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科幻灵异 > 断时迁 > 第2章 尘间微光

第2章 尘间微光

第二章尘间微光

深秋的最后一丝暖意被彻底抽离,初冬以一场猝不及防的寒流,悍然宣告了它的主权。任庄村的清晨,地面凝结起一层薄薄的、亮晶晶的白霜,像是天神不经意间撒下的一把碎盐,覆盖在枯萎的草叶、僵硬的土路以及低矮屋顶的黛瓦上。若是前夜下过凄冷的雨,屋檐下便会挂起一串串长短不一的冰溜子,如同倒悬的水晶利剑,在稀薄的晨光中闪烁着剔透而冰冷的光泽。风,不再是秋日那般带着收获余温的抚摸,它变得尖利而干燥,像无形的鞭子,呼啸着刮过早已落尽叶片的杨树梢,发出呜呜的、如同诉苦般的哨音。清晨五点半,天色依旧是一片沉郁的墨蓝,仿佛黑夜固执地攥紧着拳头,不甘心就此退场。

任千慧是被床头那个数字显示已经有些残缺不全的电子钟的微弱嗡鸣惊醒的。寒意,如同无孔不入的水银,即使她将身子紧紧蜷缩在单薄的棉被里,也能清晰地感受到那刺骨的冷意正从墙壁的缝隙、窗棂的缺口,甚至是身下木板的纹理中弥漫出来,侵袭着她温热的梦境。她试探性地伸出手,摸了摸床边的墙壁,指尖立刻传来冰冷而坚硬的触感,那上面甚至凝结着一层肉眼可见的、毛茸茸的白霜。没有时间犹豫,也没有条件赖床,她迅速坐起身,冰冷的空气瞬间包裹住她。摸索着穿上那件袖口已经磨破、露出里面灰扑扑且有些板结棉絮的碎花棉袄,冰冷的布料贴上温热的皮肤,激得她浑身一颤,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响亮的哆嗦。

厨房里,母亲早已在灶台前忙碌。柴禾有些返潮,浓重的、带着草木特有气味的烟雾夹杂着细碎的火星,顽强地从灶膛口涌出,呛得母亲忍不住背过身去,发出一阵压抑着的、低沉的咳嗽,眼角被逼出了生理性的泪花。大铁锅里,红薯稀饭正在咕嘟咕嘟地翻滚着,散发出带着泥土清甜味的温热蒸汽,在这冰冷彻骨的清晨里,这团白雾显得格外珍贵,像是一种生命的宣言。母亲的身影在这蒸汽与烟雾的交织中显得有些模糊、摇曳,越发衬得她那瘦小的身躯,仿佛随时会被生活的重担压弯。“快,慧妞,过来蹭点热气,趁热吃两口,吃了身上就暖和了。”母亲的声音带着烟熏火燎后的沙哑,却有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

千慧听话地蹲在灶膛口边,伸出几乎冻僵、指节泛红的小手,贪婪地汲取着那跳跃的、橘红色火光带来的有限暖意。就在这时,院门“吱呀”一声响动,父亲裹着一身外面世界的凛冽寒气推门进来。他显然刚从几十里外的建筑工地连夜赶回,厚重的棉外套上沾染着尘土,鞋帮上沾满了尚未干透的泥泞,脸上刻满了连夜奔波带来的疲惫与风霜。然而,在看到蹲在灶边的女儿时,他那双因缺乏睡眠而布满血丝的眼睛里,瞬间闪过一丝难以掩饰的柔和与光亮。他没有多言,只是从怀里摸索着,掏出一个用旧塑料袋仔细包了好几层的东西——是半块被压得有些变形,却依旧能看出其金黄油润的鸡蛋糕。“今儿个不是期末考试么?吃点好的,脑子转得快。加油,妞。”父亲的声音粗粝得像磨砂纸,却透着一种铁汉柔情的笨拙温柔。他那双布满老茧、沟壑纵横且带着新鲜皲裂口子的粗糙大手,极其轻柔地、仿佛怕碰碎了什么珍宝般,揉了揉千慧细软的头发。千慧仰起脸,看着父亲冻得发紫的嘴唇和眉睫上的白霜,心头一热,鼻尖有些发酸。她没有说谢谢,只是珍而重之地接过那半块尚且带着父亲体温与胸怀间烟草气息的蛋糕,小心翼翼地放进书包最里层、最平整的夹袋里,仿佛那不是一块普通的糕点,而是一道能赐予她勇气和力量的护身符。

几乎在同一时刻,在村子另一头那片更显破败、院落稀疏的边缘地带,豫西山区的冬季,以其特有的湿冷与凝重,更严酷地笼罩着罖尘的家。清晨,浓重如变质牛奶般的雾气,沉甸甸地笼罩着整个王坳村,久久不愿散去,仿佛连空气都被冻成了黏稠的实体。院角那口老压水井的金属手柄上,结了一层滑溜溜的薄冰,需要用尽全身的力气,才能让它发出“嘎吱”的、不情愿的声响,压出冰彻骨髓的井水。

罖尘是被一种渗透到骨髓深处的寒冷冻醒的。那寒意不像平原的干冷,而是带着水汽的、阴湿的冷,像无数条冰冷的细蛇,透过身下那领破旧单薄、几乎无法隔绝地气的草席,直接往他少年柔嫩的骨头缝里钻。他坐起身,动作因为寒冷而显得有些僵硬,默默地套上那件袖子长得能遮住半个手掌、肘部打着两块不对称的、深蓝色补丁的旧校服。母亲还在镇上的针织厂上夜班,未曾归来。空旷的堂屋里,灶台是冰冷的,没有一丝烟火气,也没有一丝属于“家”的暖意。他熟练地搬过那条吱呀作响、仿佛随时会散架的长条板凳,踩上去,踮起脚尖,才能够到橱柜最顶层的那个锈迹斑斑的铁皮盒子。里面装着的,是母子俩偶尔才能享用的“奢侈品”——一袋廉价的、包装简陋的奶粉。他舀出一小勺淡黄色的粉末,用暖瓶里尚存一丝余温的水冲开,搅成一杯浑浊的、奶香味淡薄得几乎难以察觉的白色液体。他就着这杯寡淡的“牛奶”,一口一口,费力地啃完了昨晚剩下的半个硬邦邦、像小石头般的黑面馍。食物的热量微弱地对抗着严寒。

窗外,传来了邻居叔叔那辆旧摩托车熟悉的引擎轰鸣声,今天是顺路捎他去镇上上学的日子。他背好那个用白色塑料绳系着口的破旧电脑包,快速跑出去,灵巧地跳上摩托车冰冷的后座。山路崎岖颠簸,寒风像无形的刀子,更猛烈地刮在他稚嫩的脸上、耳朵上。他紧紧抓着冰冷刺骨的金属后车架,把冻得通红、几乎失去知觉的耳朵深深埋进那并不算高、也并不温暖的衣领里,尽可能地缩着脖子,蜷缩着身体,试图减少一点与这凛冽寒冬的接触面积。引擎的轰鸣和耳畔的风声,淹没了他的思绪,也淹没了这个世界。

【同步镜头:早自习的坚守】

任千慧的教室里,四十多个孩子哈出的白气在冰冷的空气中交织、升腾、融合,使得原本就光线不足的教室更显朦胧,像罩上了一层磨砂玻璃。窗户玻璃上有几处破洞,用厚厚的、已经发黄的透明胶带歪歪扭扭地粘着,但无情的寒风依旧能找到这些缝隙,“嗖嗖”地往里钻,带走教室里好不容易积聚起来的一点点温度。那扇木门更是破旧不堪,门缝大得能塞进一根手指,冷风长驱直入。孩子们读书的声音参差不齐,带着明显的颤抖,牙齿都在打架,但合在一起的音量却意外地不小,仿佛这群小小的身躯,正试图用这朗朗的、带着生命热力的声音,共同驱散这漫天的严寒。今天,恰好是任千慧值日领读。她站在讲台旁,先是用力地搓了搓冻得发红、几乎握不紧课本的小手,然后深吸了一口冰冷的空气,拿起课本,声音清亮而坚定地带领大家朗读《少年中国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那清越的童声,像一道穿透厚重冰层、执着向上的阳光,在寒冷的教室里回荡,莫名地给人一种振奋的力量。

而在镇上的中心小学,罖尘的教室则显得安静许多。一方面是教室建筑相对好些,另一方面是孩子们似乎更习惯于沉默地对抗寒冷。只能听到书本翻动的沙沙声,笔尖划过纸张的细微声响,以及偶尔有人因为脚趾冻得麻木而忍不住轻轻跺脚的声音。他握着那支短得几乎快要握不住、需要用指尖死死捏着的铅笔头,在一张密密麻麻写满演算过程的草稿纸上,专注地解着一道复杂的数学应用题。眉头微微蹙起,全部的注意力都凝聚在笔尖那一点。同桌探过头来,想看他刚刚算出的答案,罖尘从沉思中惊醒,沉默地看了同桌一眼,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将摊开的本子往自己这边挪了挪,然后用空着的那只冻得通红的手掌,虚掩住上面的字迹。他不是小气,也并非不愿帮助同学,只是他深深记得数学老师说过的话:“独立思考的过程,比一个正确的答案更重要。你要学会和难题独处。”他正在实践这句话。

【同步镜头:课间的微暖】

短暂的课间十分钟,吝啬的太阳终于勉强穿透厚厚的云层,洒下些许稀薄的光与热。任千慧和几个要好的女生,像一群依偎取暖的小麻雀,挤在教室外墙根下那一小块有幸被阳光眷顾的地方。她们互相紧挨着,分享着彼此微不足道的体温。千慧忽然想起书包里那半块父亲给的鸡蛋糕。她拿出来,在姐妹们羡慕的目光中,小心翼翼地、尽可能均匀地掰成五份,分给身边的伙伴。女孩们惊喜地接过这意外之喜,小口小口地、极其珍惜地品尝着这点难得的、甜蜜的温暖。这时,操场上传来动静,校长正亲自带着几个高年级的男生,用和好的泥巴和捡来的碎砖头,修补一段被冻塌的围墙。千慧被老师叫去帮忙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她想了想,跑回教室,将同学们放在桌上、已经冰凉的水杯一个个收集起来,走到学校唯一提供热水的老锅炉房,请烧水的老爷爷帮忙灌满,然后一个个递到那些满头大汗、手指冻得通红的男生手中。其中一个高个子男生接过温热的水杯时,有些不好意思地垂下眼帘,低声道了句:“谢谢啊,任千慧。”千慧只是微微笑了笑,脸颊被冷风吹得红扑扑的,像初春的苹果。

罖尘则独自靠在教学楼另一个背风的、晒不到太阳的角落,手里捧着语文课本,默默地背诵着要求默写的古文。但墙体本身透出的寒意,依旧让他感到后背一阵阵发凉,仿佛靠着一块巨大的冰。就在这时,班主任在教室门口叫他。原来是镇上统一协调的社会捐赠过冬物资送到了学校,考虑到他的家庭情况,老师特意为他申请了一件半新的深蓝色棉袄。虽然款式老旧,颜色也洗得有些发白,但摸上去很厚实,很柔软。他几乎没有犹豫,立刻脱下身上那件单薄的、打着补丁的校服外套,将这件棉袄穿在了身上。一股久违的、被温暖厚实包裹的感觉瞬间传遍全身,每一个毛孔都仿佛在发出舒适的叹息。他下意识地紧了紧衣襟,拉了拉下摆,仿佛要将这突如其来的、巨大的暖意,牢牢地锁在身上,锁进心里。

【同步镜头:午餐的滋味】

中午放学铃响,任千慧打开那个铝制的、边角有些磕碰变形的长方形饭盒。里面是母亲天不亮就起床做好的米饭、清炒的白菜,还有两片薄薄的、被煎得边缘焦黄酥脆的腊肉——这是考试日才有的特殊待遇,是家里能拿出的最好的鼓励。她小口吃着温热的饭菜,小心地把那两片珍贵的、散发着诱人肉香的腊肉留到最后,准备作为这顿午餐最圆满的结尾。就在这时,她注意到前排那个平时下课总是最活跃、最爱说笑的男孩,今天却格外安静,一直低着头,面前的饭盒也始终没有打开。同桌小声告诉她,男孩家里昨晚不慎失了火,虽然人没事,但家里东西烧了不少,今天肯定没带饭。千慧咀嚼的动作慢了下来,她看着自己饭盒里还剩下大半的饭菜和那两片金黄的腊肉,又看了看前排男孩瘦削而落寞的背影,心里挣扎了一下。然后,她默默地端起自己的饭盒,走到男孩桌边,什么也没问,什么也没说,只是用干净的勺子,将自己饭盒里将近一半的米饭和蔬菜,以及其中一片腊肉,拨到了他的空饭盒里。做完这一切,她迅速回到自己的座位,低下头,继续吃饭,仿佛什么也没发生过。

罖尘蹲在教室外走廊唯一能避开北风的角落里,啃着自家带的、又冷又硬的馍,就着咸菜疙瘩。班主任路过时,正好看见他蜷缩在那里的身影,心里叹了口气,把他叫到了办公室。原来,他上次在全县数学竞赛中获奖的奖品刚刚发下来——一个崭新的、亮闪闪的不锈钢保温饭盒,以及两支包装完好的、崭新的钢笔。班主任看着他身上新换的棉袄和手里冰冷的干粮,转身从自家带来的那个巨大的暖水瓶里,倒出半碗热腾腾的、飘着油花的青菜豆腐汤,递到他面前:“来,用这个泡泡馍吃,暖和。以后就用这个新饭盒带饭,能保温。”罖尘双手接过那只温热的瓷碗,感受着那实实在在的热度从指尖一直传到心里,喉咙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了,发紧,说不出一句话,只是用力地点了点头。

【时空跳跃:沉淀与生长】

日子,就在这无边的寒冷与偶尔降临的、点滴的温暖交织中,缓缓地、执着地向前流淌。任千慧站在学校礼堂那掉了漆的讲台上,作为学生代表参加朗诵比赛。她的声音比平时在教室里更加响亮、清晰,眼神明亮而自信,仿佛落入了揉碎的星子,闪烁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而罖尘那张崭新的、写着“年级第一”的鲜红奖状,被母亲用熬制的稀米汤,仔细地、端端正正地贴在堂屋那面最显眼、虽然斑驳却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墙上。那抹红色,像一簇小小的火焰,顽强地燃烧在贫寒的屋子里,也燃烧在母子二人的心里。

两个孩子的个子都在悄然抽条,原本合身的衣衫渐渐显得短小,露出了纤细的手腕和脚踝。脸上的稚气未脱,却悄然多了一份属于成长早期的沉静与懂事。他们就像冬日被深埋于冻土之下、默默积蓄着力量的种子,所有的努力、坚持、承受与感受到的温暖,都在寂静中沉淀、发酵,转化为内在的生命能量。他们等待着,耐心地等待着那个必将到来的春天,破土生根,发芽生长。

【尾声:归途与灯盏】

暮色再次如同巨大的翅膀,缓缓合拢,覆盖了整个村庄。家家户户的烟囱开始冒出袅袅的炊烟,那烟雾在寒冷而静止的空气中笔直上升,散发出混合着柴火、尘土与简单饭菜的、令人心安的熟悉气息。这气息,是乡村冬日黄昏永恒的底色。

任千慧的父亲在院子里就着最后一丝天光,仔细地修补着农具,叮叮当当的敲击声传出老远;母亲在厨房里忙着炸年糕,金黄的糯米团子在滚油锅里欢快地翻滚,滋滋作响,散发出诱人的、甜蜜的焦香。“慧妞该考完试回来了吧?不知道这回考得咋样?这妮子心重,可别没考好自己躲起来难受。”母亲的声音混着浓郁的油香传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与期盼。

罖尘的母亲坐在昏黄的灯泡下,就着那有限的光线,一针一线地缝补着他那个磨损严重、几乎要散架的书包。锅里炖着的白菜粉条咕嘟咕嘟地冒着泡,散发出朴素而温暖的食物香气。“小尘说今天发成绩单…应该快回来了吧?路上可别滑倒了…”她不时抬起头,望向窗外越来越浓的夜色,眼神里带着劳作后的疲惫,以及深沉的、几乎要满溢出来的牵挂。

村口,任千慧攥着一张墨迹未干、鲜红夺目的满分试卷,脸上是按捺不住的、如同阳光破云般的喜悦,她几乎是跑着、跳着冲进了自家熟悉的院子;巷子另一头,罖尘围着班主任送的那条柔软的灰色新围巾,揣着怀里的成绩单和崭新的奖品,脚步沉稳而快捷,拐进了自家清冷却同样充满期盼的家门。

“妈,我回来了!”任千慧的声音清脆响亮,像敲击在冰凌上,带着飞扬的朝气和无尽的欢欣。

“妈,我回来了。”罖尘的声音略显低沉,却透着一种扎实的、温暖的,如同大地回春般的暖意。

两个声音,在两个平行的、却同样充满期待的时空里,几乎同时响起,划破了冬日黄昏的寂静。

“好!知道了!”两位母亲,在不同的厨房里,几乎是同声应道。脸上,不约而同地绽放出一天之中最舒展、最由衷的笑容。那笑容里,有疲惫,有欣慰,更有如释重负的安心和对明日隐约的期盼。

门在身后被轻轻地合上,将冬日的凛冽寒气严严实实地隔绝在外。门内,灯火虽暗,却足以照亮一方天地,温暖两颗在寒冬中努力生长、彼此依靠的幼小心灵。两个平行时空里,相似的温暖,正在这些简陋却充满坚韧爱意的屋子里,悄然上演,生生不息。

(第二章完)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全球诡异入侵:万倍强化天赋

寻尸人

Alpha最强少将揣崽了

萌宝一加一:爸比,请跪好

快穿之总有男神想黑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