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欢树的影子在夕阳下越拉越长,顾庭之与杨妩并肩走在通往校门的林荫道上。
那段关于过往的对话,像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涟漪扩散,触及了两人都未曾轻易触碰的角落。
“其实,”杨妩停下脚步,抬头望向一树繁花,“当年我独自去参加全国赛,站在答辩台上时,台下评委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关于项目核心算法的优化思路。
那是你最擅长的部分。”她的声音很轻,仿佛怕惊扰了旧时光里的尘埃。“我当时……差点没能答上来。”
顾庭之心头一震。
那个算法,是他们熬了无数个夜晚,在草稿纸上反复推演、争执又和解的结晶。
他几乎能立刻在脑中勾勒出那条关键的优化路径。他沉默着,等待她继续说下去。
“后来我勉强用了一个替代方案解释过去,但评委的眼神告诉我,他们知道那不是最佳答案。”
杨妩转过身,目光清亮地看着他,“顾庭之,那时候我才真切地意识到,那个项目从来不是‘我’的,而是‘我们’的。
缺少了你,它就失去了灵魂。我拿到的那个名次,更像是对我们曾经共同努力的一种告慰,而非我个人的成功。”
这番话,撕开了往事更为复杂的一层。
顾庭之一直以为,自己的退出只是给杨妩造成了情感上的背叛和项目推进的困难,却未曾深想,他的缺席,直接抽离了项目最核心的竞争力。
那份被杨妩独自捧回的奖项,背后藏着的竟是这样的遗憾与不甘。
他想起父亲病重时,家族施加的压力,以及自己当时那种急于抓住一根救命稻草的仓皇。
选择接受企业资助,固然缓解了经济上的燃眉之急,却也让他亲手斩断了与杨妩共同构画的未来。
这种被现实裹挟的无力感,与此刻杨妩话语中透露出的、对专业领域纯粹性的坚持,形成了尖锐的对比。
“我们都身不由己过。”顾庭之最终只说了这么一句,包含了太多的歉意、理解,以及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
他意识到,他们如今的再次相遇,或许不仅仅是命运的巧合,更是两种不同人生选择轨迹的一次交汇与审视。
他为了家庭责任选择了看似更“稳妥”的道路,成为了教书育人的老师;而她,带着那份未竟的遗憾,或许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追寻着某种纯粹。
这时,顾庭之的手机再次震动,是年级组长发来的信息,关于“带血头发”事件的后续处理通报。
学校最终认定是同班女生林某因嫉妒姚棠而实施的恶性恐吓,予以记过处分,并安排心理辅导。
通报末尾特别强调,要求各班班主任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和价值观教育,防范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事情算是暂时告一段落了。”顾庭之把手机递给杨妩看。
杨妩快速浏览完,眉头却未舒展:“记过处分能消除姚棠心里的阴影吗?那个林姓女生,她的嫉妒又从何而来?
我们的教育,是不是有时候太注重知识的灌输,却忽略了如何去疏导这些青春期暗涌的情绪?”
她想起姚棠蹲在停车场墙角时那双惊惶无助的眼睛,又联想到自己与顾庭之那段因现实压力而夭折的梦想,不禁感慨!
“有时候,校园里的这些暗流,和成人世界里的无奈,本质上是相通的,都关乎得不到的痛苦、失去的恐惧,以及被现实挤压的扭曲表达。”
顾庭之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杨妩的话,让他联想到自己班级里那些看似无忧无虑,实则各自背负着升学压力、家庭期望乃至青春期迷茫的学生。
他作为班主任,日常处理的大多是纪律、成绩这些浮于表面的问题,真正深入学生内心世界的时刻,其实并不多。
“或许……我们可以做点什么。”一个念头在他心中萌生,“比如,在班里搞一次匿名的心愿箱活动,或者主题班会,让孩子们有一个安全倾诉的渠道。”
这个提议让杨妩有些意外,随即表示赞同:“这想法很好。比起事后惩戒,事前预防和疏导更重要。”
她顿了顿,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没想到顾老师除了备课认真,对学生心理也这么有研究。”
“近朱者赤。”顾庭之淡淡一笑,意有所指,“可能是受了某位同事的影响。”
气氛因这个小小的互动而轻松了些许。两人走到校门口,夕阳已将天际染成暖橙色。
“我送你回去吧。”顾庭之说。
“不用了,我开车了。”杨妩指了指不远处的停车场,“你也累了一天,早点回去休息。”
顾庭之没有坚持,只是站在原地,看着杨妩走向她的车。那是一辆低调但质感不错的轿车,符合她一贯的品味,也隐约印证了顾庭之关于她家境的猜测。
他想起记忆中那个同样家境优渥、却为了一个项目可以拼尽全力的少女,与眼前这个沉稳中带着锋芒的年轻教师形象,渐渐重叠。
就在杨妩拉开车门的那一刻,顾庭之忽然开口叫住了她:“杨妩。”
杨妩回头,晚风吹起她额前的碎发。
“谢谢你……今天告诉我这些。”顾庭之的声音在暮色中显得格外低沉,“还有,欢迎回来。”
这句“欢迎回来”,含义深远。既是欢迎她回到这座城市,回到这所学校,或许,也是欢迎她重新走入他逐渐清晰起来的记忆疆域。
杨妩微微一怔,随即唇角弯起一个清晰的弧度:“不客气,顾老师。明天见。”
车子缓缓驶离,汇入车流。
顾庭之久久伫立,直到尾灯消失在视野尽头。
他拿出手机,翻到通讯录里一个许久未联系的号码,那是他父亲的一位老友,也是当年那家提供资助的企业高管。
一个强烈的念头驱使着他:他想知道,当年那份合同的更多细节,想知道除了优厚的报酬,是否还有别的、他不曾知晓的条款,以至于让当时的他几乎没有任何回转余地。
而驶入主路的杨妩,透过车窗看着后视镜里那个越来越小的身影,心中也并非全无波澜。她对顾庭之说“都过去了”,但有些痕迹一旦刻下,又岂是轻易能抹平的?
她选择回来,选择面对,或许正是因为内心深处,那份“意难平”从未真正平息。
她单手扶着方向盘,另一只手轻轻摩挲着挂在车内的一个小小挂饰那是一枚造型别致的芯片钥匙扣,是他们当年获得省一等奖的纪念品。她保留至今。
夜色渐深,各自的轨迹下,新的故事线正在悄然编织。
顾庭之回到公寓,并没有立刻休息。他打开电脑,开始搜索与当年那个科技创新项目相关的后续信息。
他发现,当年他们研究的那个方向,近几年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甚至衍生出了重要的应用。
如果……如果他们当时能一起走下去,会不会今天站在那个领域前沿的,会有他们的名字?
这个假设性的问题,像一根细小的刺,扎在他的心上。同时,他也开始认真思考杨妩关于学生心理工作的建议,草拟了一份详细的班会活动方案。
另一边,杨妩回到教师公寓,并没有开灯。她站在窗边,望着城市的霓虹。
手机屏幕亮起,是家里发来的信息,询问她工作是否顺利,并委婉提及某位世交的儿子近期也会来这座城市发展。
她简单地回复了“一切安好”,便放下了手机。
家族的期望一如既往,但她早已不是那个需要完全依附家族意志行事的小女孩。
选择教书,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她对自己人生主导权的一种宣示。只是,顾庭之的出现,无疑给这种“宣示”增加了新的变数。
她从书架上抽出一本厚厚的笔记,里面记录着她这些年在专业领域的一些思考和零星的研究想法。
或许,在这个新的环境,除了教学,她还可以尝试重启一些什么。
夜深人静,城市的喧嚣沉淀下来。顾庭之收到一条来自杨妩的简短信息:“关于心愿箱活动,我有个补充想法,或许可以结合匿名网络工具,更好地保护学生**。明天详谈?”
顾庭之回复:“好。早点休息。”
合欢花在夜风中悄然落下最后一瓣。
过去与现在交织,遗憾与希望并存。
对于顾庭之和杨妩而言,那场始于合欢树下的对话,揭开的不仅仅是尘封的记忆,更是一盘关于如何面对过去、如何定义当下、如何走向未来的、未尽的新棋局。
而棋局才刚刚开始,下一步怎么走,需要他们各自落子,也或许,会再次殊途同归。
我写个书给我写懵了[捂脸笑哭][捂脸笑哭]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8章 遗憾与希望并存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