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风沙戍晚 双生焰归 > 第12章 第 12 章

第12章 第 12 章

天启元年的夏天,在一种诡异的、仿佛暴风雨来临前的短暂平静与水下暗流汹涌并存的状态中,悄然流逝。北境的局势如同一条被拉扯到极致的弓弦,匈奴主力虽然暂时没有大规模挥师南下的迹象,但小股精锐骑兵的骚扰、侦察与试探性攻击却变得愈发频繁和猖獗。他们如同盘旋在羊群周围的饿狼,绿油油的眼睛死死盯着,不断用爪牙试探着新帝登基后,中原王朝北部边防的虚实、反应速度以及隐藏的破绽。

林靖对此心知肚明,不敢有丝毫懈怠。整军备战的命令一道道下发,城防加固,斥候的派遣密度和范围增加,粮草军械的清查与调配日夜不停。也正是在这种高度紧张、一触即发的氛围中,他开始更有步骤、更深层次地让林晚接触一些核心的、实际的军务。起初,只是让她帮忙整理、归类来自各边防哨所、堡寨、关隘的例行军情文书,让她通过这些枯燥却至关重要的信息,彻底熟悉边境的驻防体系、兵力配置、日常动态以及周边地形地貌的细微变化。

林晚对此展现出了远超年龄的惊人热情、耐心和与生俱来的敏锐洞察力。她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文书整理者,更像一个饥饿的猎手,能够快速地从那些看似千篇一律的数字、简略的描述甚至偶尔语焉不详的报告中,梳理、筛选、串联出有价值的信息碎片,更能结合自己多年来对边境地形、气候规律、匈奴部落习性乃至马匹状态的深入了解,提出一些连许多老成持重的将领都未曾注意到的、隐藏在细节中的魔鬼。

例如,在一份来自西线某处偏僻山谷哨所的例行报告中,只是简单提及“近旬发现不明身份马蹄印迹增多,疑有小股胡骑活动”。大多数军官会将其视为寻常的骚扰,加强巡查即可。但林晚在整理时,却敏锐地注意到文书角落记录的同期该区域降雨量异常偏少,导致草场长势远逊往年。她立刻铺开巨大的北境舆图,手指点着那个山谷的位置,蹙眉沉思,随即向父亲提出:“父亲,请看此处。此谷名为‘枯水涧’,顾名思义,水草资源本就不算丰沛。往年此时,因雨水稍足,尚能吸引零星游骑。但今岁大旱,此处水草尤为凋敝,按常理,匈奴游骑为保马力,绝不会选择在此频繁活动消耗。如今马蹄印迹反而反常增多,事出反常必有妖。女儿怀疑,这极可能是匈奴故意布下的疑兵之计,虚张声势,意在吸引和牵制我军注意力于此地,而其真正的主力,或许正秘密集结,意图从水草相对丰茂、我军防御因注意力被吸引而可能稍有松懈的侧翼‘野狼峪’峡谷一带,进行重点渗透或突袭!建议立即加派精锐斥候,重点侦察野狼峪方向,并提醒驻防将领提高警惕,暗中调整布防。”

林靖闻言, initially不以为意,但出于对女儿一贯表现的信任,他还是走到地图前,仔细审视了枯水涧与野狼峪的地理位置、距离、水源草场分布以及以往的敌军活动记录。越是深究,他脸上的神色就越是凝重,眼中渐渐浮现出讶异和难以掩饰的赞许。他立刻召来负责西线防务的副将,将林晚的分析和盘托出,并下令即刻调整巡查重点,向野狼峪方向增派了三队经验最丰富的夜不收(精锐侦察兵)。

数日后,前方传回紧急军情——果然在野狼峪一侧的隐秘山道中,发现了匈奴试图秘密开辟、用于小股精锐部队渗透的通道,以及少量先行潜入的探马踪迹!由于发现及时,驻军迅速行动,一举挫败了匈奴的这次隐秘行动,避免了可能造成的局部防线被撕裂的严重后果。

此事虽小,并未引发大规模战斗,却在林靖的核心部将圈子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他们开始真正正视这位年仅十三岁的将军之女,不再仅仅将其看作是需要呵护、有待观察的小辈,而是逐渐认可她身上那种兼具敏锐直觉与缜密逻辑的、难得的军事潜质。军中关于“晚姑娘”慧眼如炬、心思缜密、能于无声处听惊雷的称赞,渐渐从私下流传变得更为公开和广泛。

然而,林晚并未因此而有丝毫沾沾自喜或得意忘形。她深知,这仅仅是窥见了浩瀚军事海洋的一角,未来的路还长,面临的挑战将更加严峻。她更加如饥似渴地研读萧彻冒险送来的《六韬》,将姜尚那充满智慧的论述与军中的日常实务、父亲的指挥决策、乃至边疆的地形民情相互印证、结合思考,学习效率和领悟速度一日千里。她与萧彻之间的秘密通信也未曾间断,除了深入探讨兵法精要,萧彻的信中,也开始越来越多地、隐晦地提及朝中的动向,华氏一党在哪些事务上步步紧逼,哪些官员可能暗藏异心,以及他对于各地军镇,尤其是北疆军队是否能有效摆脱华氏影响、真正听命于皇帝的深深担忧。这些来自权力核心的、碎片化的珍贵信息,让林晚对远在帝都的那场无声却更加凶险的权力斗争,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也让她更加明确了自己未来需要努力的核心方向——不仅要能打仗,会打仗,更要能帮助萧彻,在未来可能的某个关键时刻,真正掌控住属于皇帝的、忠诚可靠的军队力量!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帝都皇宫,又是另一番光景。

谢怀玉凭借其无可挑剔的才情、永远得体优雅的仪态、以及那份超越年龄的“懂事”和善于察言观色,很快成为了常宁公主身边最受重视、也最得信任的伴读,也因而获得了更多在太皇太后和华贵妃面前露面、甚至偶尔能说上几句话的机会。她谨记陈太妃“润物细无声”的“教诲”,行事越发低调谨慎,从不争抢风头,却能在不动声色间,利用各种看似偶然的机会, subtly (巧妙地) 巩固着自己的地位,编织着属于自己的人脉网络。她与陈太妃的来往也愈发密切,两人时常“偶然”在太妃清静的宫苑中“偶遇”,品着香茗,下着围棋,闲谈间,交换着宫内外的大小消息,也在那袅袅茶香与落子声中,悄然编织、完善着她们那张针对潜在威胁的无形罗网。

“那北边的野火,烧得再旺,再得些军汉的喝彩,终究是野火,粗粝不堪,登不得这九重宫阙的大雅之堂。” 陈太妃捻着一串光滑的紫檀木佛珠,目光落在棋盘上,慢条斯理地说,声音平和,却带着一丝冰冷的洞悉,“倒是你,怀玉,要沉得住气,要懂得‘润物细无声’的真正妙处。有些东西,看似根基牢固,声势煊赫,其实最怕的,就是那日积月累、无处不在的……侵蚀。风沙能磨蚀巨石,滴水可穿透坚岩。”

谢怀玉恭顺地垂下她那线条优美的脖颈,纤长的手指优雅地落下一子,掩去眸中一闪而过的、与她年龄极不相符的冷光与了然,声音温婉柔顺:“太妃娘娘教诲的是,怀玉铭记于心,时刻不敢忘。锋芒毕露,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有些事,急是急不来的,也……不能由我们亲自去做。需得借势,借力,甚至……借刀。”

陈太妃抬起眼皮,看了她一眼,嘴角掠过一丝几不可察的、带着满意与更深算计的笑意,不再多言,只将注意力重新放回棋局之上。

也正是在这个暗流涌动的夏天,一个名叫赵明轩的寒门学子,因在一次由某位自诩“清流”、实则与陈太妃娘家有旧谊的官员举办的诗会上,作了一首感慨边塞将士艰苦、文辞颇为激昂愤懑、暗讽时政的诗,而“恰好”受到了该官员的“赏识”和“大力揄扬”。不久后,他便被破格补入了翰林院,担任了一个小小的、品级低微却清贵、有机会接触典籍诏书的庶吉士。

站在翰林院那高大、肃穆、充满了陈旧书香和千年文墨沉淀气息的书架之间,赵明轩内心充满了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一丝终于跻身权力边缘地带、仿佛触摸到天家威严的得意。他听着那些资深翰林们偶尔聚在一起,低声议论着朝政,议论着各地军报,也难免会议论起那位远在朔州、却似乎与年轻皇帝有着某种说不清道不明微妙联系的林将军之女,听着那些或真或假的传奇事迹,心中不禁对那位只闻其名、未见其人的“晚小姐”,生出了一份复杂难言的好奇与一种基于想象、掺杂了文人浪漫色彩的、难以言喻的仰慕。在他那因贫困而略显苍白、因苦读而充满抱负的想象里,那该是一位如何英姿飒爽、不染脂粉、不同于凡俗闺秀、宛如传奇话本中走出的红拂、木兰般的奇女子?这种仰慕,在他枯燥压抑的翰林院生涯中,如同一抹虚幻而诱人的亮色。

边关与帝都,沙场与宫廷,仿佛两个截然不同、却又被无形丝线紧密相连的巨大舞台。林晚在朔州的风沙与烽火中,默默磨砺着自己的爪牙与心智,积蓄着能够改变命运的力量;而谢怀玉与陈太妃则在京城那锦绣堆砌、香风弥漫的深宫里,凭借着言语与心计,悄然布局,耐心等待着给予致命一击的最佳时机;就连赵明轩这样原本无足轻重的小角色,也开始被那只看不见的命运之手,或者说,被那精心编织的罗网,一步步推着,走向了命运的聚光灯下,即将扮演他自己都未必清楚的角色。

山雨欲来风满楼。所有身处漩涡之中或边缘的人,都能清晰地感觉到,那场酝酿已久、注定将席卷无数人命运的风暴,正在天际线的尽头,缓缓地、却又无可阻挡地逼近。林晚站在朔州那被夕阳染成血红色的古老城墙上,远眺南方帝都的方向,目光沉静而坚定,如同这历经千年风霜的城墙。她知道,眼前这短暂的平静即将彻底结束,真正的、残酷的考验,马上就要开始了。她下意识地握紧了拳,感受着衣襟内那枚火纹陶片传来的、坚定而温暖的存在感,仿佛那是她永不迷失的灯塔,也是她战斗不息的力量源泉。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六十二年冬

西江的船

狩心游戏

貂珰

橘涂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