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16
中午,登灵迫不及待地赶往午餐地。
鸠葛耳果然在树下等着她。圆桌上已经摆好了肉蛋卷、茶水和果盘。那件白色法袍叠得整整齐齐,正放在桌边的野餐篮里。
果然是她。
登灵走上前去,努力调动自己的舌头,想模仿出一个自然寒暄的语气,询问对方今天怎么突然出现在教室?怎么穿着白色法袍?
如果鸠葛耳的确是来白塔进修概念魔法,她就可以顺着这个话题,请教对方一些生态贮存魔法的知识,并在对话末尾丝滑衔接真实目的——请求对方加入她的实验小组。
不知道是不是那瓶幸运药水终于起了作用,登灵有种强烈的预感:鸠葛耳或许就会是她苦苦等候的那个助手。善良,热情,还很有实力。
她得尝试争取一下。
她鼓起了勇气。
但她坐下,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却是:
“为什么走了?”
唉。
嘴,它有自己的想法。
这句话过于没头没尾,登灵看似镇定实则尴尬地扒拉了两下饭盒,犹豫着要不要再打个补丁,把这个问题的具体含义解释清楚。
但鸠葛耳竟然听懂了。
她歪头思考了一会,恍然大悟:“你是说兰如教授那节课?”
太有救赎感了。登灵立刻小鸡啄米般点头。
“留在那也没什么意思,早点出来准备午饭嘛——原来你已经看到了!我正准备告诉你呢。”鸠葛耳兴高采烈地说,“我昨天把入塔手续和入学手续都办了,以后我们两个就又是同学啦。”
她的尾音轻佻又可爱。挠得登灵心里有一点痒。
鸠葛耳边说话,边夹了一块肉蛋卷,放进登灵的食盒:“你尝尝这个——新人指导处的老师建议我去概念魔法系。概念魔法没有必修课,都是导师一对一辅导,选修课随便上,时间安排上还挺自由的,比较适合我。”
登灵安静地啃食那只香甜多汁的肉蛋卷。鸠葛耳趴在桌子上看着她,问道:“好吃吗?”
登灵点点头。
鸠葛耳又问:“我可以住你宿舍吗?”
“?”话题转变太快,登灵没反应过来。
“你那正好还有一个空床位嘛。你平时不住宿舍,我在的话,还可以顺便帮你打扫卫生。”鸠葛耳用食指在桌子上慢慢画着圈,“我想跟朋友一起住。我们现在应该是朋友了吧?”
她画完了圈,又开始用食指和中指模仿小人走路;小人蹦蹦跳跳地走到果盘里,捻起一枚樱桃,又蹦蹦跳跳地运送到登灵的食盒里。
正常人会做这么可爱的动作吗?
并不。
好有手段的人类。
没有人能拒绝跟这个鸠葛耳做朋友。登灵晕乎乎地点头。
part.17
但登灵突然想起一件事:
“你之前没有办理入塔资格?”
只有注册在案的魔法使可以进入白塔。在塔内登记学者身份后,才能进入教学区之类的内部区域。登灵一直以为鸠葛耳早就注册了白塔法师,只是不在塔内进修而已。
“我之前走亲属通道进来的。”鸠葛耳知道她想问什么,笑道,“我家人在白塔工作,有间闲置的办公室,我有时候会过来住。”
一个家里能有多位魔法师,那很厉害了。
魔法这种东西,能否入门全看天分,修习更是十分困难。好在,魔法师的社会地位和收入都相当不错。鸠葛耳一看就是家境优渥的类型,这大概就是原因了。
登灵点点头。
part.18
然后,冷场了。
鸠葛耳回答完了问题。而登灵并没有下一句话要接。
登灵的蛋卷吃完了。于是她开始吃那颗樱桃。
鸠葛耳盯着她吃樱桃。
众所周知,樱桃很小。
登灵很努力地小口嘬它,每次只啃掉一点点果皮,心中迫切期望着在她吃掉这颗樱桃之前,谁能说点什么。
世界好安静。
好尴尬。
part.19
鸠葛耳出手了。
她迟疑了一会,试探着询问:“你今天是不是有话要跟我说?”
这是怎么看出来的?
登灵惊奇地张圆了嘴巴,轻轻点了点头。
鸠葛耳被这个反应逗笑了,单手托着腮,眉眼弯弯地看着她,眼神很温柔:“你想说什么?”
——世上竟有如此善解人意之人!
在登灵看来,鸠葛耳此刻的微笑,仿佛自带柔光,宛如裕神降世。在这鼓励的目光下,那些在她脑海中盘桓多时的杂乱思绪,终于平息下来,不再横冲直撞,变成了可以有序组织的语言。
“我想……”登灵慢吞吞道,“我想请你加入我的研究项目。”
就这么短短一句话。终于说出口的瞬间,她感到如释重负。
鸠葛耳看起来很感兴趣,立刻追问道:“什么项目?”
登灵轻快地回答:“灯。”
part.20
像给导师做汇报那样,登灵翻开笔记本,开始介绍她的“自然之灯”项目。
聊到这类话题,登灵的表达再无任何滞涩感。她向鸠葛耳描述她的构想,如何用现有技术制作一盏不需要燃料的灯,如何使它终生运转,又如何传播这种技术;内容由浅入深,语速由慢变快,偶尔停顿下来,解释一些偏僻的专业术语。
鸠葛耳静静地看着她。但她没有分心去看懂鸠葛耳的眼神。
她谈到自己的实验进展,谈到如何通过魔法改写植物的光能转化链路、如何复刻和拼合改写后的链路,谈到故乡的荧光草。
“荧光草是目前已知的唯一可以自发光的植物。如果能复刻它的特性,我们就可以彻底把原始制灯过程中的‘消耗燃烧转化光能’这一环节给摘除掉。”登灵说,“但我没法把白塔的实验室搬到朝洲的深山里——就算在那里研发出了自然之灯,如果带不出去,那也没有意义。”
实验卡在这里,她的讲述也卡在这里。如果最重要的灯芯无法被转移复制,她的这一切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从始至终,鸠葛耳听得极其专注,不曾走神或打断一个字。直到登灵的叙述暂告一段落,她才微微偏头,用指尖轻点下颌,思索着确认:“那么,你可能需要一个……生态贮存罐那样的东西?”
想到一起去了。登灵用力地点头。
“那东西可不好拿到手。”
鸠葛耳翻阅她的笔记本,恍然大悟:“所以你想找我这个概念法师组队,一起钻研生态贮存魔法?”
和聪明的人沟通就是如此省心省力,根本不用开口,对方就全都替自己说了。
登灵疯狂地点头。
得到肯定,鸠葛耳脸上的笑意更深了些。
但她没有立刻应承下来,而是向前倾了倾身体,一双玻璃珠似的眼睛,直直望进登灵目光深处,像银灰色的阳光穿透海面。
她问出了那个最关键的问题:
“为什么你要做这样一盏灯?”
登灵狠狠咽了口唾沫。
这是她最没有信心回答的一个问题。
每次导师向她丢出这个问题,都无非是想提醒她,这个研究本身并没有什么价值。她害怕鸠葛耳也有这样的潜台词。
为什么要做这样一盏灯?
现在市面上的灯已经足够好用了,几乎所有人都能轻易购买,只需要消耗少量魔力就可以稳定发光发热。照明困难的时代早就过去,人们并不缺灯。
世界各地都有造灯工坊,制灯的魔法工匠们赖此维生。可自然之灯不需要维护,一经购买就可以终生使用,那些工匠的技术可谓毫无用武之地。有必要为了一个可有可无的需求,去损害这么多人的利益吗?
这些问题,登灵并没有详细思考过。
她只知道,要做出那盏灯。
也许她活着只为这一件事。
part.21
登灵的家乡在朝洲南部的深山之中。
那是个极其封闭而狭窄的地方,封闭到千百年来未曾被外界发现;除了洪水之类的小型天灾会偶尔造访,它从未被别的动乱波及。
直到联合时代建立,朝洲被划为世联辖区,地域勘察队的人越过层层群山,才发现了这一处世外桃源。
他们将其命名为“一线乡”。
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一线乡深藏于峡谷底部,从崖上往下望去,整个村子依河而建,就像一条窄线。
从村子往上望去,天空也是一条窄线。
太阳很难照到那么深的地方,村里的人们已长久习惯了幽暗。他们靠采集和捕鱼维持生活,由于不知道魔法的存在,劳作手段相当原始,生产力甚至还要落后于上一个时代。
在这被神明遗忘的沟底,人们连信仰都是原始的。他们把一种会散播魔力的野生长角鹿当作神明,长角鹿走过的地方,草地会发光,鱼群会争相从河流中跃出,石缝里的植物会开花结果,吸引飞禽下来啄食。在不了解魔力原理的村民们眼里,这一切就是神迹。
登灵是个有很强魔法天赋的孩子。
她体内的魔力在未经训练时,就已经显露出强大的效用。像长角鹿一样,她也可以让那些荧光草亮起、让鱼群围绕自己打转、让植物在石缝里扎根。
于是她被村民视作鹿神的转世,封为小小村落里的神子,乡亲们像供奉鹿神一样供奉她。
这样纯朴的幻想活动一直持续到她六岁那年。
世联分部在几十公里外的地方建立了一座山城,作为群山的中心。不久后,一条连通山城与一线乡的交通路线被规划出来,一些穿着白色制服的世联公务员乘着越野车,闯入了这封闭的峡谷,带来更大的世界。
这个更大的世界,最初是以书本的形式出现的。
考察过后,两个世联公务员以轮班交替的形式住进了峡谷;在让村民融入外界之前,他们得先尝试融入一线乡。
他们带来很多启蒙课本,分发给村民,并每周开展两次公共课堂,教村民们学习外界的语言文字。
登灵喜欢这些。她很快就看完了所有课本,学会了基本的通用语,这让那两个公务员很惊喜。他们很快就带来更多书给她。
村民们不爱看课本,对课堂的兴趣也很一般。
但他们喜欢这些白衣人摆在黑板边的那盏魔力灯。
峡谷里一直是幽暗的,即使白天也没有多少光线,晚上更是伸手不见五指。村里没有油灯,唯一的照明工具是火,但十个火堆加在一起,也不如那一盏魔力灯照得更亮、更远。
村民们从未见过如此明亮清晰的夜晚。
人们活动的时间延长了。每当夜幕降临,村民们围着灯唱歌聊天,登灵便在灯下看书。
登灵的行为对村民有一定号召力,于是听课看书的人也渐渐变多了。
得益于此,那两个世联公务员很快便完成了科普扫盲的任务,在某一天乘车离开。
他们留下了书,和那盏受欢迎的魔力灯。
村民们继续围着那盏灯打转,在灯下看书、聚会、缝衣服。
但那盏灯的光芒慢慢减弱,很快就彻底不亮了。即使有长角鹿经过,点亮周围所有的荧光草,它也没有任何反应。
登灵试图修它,但修不好。毕竟它并没有损坏,只是用光了储存的魔力。可附近没有能补给的魔力中转站,也没有造灯工坊。
见过了光明,原本习惯的幽暗环境便显得不再舒适。人们看不清织物的针脚和书本上的小字,只能委托登灵去催动那些荧光草;可未经训练的魔力并不稳定,登灵每次撑不了多久就得偃旗息鼓。
他们终究失去了那些娱乐。
在某个漫长而无聊的夜里,登灵枕着那些书,忽然听见心底有一个幽魂似的声音,说:灯。
她想要一盏不需要魔力也能长明的灯。
数月后,那两个世联公务员去而复返。这次,他们带来的是一个提案:请村民们搬去山城居住。
毕竟这里太远了,又太封闭,运输任何东西都困难重重,而外界的发展不想遗漏任何人。小小的一线乡并没有什么值得固守的资源,如日初升的山城又正需要人手。
背井离乡对任何人来说都不容易,何况是世世代代从未走出过一线乡的村民们。
但他们又很想念那盏明亮的灯,期待看见更多明亮的事物。
做这个决定需要漫长的时间。一个公务员留在那里,等候他们的决定,另一个公务员则带着登灵先行离开。
——他们知晓登灵惊人的魔法天赋,推荐她去外界学习魔法,还为她找到了一位专属启蒙老师。
登灵几乎没有犹豫便答应了。
她被带到世联总部园区的某栋小楼里,与另外四个年龄更小的孩子同住。小楼的主人就是他们的老师,一位总是穿着白大褂的年轻女性,据说她也来自朝洲。
每天早晨,老师会给学生们布置一整天的作业,然后出门工作;晚上,老师回到家中,检查他们的作业,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授课。
整整三年,登灵在那里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第四年开春,除她以外的所有学生都离开了小楼。
老师的特别授课任务结束了。她询问登灵:是要返回家乡,还是像其他同学那样,去世联创办的学园上学。如果是后者,她愿意提供资助。
登灵选择了留在外界继续上学。
但在此之前,她想回家一趟,看看乡亲们过得如何,是否已经决定迁徙。
但她回不去了。
有一个噩耗在等着她。
就在登灵离开家乡的第二年,朝洲南部袭来了一场久不停息的特大暴雨。过量的雨水无法被贫瘠的土地吸纳,在陡峭群山间形成巨大的洪流。
——一线乡被洪水吞没了。
全村人,连同那两个公务员,都被卷入泥沙之中,尸骨无存。
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消亡。一线乡就是那样的地势,每逢雨季便常有洪水造访,即使千百年来都未曾遭受过大的灾害,那也只是运气好而已,并不意味着永远安全。
大自然的伟力,没人可以抗衡。
登灵想,如果他们能早一点搬走就好了。
part.22
等待她的噩耗还不止于此。
老师得知了她家乡的现状,当即决定收养这个学生。收养协议需要两位监护人共同签字,但老师的配偶正在方洲看守某个项目,两个月后才能脱身。
在此之前,老师先一步带着登灵去了自己在朝洲的老家。顺利的话,以后这里也会是登灵的家。
房子里空无一人,老师唯一的女儿正在外面读寄宿学校,要到年底才会回来。老师说,等忙完方洲的那个项目,他们就可以休息几年,留在朝洲专门陪两个孩子。
但那个项目出了点问题。
一个月后的某天夜里,老师接到一通紧急传讯。她把钥匙交给邻居,托付对方照顾登灵几天,便急匆匆乘车赶去方洲。
然后就再也没回来。
据说是实验室发生事故,一场大爆炸,二十多人因此丧生。
世联为他们举办了集体葬礼。登灵在葬礼上见到了老师的女儿,那个小女孩被黑裙子和黑头纱笼罩着,坐在礼堂中央一直哭泣,一群穿着黑衣的大人陪她一起抹眼泪。
在葬礼上,邻居把登灵交给了老师的同事。
然后,理所当然的,朝洲福利院接收了登灵。
登灵正式成为福利院众多孤儿中的一员。
福利院和她后来就读的暮洲神学院很像,担任老师的神官们温柔和蔼,每天督促孩子们按时起床、吃饭、上课、玩耍。
孩子们都贪玩,玩耍的时间也很充裕。但登灵已经满十岁,是个大孩子了,融入不了他们。
她还是更爱看书。
福利院里有阅览室,只在每周末开放,她可以在那整整坐上一天。没看完的书可以借走继续看,但福利院晚上九点准时掐灯,登灵的阅读时常被打断,这让她意犹未尽。
所以,她开始试着制作一些灯。
当时的登灵已经学会了简单的照明法术,但她就是想要一个灯。她的第一个灯是用铁丝、橡皮、玻璃杯和硬纸板做出来的,模样很简陋,亮度很不错,启动后无法关闭,一次能用五到六个小时。
由于无法关闭,这盏灯很快就被老师发现并没收了。老师只允许她白天拿走那盏灯,但这里的白天很亮,实在用不上灯。
收集到的材料有限,她便试着画图纸,在纸上改进结构,再动手实践。这次她的目标是做一个能开闭的灯,最好还能调节亮度,以便于夜间使用。
有一个患白化病的小女孩发现了她的实验。小孩子对新鲜事物总是很感兴趣,对方立刻加入了登灵的秘密游戏,并兴奋地为她找来更多有用小垃圾;登灵则承诺如果实验成功,会把第一个成品送给自己的合作伙伴。
很可惜,那个小女孩不久后就被人领养走了。仅仅两天后,登灵成功做出了那盏灯。
登灵把新灯藏在自己的床底,时不时拿出来修整一下外形,比如给灯罩涂上颜色、贴上一些小花。她一直期待着对方也许哪天会回来领走这盏灯,但直到离开朝洲的那一天,她没有再见到那个女孩。
她把那盏灯留在了福利院。
part.23
登灵的讲述里没有那么多细节,省去了所有的个人经历,平铺直叙,非常简洁。
她只是说:“世界上依然存在一些无魔力地区,还有很多偏远之地难以获取魔力补给,他们应该会需要这些灯。以及,”她停顿了一下,“现代生活方方面面都高度依赖魔力,但魔力终究是一种较为有限的资源,一个地方省下了,就可以用在别的地方。从节能的角度来说,我认为这个研究是有意义的。”
鸠葛耳轻轻颌首,表示认可。
“而且,把一切事物的运转都维系在单一能源上,我觉得,并不安全。”登灵谨慎地补充,“也许别人会觉得这是杞人忧天。但如果真的有一天,人们失去了魔力,有了这个东西,至少他们不会直接用回火把。”
一直生活在魔力环境里的人,很难理解她体验过的那种匮乏,当然也想象不出这种匮乏背后隐含的忧患。这些和个人经历紧密相关的体验,她从来没对别人说过,都怪鸠葛耳是个太好的听众,让她不自觉吐露心声。
她都已经做好被嘲笑的准备了,鸠葛耳却肯定道:“你的担忧很有道理,绝对不是杞人忧天。”
登灵惊讶地看着她。
“现在的人们回避讨论这些,但即使忘记问题,它仍然存在。”鸠葛耳坐得离她近了些,轻声说,“人类数量虽多,先天持有的魔力量却普遍低于平均水准。上个时代末的人类凭借魔力中转站,集中资源,才勉强凑出一支能与兽人匹敌的魔法军队。”
这是历史书里写过的内容。登灵已经明白了鸠葛耳的意思。她安静地继续听下去。
“人类的众志成城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深入人心。无法收回。但魔力,是可以被收回的。”鸠葛耳的声音越来越低,到最后,几乎变成耳语,“如今魔力中转站的主要能源提供者是兽人。兽人把魔力分享给人类,人类再把成果分享给兽人,放在今天,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我想,世界总不会永远活在今天。说到底,魔力是一种不公平的资源,如果有更好的替代品,当然值得推广,是不是?”
鸠葛耳,如此完美。
善良热情,善解人意,还如此的远见卓识。
登灵情不自禁地问:“你支持我的想法?”
鸠葛耳不语,突然冲她伸出一只手。
登灵不明所以,与对方握手。
“我理解你!但这些话可不能说给别人听。”鸠葛耳笑道,“你好,搭档。今后请多指教啦。”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