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风归 > 第10章 共识之困

第10章 共识之困

伦敦东南,沿河片区的旧工业仓区即将改造为新兴写字楼群。

一排排砖红色三角屋顶的老厂房,在过去近百年里见证了从战争军需、移民加工、到街头涂鸦的时代演变。如今,却在高层开发图纸里,被涂成了一片“中性灰块”。

其中最东侧的一栋砖楼,原为战后华人茶叶仓库,一度聚集了上世纪唐人街外迁潮的第一代手工业者。几位社区老人曾在公共听证会上抗议拆除无果——那片区域,已被划入“视野重塑工程”。

而那一片,正是许临风曾写生多年的地方。

沈槿安是在准备一场《城市风貌变迁与法律介入边界》的讲座时,第一次从文献中注意到那片旧区的“临时用地划拨”记录。

她翻开卫星图像,看到那片曾铺展如网的屋脊,如今被一幢幢玻璃塔楼切割,宛如断线的历史。

讲座当天,她引用了一张旧图与新图对照,并说了一句话:

“法律总为城市设计边界,却无法为记忆留出口。”

演讲结束,后台的策展人悄悄告诉她:

“那片被拆掉的砖楼,有一面墙,当年有你男朋友的画。”

她怔了一下。

当晚她去找许临风。

他正在整理下一场展览的画稿,那是他用老版地图和拆迁前工地照片拼接出来的“城市裂痕”系列。

她看见画中,那些逐渐消失的老厂房与灯塔,在新天际线之下,被压成一条条暗纹。

“你早知道它们会被拆?”

“知道。也画不住。”他声音低淡。

“可你还是画了。”

“我画它们……不是为留下来,是怕以后没人相信它们存在过。”

他递给她一幅画,是她没见过的——那是夜色下老砖楼的背影,屋檐下挂着手写中文“茶”字旗帜,斜阳落在白墙上,笔触细得像她眉梢的褶影。

她忽然喉头一紧。

“你知道它拆哪天吗?”

“知道。”他顿了顿,“你讲座那天早上六点。”

她看着那幅画,仿佛听见某种久远的风声从街角消失——那风曾穿过集市,穿过他童年画下的楼檐,也穿过她母亲年轻时的方言。

“我以为我们可以至少保住一部分。”她低声说。

“可城市从不为个人做计划。”他说。

“那我们做的这些——有意义吗?”

他没有立刻回答。

几分钟后,他点了点那幅画:“你说天际线断了,那我们就画另一条线。”

“不是替代,而是提醒。”

她看着他,缓缓点头。

一个月后,在展览开幕现场,主展墙上有一行他们共同署名的小字:

“城市记忆非留于塔顶,而隐于被忘记之前。”

这一章,不再关于对错。

而是关于两个愿意将自己的语言,刻在消逝之前的边缘的人。

----

初春未暖,边地依旧残雪覆地。

沈槿安站在粮仓外,眉头紧蹙。

她方才在官署文案中查阅边军三年粮饷记录,却发现仓实远不及账载。粮署里一纸命官亲笔所载,竟比月前朝中所批调拨银两差出十万石。

她原以为是边务失调,直到一位旧部悄然呈上一本账册。

“此乃前任巡仓使所藏私录,临终前托我交于钦差大人。”

翻开那册薄薄账本,所列之人中,竟有一位沈槿安再熟悉不过的名字:

——户部尚书,沈家昔年盟友,沈槿安幼时父亲的挚交。

而其下属,将这批粮饷一再“途中磨损”,落入民商与私贩之手。

她手指微紧,冷风自袖口掠过,仿佛透进心里。

回朝,是她等待五年的归期。

却没想到归途中迎来的第一步,是一纸揭天谏章。

那日傍晚,许临风带来一幅画,说是替她绘制回朝仪册所用。

画上是她立于边城关楼,身披墨色官袍,一手执笔,一手负于身后。

她低头端详许久,忽然发现画轴内层藏着一页折叠稿纸,竟是她上月批回的密令草稿。

她抬头看他,眼神冷了几分:

“你怎得此物?”

他愣住,摇头:“那是你落下的。”

她神色渐缓,但语气依旧平静:

“若此画落入旁人之手,画是无罪,纸却有命。”

许临风沉默半晌:

“那若这幅画能护你周全,你还要不要把它烧了?”

她看他良久,才缓缓开口:

“这世上真相从不护人。”

“我说出它,是在救自己。”

他轻声道:

“我画下你,是怕你孤身入局。”

当夜,她在密室抄写弹章,一字一句,皆以亲笔所证。许临风坐在烛影之外,未曾离席。

她写至第三页,忽然停笔问他:

“你说,若我揭了这案,能否活着归朝?”

他平静地回:

“你若不揭,便永远不能归。”

天亮时,沈槿安衣袍整齐,步入驿使厅,亲手将那一卷章折交予驿使。

她未说别辞,只在送出文书后,回身对许临风轻声道:

“这一路,恐怕比我们以为的还远。”

他点头。

“远也好,世上值得等的路,从来不近。”

她静静望着他,眼中尽是风雪褪去后的清光。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春水摇摇晃

狩心游戏

如何阻止男主发疯[歌剧魅影]

朕真的不会开机甲

婚内上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