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放榜那天,盛夏的阳光白得刺眼。香樟树浓密的枝叶在热风中晃动,投下破碎的光斑。人群喧闹,有人欢呼,有人沉默。
曲述早早地便知道,他们不会去到同一个高中,但两个人都很优秀,只是会在不同的地方发光。
拍毕业照那天,女孩四处张望,目光聚焦在一处:找到了。
他正被几个男生围着,肩膀被兴奋地拍打着。少年挺拔的身姿在阳光下像一棵小白杨,侧脸线条干净利落,嘴角噙着一丝浅淡的笑意,那是属于胜利者的、理所当然的从容。
他偶尔点头回应,目光扫过人群,却没有在任何一点上停留,包括……她站立的角落。
曲述的心,像被那阳光烫了一下,微微蜷缩起来。她默默地低下头,挺好的,她对自己说。都在努力奔向更好的未来,只是……方向不同了。
高中三年,像按下了加速键。
曲述去到了离家大概七十公里外的宁安念书,季允璟则在省上第一中学念书。两所学校都是名校,只不过隔得有些远。
学业压力如山,曲述把自己埋进了书山题海。她不再是那个总在季允璟面前紧张得说不出话的女孩,她变得沉静,成绩稳居年级前列,是老师眼中踏实内敛的好学生。
只是偶尔,在晚自习结束,独自穿过教室到宿舍那条路;或是在某个疲惫的深夜,合上习题集的瞬间,一种空落落的孤寂会悄然袭来。
手机里,那个总是被自己隐藏的对话框,安静得如同沉入深海的石头。
联系变得稀少而客套。
曲述:新年快乐,万事如意,天天开心。[烟花表情]
季允璟:新年快乐。
曲述:听说你们这次模考很难?
季允璟:嗯,还好。你们呢?
曲述:也不简单,高中太累了。
季允璟:祝好运。
对话总是这样,简短,礼貌,像两条平行线,偶尔靠近,却永无交集。他很少主动开启话题。曲述发过去的、偶尔分享的校园一角照片,往往石沉大海,或者很久之后才收到一个迟来的“嗯,好看”。
她渐渐学会了不再期待。只是那份埋藏在心底深处、从十四岁走廊琴声就开始滋生的情愫,并未因距离和疏离而消失,反而在沉默的浇灌下,生长得更加坚韧而隐秘。像一株长在石缝里的植物,不见天日,却根系深埋。
她关注着他学校的每一次大考排名,总能在光荣榜前列找到他的名字。
她想象到他在新的环境里,依旧如鱼得水,是人群的焦点。偶尔从初中同学那里听到零星关于他的消息——“季允璟又拿第一了”、“他还是那么高冷,不过挺爱跟人开玩笑”……每一个字都像细小的针,扎在她心上,带来微麻的刺痛和更深的遥不可及。
三年时光,就在书页翻动、试卷堆积和手机屏幕偶尔亮起的微光中,悄然流逝。
高考结束的那个傍晚,晚霞烧红了半边天。紧绷了三年的弦骤然松开,巨大的空虚感和一种破釜沉舟的冲动同时攫住了曲述。同学们嬉笑打闹,激动的商量着要去哪儿玩,去吃什么,去跟谁表白。
她拉开书桌最底层的抽屉,里面静静躺着一沓浅绿色的信纸,散发着淡淡的草木清香。
铺开信纸,握着钢笔的手,指尖微微颤抖。墨水在纸面上晕开一小点墨迹,像她此刻慌乱的心。
她深吸一口气,郑重落笔。
季允璟:
展信佳。
犹豫了很久,还是决定写下这封信。或许有些唐突,但高考结束了,总觉得有些话,再不说,可能就永远没有机会说出口了。
先恭喜你也终于从这场漫长的战役中解脱出来。相信以你的能力,一定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成绩。
寒来暑往,又是三年。中考结束好像还在昨天,一转眼,我们高中毕业了。这三年,在不同的环境里,各自努力着,联系也少了。每次知道你在城市另一边取得好成绩的消息,都真心为你高兴。
写这封信,其实没有特别重要的事情。只是……忽然很想念初中时的一些时光。想念中央走廊那架旧钢琴的声音,想念十五岁那年夏天你抱着荷花跑过来的样子,想到……和你做同桌时,虽然我总笨拙得接不上你的话,但你偶尔耐心讲解题目时的侧脸。
那些画面,在我心里存放了很久,像老电影里泛黄的胶片,偶尔拿出来翻看,依然清晰。
高中三年,我们应该都变了很多吧?我在努力变得更好,更勇敢一些。只是有时候,还是会想起那个在走廊里第一次听到你弹琴就挪不动脚步的自己。
高考结束,好像人生翻开了新的一页。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也充满了可能。在大家各奔东西之前,我还是想认真告诉你一件事情:
年少时对你的心动,穿越光年,从未衰减,此刻终抵你身边——赤诚昭然
对于我的这份喜欢你不必困扰,只是觉得,高中即将落幕,那些属于少年时代的心事,也应该有一个温柔的句点。
最后愿花路同辉,芳泽长随。
书于宁安,静候回音。
曲述
二零一五年六月九日
写完最后一个字,曲述像是耗尽了全身的力气。她将信纸仔细地折好,装进一个同样浅绿色的信封里,在信封上端端正正写下“季允璟亲启”。
她没有立刻寄出。这封信在书桌上躺了一整天。第二天傍晚,夕阳再次染红天际时,她才鼓起勇气,拿着信,像揣着一个易碎的梦,走向学校门口的邮筒。
绿色的邮筒张着沉默的嘴。她捏着信封边缘,指尖因为用力而泛白。投进去,就像把一颗心投进了未知的深渊。可能会石沉大海,可能会换来一句礼貌的婉拒,也可能……是她不敢深想的那个“可能”。
最终,她闭上眼,指尖一松。
信封滑入邮筒深处,发出轻微的“嗒”的一声。
这微小的声响,却在她空旷的心房里,激起了巨大的回音。她站在邮筒边,久久没有离开。晚风吹动她额前的碎发,带来一丝凉意,也吹不散她脸颊滚烫的温度和心底那份孤注一掷的忐忑。
——季允璟视角——
省一中毕业典礼喧嚣而热烈。季允璟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上台发言,收获无数掌声和注目。他依旧是人群的中心,沉稳、优秀,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疏离感。
高考结束后的日子,他并未感到特别的轻松,反而有种目标达成后的短暂迷茫。竞赛、保送、出国……各种选择和邀约纷至沓来。他习惯性地将生活安排得有条不紊,像解一道复杂的物理题。
几天后,一封浅绿色的信,安静地躺在了他家门口的信箱里。信封上没有邮票,显然是直接投递的。熟悉的娟秀流畅的字迹写着他的名字。
季允璟拿着信回到房间,拆开。浅绿色的信纸,带着淡淡的草木香。他靠在书桌前,垂眼扫读。
信的内容很温和,像寄信人一样,没有激烈的言辞,只有对过去的怀念和小心翼翼的请求。那些被她描绘的画面——走廊的钢琴、十五岁的荷花、讲解题目时的侧脸——像被投入湖面的石子,在他平静的心湖里漾开了一圈圈涟漪。
那些被他刻意忽略、深埋在学业之后的琐碎记忆,猝不及防地被翻了出来,带着一种久违的、青涩的温度。
“年少时对你的心动,穿越光年,从未衰减,此刻终抵你身边——赤诚昭然”
这句话像被加粗了一样,清晰地映入眼帘。
季允璟的指尖无意识地在信纸上摩挲。再见一面?他几乎能想象出她写下这句话时紧张又期待的样子。
心底涌起一种复杂的情绪。有被她记挂的微暖,有对过去时光的模糊怀念,但更多的,是一种……莫名的抗拒和沉重的负担。
他并非不懂她的心意。从初中那些隐隐约约的细节开始,到高中三年她偶尔小心翼翼的问候,他都有所察觉。
只是那时的他,目标清晰而坚定——好高中,顶尖大学,广阔世界。
感情,尤其是这种带着沉重期待的、似乎需要他回应的感情,在他看来是期待的、但会扰乱步伐的负担。
现在,高考结束了,一切尘埃落定,这道屏障似乎也消失了。
然而,那份惯性般的回避感,却并未随之消散。他即将离开这座城市,飞向更远的未来。未来充满了挑战和不确定性,他不想被任何“过去”牵绊。
尤其是,他无法确定自己对曲述的感觉。是怀念?是愧疚?还是……其他?这种模糊不清,让他本能地想逃。
他拿着信,在书桌前坐了很久。窗外的天色从明到暗。
最终,他拿起手机,点开那个极少主动联系的对话框。指尖在屏幕上方悬停良久,删删改改。
季允璟:曲述,信收到了。谢谢你还记得我。但我想我不是那个适合你的人,荣幸得识,心途殊途,愿自珍重。
点击——发送。
他放下手机,像完成了一项艰难的任务,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他将那封浅绿色的信,重新折好,却没有放回信封,而是随手夹进了一本厚重的、几乎不会再翻开的竞赛习题集里。仿佛这样,就能把这份突如其来的打扰,连同那些被他刻意模糊的情感,一起尘封起来。
手机屏幕暗了下去。他没有再去看。
他不知道的是,城市的另一端,一个女孩握着手机,看着那条简短、客气的回复,屏幕的光映在她眼里,慢慢熄灭了最后一点微弱的星火。
内心悄然涌起一股凉意,他那么不擅长文字,却能写出“心途殊途”的婉拒……
她静静地坐着,直到窗外的夜色彻底吞没了最后一丝天光。没有哭,只是觉得心里某个地方,空了一块,有冷风呼呼地灌进来。
那封承载了她四年暗恋、孤注一掷勇气的信,终究像投入深海的石子,连一丝涟漪,都未曾在他平静的心湖上真正留下。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