玻璃桌面上敲出急促的节奏。全息投影里,古城3号地块正被拆解成整齐的立方体,每个模块都标着“商业综合体”“文创空间”的字样。
“小林,”陈教授推了推老花镜,“你这方案拆除率40%,可项目批复里明确要求核心区拆除率不得超过20%。”
林深的激光笔红点精准地落在全息模型的街巷网格上:“陈老师,您看这里,传统街巷的平均宽度3.2米,不符合现代消防规范。我的方案不仅是为了拆除,重建后容积率能提升3.2倍,同时满足抗震要求。”
陈教授盯着屏幕上的对比图,老建筑的坡屋顶被拆解成几何切面:“但社会学组的田野调查强调,居民对原有空间的情感依赖,而且多数居民有自主修缮意愿……”
“情感依赖?”林深轻笑一声,调出一组眼动追踪数据,“眼动实验显示,年轻人对传统街巷的关注时长不足15秒,反而是模块化商业体的导视系统能提升300%的停留时间。保护不是供奉标本,是让历史肌理与现代生活共振。”
陈教授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保温杯,杯沿的冰裂纹让他想起温见微上周在例会上的发言:“建筑是凝固的烟火,拆除街巷就是拆除记忆的容器。”
陈教授叹了口气,端起保温杯:“小林你和温教授认识十多年了,怎么最近闹得这么僵?当年在你们都来到清大,一时间可是被称为‘学术双璧’的。”
“正是因为认识久,才更要坚持原则。”林深的声音忽然柔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固执,“陈老师,您还记得您带我们看哥特式建筑时说的吗?‘真正的保护,是让历史肌理在现代语境下重生。’我的方案只是置换了低效业态,引入美食广场这种聚合型商业体,既能传承饮食文化,又能提升片区活力。”
林深的镜片闪过冷光,指尖在键盘上敲出刺耳的响:“而且学术分歧很正常。见微这次过于感性,执着于个别案例,而我关注的是系统性重建。您看这组模数公式,”他调出复杂的数学模型,“通过黄金分割比例重构街巷尺度,既能保留历史肌理,又能满足现代商业需求。”
“分歧本就是进步的阶梯。温教授侧重微观叙事,而我关注宏观结构——就像您当年教我们的,建筑是凝固的社会关系,需要系统性重构。”
他调出慕尼黑工业大学的改造案例,钢结构框架在老砖墙内生长的动画刺得人眼花:“您看这个案例,模数化植入不仅提升了使用效率,还让老建筑的生命周期延长了五十年。我们的方案只是把这种理念本土化。”
陈教授看着模型里整齐的几何线条,忽然想起温见微带来的田野调查资料——镜头扫过老城的雕花窗棂,阳光在木榫结构上投下复杂的影。那些影像里的温度,在林深的模型里变成了冰冷的数据流。
林深从文件夹里抽出鸿远建设的合作意向书,鎏金logo在灯光下格外刺眼:“鸿远建设合作意愿非常强烈,前提是植入他们的商业模块。这是双赢的事,我们为什么要被个别案例绑架?”
陈教授盯着意向书,手指无意识摩挲着杯沿的冰裂纹:“小林,你这方案确实有可行性,但步子太大,有点冒进,现在项目组里不仅仅是温教授,还有其他的专家反对过度改造,像园林艺术学院的老梁,昨天遇见我还在说这个方案有些过了,他可一直是个老好人……”
“而且,”陈教授犹豫着开口,“过度依赖资本注入会不会影响项目的学术纯粹性?鸿远建设的合作意向书里,商业配比占比高达70%……”
“陈老师!”林深提高声调截住了,“资本是现代城市更新的必要齿轮。他们愿意承担70%的修缮费用,前提是获得合理的商业回报,这符合市场规律。难道要让财政拨款的杯水车薪拖垮整个项目?”
他从文件夹里抽出数据报表,土地利用率曲线在屏幕上陡峭上扬:“您看这组数据,模数化改造能让公共空间利用率提升40%,碳排放降低27%。这些硬指标,不比感性的‘烟火气’更有说服力?”
“这样吧,”陈教授揉了揉眉心,“再过段时间的听证会上,让规划局、各个专家学组,资本方三方对谈。你尽量也别和温教授针锋相对了,学术之争要保持君子风度。”
林深的表情瞬间柔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我明白。只是城市更新不能停留在感性的抒情里,得让成绩说话——就像您当年教我们的,建筑是理性的诗。”
他没说昨晚和鸿远建设张总的晚餐,对方暗示的“个人学术基金”,也没说自己熬了三个通宵调整的模数公式,每一个参数都在为资本回报率服务。
暮色漫进会议室,林深的模型在全息投影里发出冷光,那些整齐的立方体像极了他为温见微构建的学术乌托邦——用模数化的理性,囚禁住她眼底的星河。
而此刻的燃味坊里,时燃正对着红玫瑰发呆,指尖划过手机屏幕上的北山观星攻略,全然不知一场关于“保护”的战争,正以学术之名,悄然拉开序幕。
第二十六章完
今天在家写文写emo了,加更一章,哄哄自己[化了]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6章 第二十六章 玫瑰与参数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