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时光,如溪水淌过青岚宗的石阶,悄然流转,却在不经意间重塑了山峦的肌理。
第一年在玄曜与云芷的悉心引导下,林云、赵磊、苏晴、晚晚四人早已脱胎换骨。他们掌握的,并非仅仅是更高深的炼器、阵法或药理知识,而是一套全新的思维范式——以设证求真破除盲从,以观数析理取代经验,以系统建模洞察万象。
他们如同被点亮的火种,而云芷深知,火种的意义在于传递。第一年末,当她看到四人眼中那不再迷茫、而是充满探索欲的光芒时,一个念头悄然萌生:是时候,让他们成为新的持火者,去点亮更多人了。
他们各自在实践中初露锋芒:
林云优化了战斗推演系统,建立“灵力爆发峰值模型”,帮助战殿弟子精准定位个人最佳发力点,避免无效消耗;
赵磊改进“肌体协同发力分析仪”,结合体修功法提出“顺力传导法”,使体修弟子突破瓶颈的成功率提升近四成;
苏晴重构阵法体系,引入“能量流仿真沙盘”,发现多个传统阵法中的冗余节点,仅凭布局优化,便使护山大阵能耗降低18%;
晚晚则将药理研究数据化,建立“药性-体质对应数据库”,首次实现丹方个性化定制,治愈率显著提升。
至第一年末,云芷察觉,四人已非昔日稚嫩学徒——他们不仅掌握了知识,更学会了如何思考。她心中萌生一念:是时候让他们将这套方法,传递给更多人了。
两年后,青岚宗正式推行“科学修仙传承计划”,由林云四人担任首批导师,带领第二批遴选而出的年轻弟子。
这是一种“边学边教”的模式——他们一边深化自身研究,一边将已掌握的知识体系化、通俗化,转化为可传授的课程。
林云:战殿新章,数据之拳
教导弟子之余,林云自身亦未放下修行。他不再于瀑布下苦练剑招,而是静坐于“战斗推演区”,神识沉入自身剑气运行的数据海洋。
他构建出自身的“剑罡灵压分布模型”,惊讶地发现,自己引以为傲的几式杀招,在灵力爆发前竟有0.3息的微小迟滞——源于肩井穴一处近乎忽略不计的灵力湍流。
他据此微调了运剑时灵力的切入点,如同疏通了河道中最细微的淤塞。一剑挥出,剑光如月华泻地,不仅快了一线,灵力消耗反而降低两成。
他豁然开朗:科学之于剑道,非是束缚,而是擦去蒙尘,让剑心映照本真,愈发澄澈锋利。
带着这份领悟,他走入战殿新辟的演武场。年轻弟子们眼巴巴地望着他,以为要迎来地狱般的锤炼。
可当林云带着几名老弟子走进来时,众人却愣住了——他们手中抬着的,不是沙袋、不是重锤,而是一台台造型奇特的法器:灵力爆发峰值记录仪、动态轨迹捕捉阵,还有能模拟不同地形的“重力调节板”。
“今日,我们不练到趴下。”林云声音清朗,“我们的目标是——找到你们每个人,在不损伤经脉的前提下,能打出的最高灵力爆发点。”
一名弟子全力一击,记录仪跳出数字:873灵焦。轨迹阵投影出他的发力路径,肩部一处灵力湍流被放大标红。
“你的灵力在此处有内耗,像水流撞上礁石。”林云指点,“调整肩胛角度,引导灵力沿大臂外侧主经脉直贯拳锋。”
弟子依言调整,再次出拳——956灵焦!
“提升了!”他惊喜大喊。
演武场上,不再是汗流浃背的盲目苦练,而是充满了针对性的调整、数据的讨论、模型的优化,以及发现自身潜力后的兴奋惊呼。
林云看着这群眼睛发亮的年轻人,心中明澈:真正的强大,是懂得如何高效地变强。
赵磊:体修谷,大道至简
体修谷内,赵磊站在一群新晋体修弟子面前,额角渗汗。
他面前是“肌体协同发力分析仪”——能实时显示力量在体内的传递路径。
这本是他引以为傲的发明,此刻却成了他的“刑具”。面对满脸求知欲的新人,他竟不知如何开口讲解那些弯弯绕绕的数据流。
“这个……这个指针,啊不,数据流,表示力量从脚底板上来,经过这里,这个叫……叫胯骨轴的地方,要拧一下,但不是真拧,是那股劲儿要拧……”他手舞足蹈,脸涨得通红。
弟子们越听越迷糊。
赵磊一咬牙,蒲扇般的大手“啪”地拍在分析仪上,吼道:
“哎呀!想那么多干啥!反正你们就记住一条——让力量顺着骨头缝儿溜达过去,别磕磕绊绊的!怎么顺畅怎么来!感觉哪里别着了,那就是‘磕绊’了,得改!懂了没?”
全场一静,随即哄笑。
可笑过之后,他们若有所悟。
“顺着骨头缝儿溜达……”有人小声嘀咕,试着活动肩颈,忽然眼睛一亮,“我好像懂了!”
体修谷里响起此起彼伏的“嘿!哈!”声,弟子们闭眼感受力量的流动,寻找那种“顺溜”的感觉。
赵磊咧嘴笑了。他讲不出“扭矩”“应力分布”的术语,但他的身体就是最精密的传感器。他教会弟子的,是如何将抽象的“数据流”翻译成自身能感知的“顺畅感”——这本身,就是一种独一无二的、基于生物本能的建模能力。
一旁观课的云芷摇头失笑:“这家伙,真是……返璞归真。”
苏晴与晚晚:静水深流
苏晴在阵法院,要求弟子们不仅会布阵,更要理解每一个符文为何要刻画在那个位置。
“为什么这个节点偏移0.3寸,阵法效率就能提升12%?”她站在“阵法能量流仿真沙盘”前,“因为此处灵力波动恰好与地脉同频共振,如同潮水推舟,顺势而行。若不懂其理,布阵便是盲人摸象。”
她引入“虚拟试错系统”,让弟子们在沙盘中反复模拟不同布局。一名弟子连续失败七次,第八次终于成功,激动得跳起来:“我看到‘灵流’自己绕过去了!它找到了最短路径!”
苏晴淡淡点头:“很好。记住,阵法不是死物,它是活的。”
而晚晚在医理院,带来的变革更为彻底。
她要求弟子结合“血气分析符”“经络成像术”进行诊断。
“这位师兄脉象浮数,按传统应属‘风热外感’。”她指着病人,“但血气数据显示,其肝火指数高达4.7(标准≤2.0),实为‘情志郁结,肝气犯肺’。若按风热治,必伤正气。”
她顿了顿,环视众弟子:“望闻问切不可废,然今有灵纹显影、血气成图,何不兼而用之?传统非桎梏,数据亦非万能,唯二者交融,方得真相。”
她教导弟子们根据精确数据,为不同伤患定制最优丹方。
“科学不是冷冰冰的数据。”她在课上说,“而是让每一个生命,得到最精准的关怀。”
团队试炼:最优解的合力
一日,为测试一套新研制的“联合防御阵图”,玄曜设定了一场模拟攻防。由林云带领一支由战殿、阵法院弟子混编的小队,防守苏晴与赵磊带领的“进攻组”。
攻防伊始,“进攻组”凭借赵磊强大的正面冲击力和苏晴诡变的阵法,瞬间压制了防守方。防守弟子们各自为战,阵型眼看就要被撕裂。
关键时刻,林云并未急于上前拼杀。他悬浮于阵眼,神识与整个战场的监测网络相连。眼中数据流转,瞬间分析了超过十七种灵力波动模式。
“阵三位移,坎位;战五、七,灵爆符预备,目标巽位地面三尺,听我号令——”他的指令通过神识网络清晰、冷静地传达至每一人,“……放!”
没有炫目的剑光,只有精准到毫厘的协同。一道看似无关的灵爆在特定位置炸开,其震荡恰好干扰了苏晴一个关键幻阵节点的灵力汇聚。同时,阵法院弟子依言移位,将防御力场瞬间叠加于赵磊最强的冲击点上。
攻守之势瞬间逆转。
战后总结,林云对众人道:“最强的剑,不是一个人的锋芒,而是一个团队在最优时机,打在对方最弱点上的那股‘合力’。”
这一幕,让观战的云芷与玄曜相视一笑。他们知道,林云已真正领悟了“系统”二字的精髓——从驾驭一剑,到驾驭一个团队,其核心,皆是找到那个能让整体效能最大化的“最优解”。
三年光阴流转,青岚宗深处的“第一实验室”早已褪去神秘面纱。当年那间藏于山腹、仅容数人的简陋石屋,如今已被一座融合飞檐斗拱与灵纹导能阵的恢弘建筑所取代——云栖峰·科学院。
实验大厅焕然一新,四大区域各展其能:
林云的“战斗推演区”,战局投影流转,杀机隐现;
赵磊的“材料测试角”,重锤落处火星迸射,金石哀鸣;
苏晴的“阵法沙盘台”,星河流转,灵纹自衍;
晚晚的“药理分析站”,玉瓶列阵如琴,灵光穿行似谱。
在林云的带领下,青岚宗的弟子们逐渐摒弃了过去追求“炫技”与“奇巧”的炼器风气,转而奉行“三为原则”:
一曰:为用而炼——弃华取实,以效为先;
二曰:为众而炼——普惠众生,不私权贵;
三曰:为安而炼——敬畏生命,底线不可逾越。
炼器院不再只出飞剑法杖,而是诞生了一批批真正改善修行生活的“民生神器”:
“自动浇灵阵”——为灵药田定时灌溉,精准控量,节省人力九成;
“灵力回收板”——收集弟子练功散逸的灵力,转化为低阶灵石,化废为宝;
“静音打坐舱”——隔绝外界干扰,助心性不稳者入定,连吴长老都悄悄试用了一次。
甚至连戒律堂也定制了一台“违规行为预警傀儡”,可识别弟子是否携带违禁物品、是否在禁地逗留。吴长老初时不信,亲自测试,结果刚踏入禁地三步,傀儡便发出清脆提示:“执法区域,禁止逗留,请立即离开。”
吴长老眯眼审视:“此物……尚可。但须加一道禁令:不得扫描长老衣袍。”
众人莞尔。
此前,赵磊因强行冲关导致经脉撕裂,闭关半月。他并未怨恨,反而沉心钻研。那次险些走火入魔的经历让他彻悟:力量若无智慧引导,便是灾难;而智慧若无力量承载,亦是空谈。
出关后,他潜心研究体修瓶颈,结合林云传授的“动态力学模型”与“灵能传导路径分析”,设计出“重力调节腰带”——可模拟不同重力环境,助体修弟子突破瓶颈。
云芷试用后赞道:“此物若推广,体修进境可提速三成,且大幅降低经脉撕裂风险。”
那个曾因抢夺灵果而沦为笑柄的莽汉,如今竟成了炼器院最受欢迎的“体工双修”典范。
有人打趣:“赵师兄,你的傀儡还会抢长老的袍子吗?”
他憨厚一笑:“抢?现在它见吴长老走来,会自动后退三步,低头行礼,嘴里还念叨:‘执法区域,禁止清扫’。”
众人哄笑。
新器发布日
这日,炼器院举行新器发布。
林云立于高台,身后悬浮着数十件新器——有剑,有傀儡,有民生用具。
他朗声道:
“过去,我们以为炼器,是炼出斩妖除魔的神兵。
如今我明白,炼器,更是炼出让每一个修士活得更好的可能。
科学修仙,不在颠覆传统,而在补全修行的另一半——那是被我们长久忽视的‘生活’与‘人心’。
所以,我不再称自己为‘炼器师’,而是——修真世界的建造者。”
台下,掌声如雷。
赵磊站在人群中,看着自己那台“勤务傀儡一号”正安静地清扫落叶,嘴角含笑。
风过,一片红叶飘落。
扫帚轻挥,落叶归堆。
忽然,一道深红身影踏风而来。
傀儡眼中红光一闪,随即悄然熄灭——仿佛懂得了某种超越程序的禁忌:
有些“红”,不是尘埃,而是威严。
林云望着这一切,轻声道:“玄曜师兄说得对——真正的道,藏在每一个被认真对待的细节里。”
议事堂论道
议事堂中,玄曜将一卷玉简置于中央,灵光升腾,浮现出密密麻麻的数据流:
“第二批弟子情绪熵值稳定率91.3%,心魔预警响应率100%,闭关成功率提升至83%。更有弟子以‘灵能共振模型’优化功法,修为增速超同阶修士两成。”
云芷轻声道:“他们不再盲目冲击瓶颈,而是先建模推演,分析风险。有人用‘神识拓扑图’定位心魔源头,提前化解;有人设计‘灵田轮作算法’,使药田年产量翻倍。”
宗主玄城真人抚须细览,眼中渐露赞许,随即大袖一挥,声音爽朗:“成绩不错。科学院,不必再议——继续发展,资源优先倾斜。”
几位长老纷纷点头。
唯独吴长老眉头微皱,欲言又止。
他本想开口:“修仙贵在悟道,岂能尽信数据?”可话到嘴边,却想起肩头那纠缠二十载的暗伤,是晚晚用他曾经鄙夷的“经络数据分析”精准定位并治愈。更想起那名因压力入魔的弟子,是吴明远自己,用“宁心悦神剂”将其拉回。他看着玉简上清晰的成长轨迹,第一次对“道”的形态产生了迷茫。最终,他只是深深吸了口气,将所有的质疑,化为一声微不可闻的叹息。
堂前,玄曜与云芷对视一眼,无需言语,已知彼此心意。
三年之功,非一日之寒。科学的火种已交由下一代手中,并燃成了更具活力的火焰。今日之变,已如春水破冰,暗流奔涌,其势——已不可逆,亦不可挡。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