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九点整,沈唯坐在启明资本会议室的主位上,身后是巨大的投影幕布。她已换上了一身利落的深灰色西装,妆容精致,眼神锐利,与清晨在书店里端着咖啡的那位判若两人。
“开始吧。”她的声音不大,却让整个项目组瞬间进入状态。
幕布上呈现出“清源里街区改造项目”的总体规划图。下属们依次汇报着进展,沈唯偶尔打断,提出问题精准且一针见血。
“商业业态置换方案,初步摸底反馈如何?”沈唯的目光投向负责市场调研的同事。
“大部分个体商户对补偿方案持开放态度,主要是对过渡期和回迁条件有所顾虑。几家品牌连锁已经表达了强烈的入驻意向……”同事翻动着资料,“目前主要的……嗯,不确定性,来自于几家本地经营多年、风格独特的店铺。”
幻灯片切换,屏幕上出现了几家店铺的资料,位于正中间的,正是“墨迹时光”书店。用的还是那张暖黄色的照片,在冰冷的PPT格子里显得格格不入。
沈唯的目光在那张照片上停留了两秒,面色无波。
“这家书店,什么情况?”她问,语气平常得像是在问任何一个普通数据。
“墨迹时光,店主林予墨,经营三年多。根据周边商户反映,客流稳定但算不上大,主要依托熟客和社区邻里。店主本人……态度比较坚持,似乎对商业化的改造不太感兴趣。”同事斟酌着用词。
“不太感兴趣?”沈唯轻轻重复了一遍,指尖在光洁的会议桌上点了点,“是没有看到更优的选择,还是对现有价值评估不满?我们需要更具体的分析。”
她的话语将林予墨的个人“态度”问题,拉回到了专业的“价值”与“选择”层面。这让她感觉安全,仿佛重新掌控了节奏。
“是,沈总。我们会再做深入沟通,并提供更详尽的周边商业价值提升数据分析给她参考。”
“嗯。”沈唯颔首,将目光从“墨迹时光”的图片上移开,“继续。”
会议在高效中结束。众人离去,沈唯独自留在会议室,幕布上的光映着她没什么表情的脸。她拿起内部通讯器,接通了助理。
“帮我查一下,‘墨迹时光’店主林予墨的完整背景资料,教育经历,家庭情况,越详细越好。”
“明白,沈总。”
放下通讯器,沈唯靠向椅背。她知道这超出了常规的商业调查范畴,带上了点私人探究的意味。但她需要解释,解释那个雨夜的失控,解释那杯咖啡带来的短暂恍惚。她需要将“林予墨”这个变量,拆解成可理解、可分析的数据碎片。只有这样,她才能消除那种莫名的、被牵动情绪的感觉。
理性是她最坚固的堡垒,她不允许出现缺口。
下午,沈唯收到了助理发来的加密文件。她点开,关于林予墨的信息寥寥无几,干净得像一张白纸。
本地知名美术学院毕业,无负债记录,无复杂社会关系,父母是普通教师,书店产权清晰……一切看起来简单、清白,甚至有些……“不值一提”。
沈唯关掉文件,走到落地窗前,俯瞰着脚下繁华的都市。那种失控感并没有消失,反而因为这份“简单”而变得更加清晰。一个如此“简单”的人,凭什么能让她精心构筑的世界产生涟漪?
她需要一次正式的、职业层面的接触。在谈判桌上,她能找回绝对的优势。
她回到办公桌前,拨通了项目组负责人的内线电话。
“联系‘墨迹时光’的店主林予墨,以项目组的名义,约她明天下午……三点,在公司楼下的‘经纬’咖啡厅见面。就说是关于街区改造计划的初步沟通,听取商户意见。”
她要在一个中立、但略带商务气息的场合,重新定义她们的关系。她是启明资本的项目负责人,而林予墨,只是她众多需要“沟通”的商户之一。
这一次,她不会再有雨夜的狼狈,也不会再有晨光的迷惑。
电话那头应下。沈唯放下听筒,指尖无意识地在桌面上划了一下。
经纬咖啡厅。经纬,经线与纬线,规则与秩序。那才是她的世界。
她成功地为自己和林予墨的下一次见面,设定好了新的坐标。只是,当这个坐标被标定在地图上的那一刻,她发现自己在隐隐期待的,究竟是谈判桌上的胜利,还是……再一次见到那个在晨光中为她冲咖啡的人?
这个念头刚一冒头,就被她强行按了下去。
**变量,只是需要被解决的课题。** 她对自己说。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