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仙长生旨要
近有弟子问及长生事,不揣冒昧,撰成此文,以求其循文求源,自末达本。是以为序。
夫道尊德贵,知之久矣,欲闻大道而不得,退而求其次,其或为长生乎?
生死者,大道之周流,造化之施为也,传言有长生之小术,偶传于世,或有得之者,其术传于天下,书于纸笔,其事古有明文。
南华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无思虑营营,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汝形,形乃长生。慎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为汝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汝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汝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尝衰。
关尹子亦曰:是纯气之守也,非知巧果敢之列。居,予语汝。凡有貌象声色者,皆物也,物与物何以相远?夫奚足以至乎先?是色而已。则物之造乎不形而止乎无所化,夫得是而穷之者,物焉得而止焉!彼将处乎不淫之度,而藏乎无端之纪,游乎万物之所终始,一其性,养其气,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无郤,物奚自入焉! “夫醉者之坠车,虽疾不死。骨节与人同而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坠亦不知也,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中,是故迕物而不慴。彼得全于酒而犹若是,而况得全于天乎?圣人藏于天,故莫之能伤也。
即得南华文始之文,或可读五千文曰: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故有心斋,坐忘,守一诸法以存之。
古人述长生之理法已近尽矣,逮至后世,又有诸术,言可长生。
吹吸导引之术,养形之方也,或可颐养形体,通达如一。
存思之法,养神之方也,或可嬉活精神,回景若一。
服气之学,养炁之方也,或可辟谷不食,胎息守一。
乃分神形,神炁,各有其术,大要以养护生机,守一不离为本。
又有术曰丹鼎,畅言服食大药即毕。
其《太清金液神丹经》乃曰:泥丸真人自溢冲,绛府赤子架玄龙,丹田君候常丰隆,三神并悦身不穷。亦言守三一之术以求长生。
三一者,精气神也。
又有《上清大洞真经》言可不须服食大药,即可得长生。其文末曰:帝一回风混合云云。
又有内丹之术,曰: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谓粉碎虚空云云。
众术之多不可胜数,有博学者结为一书曰《道枢》,藏其中之珍要者百余篇。
此后众术日益趋多,概而言之,得其一,万事毕。
欲求得一而毕,当知何者为其一哉?精神何以同,神炁何以同,神形何以无别?铅汞非一性,神炁那得一?五脏嗜五味,酸甜那得一?
或曰医者父母心?信乎?或曰如救头燃,信乎?
或曰此事古来亦有次第之教。
故道书曰:寻有经者求之。世俗故老曰:学一技一术,若农若陶若木石若泥瓦,乃至儒墨等,皆拜师求学,由浅致深也。三皈依曰当皈依师。
故知此事当寻师求学,次第而入。
何人能得其一哉?何人能了此道?
道德曰: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故欲求长生之术,当同于长生之道,护于同生之道,失于害生之道。当养护己之生,他之生,当护于己之生他之生,当失于害己害他。
若失于护己,谓天下重于两臂,则失之矣,两臂可失,四肢可失,寸寸截之,何为不可失?
若失于护众,谓善恶之间他人事,与己无关,则失之矣,天下汹汹,岂易独身而存?
若长于害生,害他即害己,则失之矣。
俗语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或有其所得。
然则何以得其门而入?
古人云:欲求天仙,当立千二百善,信乎?
……………………………………………………………………
具体修行修法须依师传授,切莫依文解义盲修瞎练,凡是把小说当法修炼者,后果自负。
具体修行修法须依师传授,切莫依文解义盲修瞎练,凡是把小说当法修炼者,后果自负。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5章 修仙长生旨要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