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催眠曲 > 第6章 云端之坠

第6章 云端之坠

市公安局刑侦支队的会议室里,空气仿佛被无形的压力凝固了。窗外的天色已经擦黑,华灯初上的城市透过百叶窗的缝隙,在桌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如同案情本身,明暗交错,扑朔迷离。

林语晨站在投影幕前,指尖还残留着触碰冰冷幕布的触感。幕布上,定格的依然是第五章结尾时,赵小飞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从无数噪点中勉强“抠”出来的那个模糊人影轮廓,以及那个被红圈圈出的、形状怪异的装置局部特写。尽管图像质量依旧糟糕,但结合之前的种种线索——精准的药物剂量、诡异的现场环境、受害者电脑里被抹除的痕迹,以及孙浩摸排回来的那些指向不明的可疑信息碎片——一个清晰的结论已经在林语晨的脑海中成型,并得到了团队核心成员的初步认同:这不是简单的自杀,而是一场精心策划、利用高科技手段伪装成自杀的谋杀。

这个结论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团队内部激起了巨大的涟漪。兴奋、凝重、压力……种种情绪交织在一起。兴奋的是,迷雾似乎终于被撕开了一道口子;凝重和压力则源于,对手显然是一个极其狡猾、拥有专业知识和极强反侦察能力的高手。常规的侦查手段,恐怕很难奏效。

“所以,我们现在有什么?”孙浩打破了会议室的沉默,他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语气带着一丝疲惫,但眼神依旧锐利,“一个看不清脸的影子,一个不知道具体是什么的‘装置’,还有一些……嗯,指向性并不明确的可疑人员名单。”他口中的“可疑人员名单”,是他这几天带着队员们不眠不休,围绕受害者□□的社会关系、工作往来、商业竞争甚至邻里纠纷进行全面摸排后汇总的信息。名单上有十几个人,各有各的疑点,但都缺乏关键性的、能直接与这起“高科技伪装自杀案”挂钩的证据。

赵小飞也点了点头,补充道:“孙队说得对。那个装置的图像太模糊了,我尝试了各种图像增强和复原算法,只能大致判断它可能是某种特制的、集成了多种功能的电子设备,尺寸不大,便于携带和隐藏。具体是什么原理,用来精确控制药物释放还是干扰现场信号,甚至……远程操作?没有实物,很难确定。”他的语气里带着一丝挫败感,作为技术高手,面对这种“看得见影子摸不着实体”的困境,确实有些憋屈。

林语晨没有立刻说话,她走到窗边,望着外面流光溢彩的城市夜景。城市很大,人口众多,藏在茫茫人海中的那个“凶手”,就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了涟漪(□□的死),但石子本身却沉入了水底,消失不见。常规的拉网式排查,面对这样一个懂得利用高科技和心理战术隐藏自己的对手,效率太低,也容易打草惊蛇。

“常规手段不行。”林语晨缓缓转过身,目光坚定地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孙浩、赵小飞,还有……一直安静地坐在角落,观察着、思考着的沈墨。“我们不能被动地等线索自己跳出来,我们需要主动出击,把他‘请’出来。”

“主动出击?”孙浩眉头一挑,“林队,你的意思是……”

“引蛇出洞。”林语晨吐出四个字,掷地有声。“我们要设计一个陷阱,一个让他不得不现身的陷阱。”

“陷阱?”赵小飞眼睛一亮,但随即又有些担忧,“对方这么狡猾,会轻易上当吗?”

“这就要看我们的陷阱设计得巧不巧,能不能精准地打在他的‘七寸’上。”林语晨的目光转向了沈墨,“沈墨,之前你提到过,这个嫌疑人,很可能存在某种‘恐惧感’。这或许是我们可以利用的突破口。”

所有人的目光也随之聚焦到了沈墨身上。这位临时被请来协助的心理学专家,之前在分析案情时,曾隐晦地提到过嫌疑人可能具有的某种心理特质。

沈墨微微颔首,身体微微前倾,进入了他的专业领域:“是的,林队。根据目前我们掌握的信息来看,这个嫌疑人表现出高度的计划性、冷静、耐心和极强的控制欲。他/她能够策划并实施这样一起精密的犯罪,说明其智商很高,心思缜密,而且非常自信,甚至可能有些自负。”

他顿了顿,组织了一下语言:“但这种高度的控制欲和计划性背后,往往隐藏着一种对应的恐惧——对‘失控’的恐惧。他/她精心构建了一个‘完美自杀’的现场,试图将一切都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中。那么,什么最能让这样的人感到恐惧?就是他/她的计划出现意外,他/她的‘完美’被打破,他/她失去了对局面的控制。”

“恐惧……失控……”林语晨低声重复着这两个词,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沈墨,你能具体说说吗?我们如何才能让他/她感到‘失控’?”

沈墨站起身,走到会议桌前,拿起笔,在一张空白的纸上画了一个简单的示意图:“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是‘信息’。嫌疑人既然能对□□下手,说明他/她对□□的情况有一定了解,甚至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进行过观察和信息收集。那么,反过来,我们可以制造一种‘我们已经掌握了更多信息,正在逼近真相’的假象,尤其是针对他/她最在意的那个‘完美犯罪’的细节。”

“比如?”孙浩追问。

“比如,我们可以‘泄露’一些信息,暗示我们已经对那个‘装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甚至……已经找到了一些关键的、指向性明确的物证或线索,正在缩小范围。”沈墨看着林语晨,“当然,这些信息必须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既要看起来真实可信,足以让嫌疑人感到威胁,又不能暴露我们真实的底牌和侦查方向。”

“这就像是在告诉他:‘我们快找到你了’。”林语晨理解了沈墨的意思。

“是的。”沈墨点头,“对于一个自负且控制欲强的人来说,这本身就是一种挑衅,一种对他智商和能力的质疑。更重要的是,这会触发他的‘失控恐惧’。他会担心自己的‘完美作品’被玷污,担心自己精心隐藏的身份被揭穿。”

“那么,他会怎么做?”赵小飞好奇地问。

“他/她不会坐以待毙。”沈墨的语气肯定,“高智商的罪犯往往有很强的‘纠错’欲和‘掌控欲’。当他/她感知到计划可能出现纰漏,或者有暴露的风险时,第一反应很可能不是逃跑,而是试图‘弥补’,试图重新掌控局面。他/她可能会冒险再次接触某些与案件相关的地点、物品,或者试图打探我们的侦查进展,甚至……试图销毁他/她认为可能存在的‘隐患’。”

“这就是我们‘引蛇出洞’的机会!”林语晨一拍手,思路豁然开朗,“我们就是要给他/她制造这样一个‘隐患’,一个让他/她觉得必须亲自回来处理的‘尾巴’!”

“第二个方面,”沈墨继续补充道,“是‘心理压力’。除了信息上的误导,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手段,增加他/她的心理压力。比如,营造一种‘天罗地网,无处可逃’的氛围。这种压力不是直接的威胁,而是渗透式的,让他/她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感受到无形的注视和逼近,加剧他的焦虑感和不安全感。当这种压力积累到一定程度,他/她的判断力可能会出现偏差,行动也可能变得更加急躁,从而更容易露出马脚。”

会议室里的气氛渐渐热烈起来。沈墨的心理侧写和“恐惧感”方向,为原本陷入僵局的侦查工作指明了一条全新的路径。林语晨的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她开始迅速地构思具体的计划框架。

“好!沈墨的分析非常关键!”林语晨走到会议桌主位,拿起笔,“现在,我们来具体设计这个‘陷阱’。”

她首先看向赵小飞:“小飞,你的任务是‘信息制造’和‘技术支撑’。第一,你要利用你在网络技术方面的专长,‘不经意’地在某些特定的、我们认为嫌疑人可能会关注的网络节点或者信息渠道上,‘泄露’一些经过处理的‘内部消息’。内容就围绕那个‘装置’和‘关键线索’来做文章。比如,可以暗示我们已经通过技术手段,部分破解了‘装置’的功能原理,或者在某个被忽略的角落找到了微量的、可能来自嫌疑人的生物信息或特殊物质残留,正在进行比对。记住,要做得像模像样,有细节,但又不能太具体,要留有想象空间,让他/她自己吓自己。”

“没问题,林队!”赵小飞摩拳擦掌,这种“钓鱼”的活儿,他最擅长了。“我会构建一个看起来像是内部人员不小心泄露,或者是系统存在微小漏洞被‘有心人’捕捉到的假象。保证逼真!”

“很好。”林语晨转向孙浩,“孙队,你的任务是‘压力营造’和‘外围布控’。一方面,你要协调人手,对我们初步筛选出来的几个重点可疑区域(比如□□的公司、住所周边,以及我们后续可能‘泄露’的那个‘关键线索’所在地附近)进行更加密集但又不显得刻意的排查和布控,增加显性的侦查压力。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针对孙浩你那份‘可疑人员名单’上的重点对象,进行‘润物细无声’式的监控和心理施压。”

孙浩眼神一凛:“林队,你的意思是……不动声色地接近?”

“对。”林语晨点头,“不是那种会打草惊蛇的贴身跟踪,而是让他们感觉到,似乎最近警察的‘存在感’强了一些。比如,在他们日常活动的路线上,‘偶遇’几次巡逻警车;在他们公司或家附近,安排一些便衣警员进行看似随机的观察;甚至可以通过一些合法的、常规的调查手段,比如就某些‘无关紧要’的小事对其进行‘例行询问’,不断地、轻微地触碰他们的神经。目的不是搜集证据,而是施加心理压力,观察他们的反应。真正的嫌疑人,在这种持续的、不确定的压力下,一定会有异常表现。”

孙浩深吸一口气,明白了其中的门道:“我懂了。这就像是温水煮青蛙,也像是在平静的水面上不断投下小石子,看谁先沉不住气,露出水面。”

“没错。”林语晨表示赞同,“这个过程需要耐心和细致,孙队,辛苦你和兄弟们了。”

“应该的!”孙浩毫不犹豫地应下。

最后,林语晨的目光再次落回沈墨身上:“沈墨,你的任务,是继续深入分析嫌疑人的心理,为我们的计划提供动态的心理侧写支持。在我们‘泄露’信息后,要预判嫌疑人可能的反应模式;在我们施加压力的过程中,要帮助我们解读目标人物的异常行为;最重要的是,当我们确定了‘陷阱’的具体位置和方式后,你要从心理学角度,判断嫌疑人最有可能在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出现,以及我们如何应对他可能的心理博弈。”

这几乎是把整个计划的“灵魂”部分交给了沈墨。沈墨没有丝毫犹豫,他点了点头,眼神专注而平静:“我会尽力。不过,这需要我们所有人保持密切沟通,信息共享,我才能做出最准确的判断。”

“当然。”林语晨立刻表示,“从现在开始,我们四个人,以及我们各自带领的小组,将是一个紧密协作的整体。任何新的发现、任何可疑的迹象、任何不确定的因素,都要第一时间在我们内部共享讨论。”

她站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马克笔,写下了三个核心词:

信息误导(饵)—— 心理施压(势)—— 精准布控(网)

“各位,这就是我们‘引蛇出洞’计划的核心。”林语晨指着白板上的字,声音清晰而有力,“赵小飞负责制作‘饵’,要足够诱人,让蛇想吃;孙浩负责营造‘势’,要让蛇感到不安,觉得不走不行;沈墨负责分析蛇的习性和可能的路径;而我,负责协调各方,最终收紧这张‘网’!”

她环顾三人,眼中充满了信心和期待:“这是我们团队的第一次正式协作布局。对手很强,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就一定能把这条隐藏在暗处的‘蛇’给揪出来!”

赵小飞眼中闪烁着技术攻关的兴奋光芒,孙浩脸上写满了斗志,沈墨则依旧沉静,但眼神中多了一份锐利。

“现在,我们来细化每一个环节。”林语晨的声音低沉而富有号召力,“首先,关于那个‘饵’,也就是我们要‘泄露’的关键信息,以及那个让嫌疑人不得不回来处理的‘尾巴’……”

会议室内的灯光彻夜通明。窗外的城市渐渐沉寂,而室内,一场围绕着高智商罪犯的心理博弈和精密布局,才刚刚拉开序幕。林语晨、孙浩、赵小飞、沈墨,这四个来自不同专业领域、性格各异的人,因为这起离奇的案件,组成了一个临时但目标一致的攻坚团队。他们的第一次协作,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只有冷静的分析、缜密的思考和对每一个细节的反复推敲。

赵小飞开始构思具体的“信息泄露”方案,他需要利用自己的技术知识,构建一个看似偶然的信息泄露渠道,内容要虚实结合,既包含之前分析出的“装置”的一些模糊特征,又要加入一些新的、足以让嫌疑人紧张的“突破性进展”——比如,暗示警方已经找到了该装置可能的生产来源或特殊零部件的供应商信息。

孙浩则开始重新梳理那份“可疑人员名单”,结合林语晨和沈墨的分析,圈定出优先级最高的几个观察目标,并开始部署警力,制定详细的“压力施加”和外围监控方案。

沈墨则在一旁,时而倾听,时而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着什么,时而提出一两个关键性的问题或建议,不断完善着对那个未知对手的心理画像。

林语晨则像一个运筹帷幄的指挥官,不断地将各个部分的计划捏合、调整、优化,确保每一个环节都无缝衔接,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周全。她知道,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也是一场与智商和心理的较量。他们必须比对手更快一步,想得更深一层。

夜色渐浓,又悄然褪去。当第一缕晨曦透过窗户照进会议室时,一份代号为“捕影”的抓捕行动计划(第一阶段:引蛇出洞)终于初具雏形。虽然疲惫,但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一丝期待和凝重。

真正的考验,即将开始。那条隐藏在数据迷宫和人心阴影中的“蛇”,会因为他们精心设计的“恐惧”诱饵而爬出洞穴吗?

林语晨看着窗外初升的太阳,握紧了拳头。无论对手多么狡猾,这一次,她都要让他无所遁形!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宁得岁岁吵

狩心游戏

AI指令调到冷脸上司后

怀上前夫他哥的崽

猫总会被蝴蝶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