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琰回到繁京城西光禄坊府中已是此日申时,因与皇后筹谋之事尚需安排,思量来去,唤了下人去传次子。高惑也才自弘文馆归家,忽听父亲寻他,不敢怠慢,顷刻便到了。
其实如今家中就剩了他一个孩子尚在膝下,但父亲位列朝首,政务繁杂,向来也不大会单独叫他。因而父子相见,他未免生疏无措,礼罢只僵硬站立:
“不知父亲唤儿前来有何吩咐?”
高琰倒是一派平和,看他笑道:“你也年将二十,是长大了。近日你姑母,还有弘文馆博士都向为父赞你勤勉长进,我心甚慰。”
父亲难得传见,应该不会专为闲谈,待要谦辞,又见父亲向他招手,只好近前回话:“多谢父亲,儿不敢自矜。”
高琰满意点头,抚向他肩膀,这才说道:“此前我让你同高学士相交,我看你们十分投契。他虽为寒士,却在你这个年纪就高中了进士,才未可量,前途亦不可量。”
言及此,高琰又感叹一声,方继续道:“但如今,不止是为父有意卓拔他,便是你姑母也一见甚喜,今日便对我说,想要将安喜公主赐婚于他。所以,为父是想叫你先去向他传达此意,早做准备。”
听到前一句,高惑还狐疑父亲未必真是要和他闲聊琐事,只待“安喜”、“驸马”数语一出,顿时便如当头霹雳:“姑母缘何看上了他?!公主也愿意么?!”
他惊讶也罢,羡妒也可,却竟是横眉怒目,脱口质问。高琰万没料到,反被震得半晌无言,一股血气涌上头来。可高惑根本不觉,气息急促,双目圆睁,又反问道:
“姑母不知,难道父亲也不知?高齐光虽未娶妻,却早有一妾,上京赴任,身无长物,连屋舍都租不起,却还要将那女子携带身边,如此系臂之宠,已露灭妻之嫌,纵有功名傍身,也是私德不修。安喜公主生于公宫,就养紫庭,天潢贵胄,岂能受此折辱?!”
他声如其情,字字高涨,简直已没了父子纲常的礼序,就如判官罚罪,马上便要处以极刑。
高琰忍到此处,两肩身躯已控制不住震颤,额上青筋裂石一般暴突出来,终于扬起一掌,狠狠向这逆子劈下:
“畜生!你以为我不知你想得什么?!你也想同你兄姐一般,适配皇家,既嫌他高齐光宠妾无度,怎么不想你——亦是婢妾之子?!”
高惑被那重重一掌扇翻在地,顿时口吐鲜血,还无力抬头,却已清醒地接到了父亲的明断,“儿……自是婢妾之子,”他咬牙一点点抬起麻木的脸孔,唇角似有笑意般微微抖颤,“所以,儿此生,便定不会生下婢妾之子。”
高琰自暴怒中渐渐蹙眉,恍然才觉不可思议,他这个尚未加冠的文弱幼子,是一直有如此钢骨,还是忽然为女人生出了这舍生取义般的凛然。他不欲分辨,终究觉得无用。
“你下去吧,什么时候想明白,什么时候再入宫。”
父亲的发落是不必预料的,高惑垂首整衣,缓缓向堂上跪拜了一礼,起身出阁之际,方作一顿:
“安喜公主,愿意么?”
高琰望见他惨白的面容上一双殷红的眼睛,似有乞求,又耿直得像是逼迫,不知为何心意一松:“公主婚事自从陛下之意。”深吸了口气,又道:“你姑母说,公主已见过他。”
高惑没有再细问下去,沾血的嘴唇微微抿紧,复一拱手,跨过门槛,踽踽离去。
书房方才沉静下来,高琰却忽觉一阵目眩,忙以双手撑案,不料身躯晃动,力道涣散,将手边一方白玉辟雍砚拂落在地。本非稀奇珍宝,可高琰竟一下扑去抱进了怀中,又不顾墨汁横流,只将此物正反左右细细检查,一双手染得乌黑。
活像是着了魇。
此刻日薄西山,橙红似血的残阳透窗而入,从并未闭紧的房门处投下一个峨髻削肩的人影。这妇人旁观已久,一无进门的意思,神态安详,似在欣赏那腰金衣紫之人罕见的落魄。
*
皇帝此日于内朝理政,午后小歇,方才醒来,便见皇后盈盈含笑,踏入宣室,接了冠带等物,要亲自服侍更衣。皇帝只觉她必有其事,一面由她动作,一面便道:
“此等事体,何劳皇后亲为?若有什么缘故,只说便是。”
高玉一味低眉的姿态,柔声道:“妾年过四十,容色日衰,难慰圣心,也在常理。只是妾每独处,便会想起与陛下少年结发之事。当年陛下还是夏王,妾年才及笄,新做了王妃,每日都会侍奉陛下穿衣栉发。”
快三十年的恩情,忽被她婉转提起,萧平也难免顾念起来,宽慰道:“朕看皇后一丝白发尚无,哪里就说自己老了?难道是蓬莱与驸马闹了什么不悦,叫你烦心了?”
高玉笑笑,取来十三环玉带自腰后为萧平束好,眼眸流转,方缓缓道:“妾既幸得备数后宫,怎能只顾私心?蓬莱大事已了,迁儿的王府里也已添了两个小皇孙,妾身边便只剩了同霞。算来她也快到十五,陛下该想想她的婚事了。”
自这幼妹去到高玉身边抚养,萧平常因她厚此薄彼心生不满,便着实不料她能有此心,惊喜道:“皇后所虑确也是朕的心事,只是朕尚未觅得人选,皇后难道是有了?”
却不待高玉回答,笑意淡去,又问道:“皇后是想说,高惑?朕知道,他与小十五是自幼相熟的。”
高玉才为开场顺利而心中窃喜,皇帝忽然改色倒罢了,奈何高惑却实在从未入她心计,一时只觉冤枉,又明白脱不开这嫌疑,只好掩饰:
“高惑虽是妾的内侄,却尚未成人,又是庶子,自与公主不配。陛下莫急,其实这人选并非妾先有意,而是,公主自己青眼暗许。”
“什么?”萧平这才大觉意外,瞥眼侍立一侧的陈仲,将室内余人一概遣了出去,“是谁?几时的事?”
皇帝这番忧切态度,便将高玉的嫌疑一时洗清了,她恢复从容,自袖中取了一个册子呈上:“陛下看看,妾不敢隐瞒,此人倒确也与哥哥有些渊源。”
萧平展册看时,入眼便是“高齐光”三字,原来就是此人的家状。年岁形貌、登科名次、任官履历,一并三代名讳,父祖存殁等实情皆写得一清二楚。
见萧平阅览入神,高玉也不免适时说起公主与此人杏园会面之事,到底未见圣颜再怒,更觉踏实,又道:
“公主向来有主见,识人断事,聪慧清明。就如正月尚服局之事,若非她有心,妾也尚未发觉宫中人事竟怠惰至此。妾抚养她一场,名虽姑嫂,情如母女,岂不望她如愿遂意呢?”
萧平默默听来,合上状册,缓缓却道:“只是,朕看此人倒还不如高惑啊?”
“妾……”高玉终于结舌,再不似先前还能遮掩面色,正越发焦急无措,却又闻皇帝朗声一笑道:
“那朕的许国公,又是如何以为的呢?”
许国公是高琰的爵号,高玉甚少听皇帝这般称呼他,慌促间倒将兄妹间的筹谋记了起来,描补道:
“哥哥只说,公主为陛下钟爱,婚事自该由陛下做主,妾只是……只是看公主有意,此人也好歹是个青年俊才。毕竟,国朝还从未有过进士出身的驸马。”
话音方落,萧平清咳了声,目光斜睨,倒带出一丝笑意:“这话不错,本朝历来皆从世家勋贵卓选驸马,但若招寒士为皇婿,倒也能为朕笼络天下士子之心——这也是许国公之意吧?”
简直一字不差。
但高玉再也不敢擅言,只低头称:“前朝国政,妾深宫妇人,不敢有涉。”
萧平又作轻笑,终道:“皇后先回去吧,朕已知皇后心意。”
高玉心乱如麻,皇帝既不再深究,只忙从速抽身,拜礼告退。
内官陈仲久侯门下,待送毕凤驾,仍入内承奉,说道:“陛下,可是要传高相入见?”
萧平站立中央,扬起仍握在手中的状册,却讥笑道:“他们以为,朕到今日才知此人?或者高琰以为,朕已经忘了当年他们高家赐给朕的恩德,又要朕再记一笔?!”
陈仲暗暗吸气,低头躬身不敢应答。萧平冷冷地哼了一声,忽将状册掷在地上,指道:
“拿去给德妃瞧瞧,就说朕为七郎择了一位良师。”
*
皇帝以弘文馆直学士高齐光为济阴王师的消息,隔日便是前朝内廷无人不知的了。
此事看上去虽只是帝子择师的常事,这老师也不过是个好命的后生小吏。可实际上,这好命的小吏是因首相高琰的青眼才有这好命,而高琰网罗门生,哪里是为别家皇子做嫁衣的呢?
更何况,皇帝即位已有三载,尚未立储,肃王萧迁养在高皇后膝下,几乎已是既定的太子;而济阴王虽年少,母亲却宠眷不衰,母子行事谦卑,也甚得皇帝赞许。
于是,众口议论,不必抽丝剥茧,便知此中真谛:不知高琰哪里得罪了皇帝,两朝重臣,帝王国舅,竟被如此戏弄。
鹤羽宫肃雍堂中,当萧遮如临大敌一般,将事情对同霞倾诉,一腔忧虑却只得到她的几声讪笑:
“你只管跟他读书,遵君父之命,有什么好怕的?”
“我哪里是怕他?”萧遮还是苦着脸叹气,“我听人说,高相原是想叫高齐光去做肃王友的,现在莫说是高家,就是大哥面前,我也难自处了。阿娘也很担心,这几日都寝食难安的。”
听他惦记母亲,同霞方敛了笑,道:“就无此事,你和你大哥也说不上几句话,何必庸人自扰。不如平常对待,别让你娘再添担心。”
萧遮虽点了点头,仍是愁眉不展:“陛下不是一直很倚重高琰么?这次借个小吏下他的颜面,到底什么缘故?”
同霞抬了抬眉,若有所思,半晌只摇头,“前朝的事我也不懂,你早些去陪你娘吧。若还不好,我明天也去看她。”
萧遮倾吐至此,也算郁闷稍解,起了身:“明日若是过去,记得穿件氅衣,还没到暖的时候呢。”
同霞含笑应下,将他送至门外,转回时却见稚柳忽然立在帐下,想起似乎有半日没瞧见她了,便问:“你去哪里了?”不及她回答,目光瞥见她足下,却是沾了些湿泥:
“你去西苑马坊见李固了?”
稚柳面色发白,只道:“公主当真不知陛下为何有此举?”
同霞垂在身侧的手不觉握了握,“是我做的,做得很好,不是么?高琰不会知道,是我算计了他。”
稚柳眼中落下泪来:“用自己的终身去算计,高家也配?”
同霞未置可否:“所以你是怎样知晓?我原想事成之后再告诉你的。”
“妾为公主装扮那日,心存疑惑,便偷偷跟了去。只是妾愚笨,到今天才想明白。”
同霞想也只能是如此,道:“那你找李固,是想叫他传话给阿翁,让阿翁劝阻我么?”轻笑又道:
“精卫为报溺身之仇,衔微木以填沧海,我有灭族之恨,如何却做不得精卫?”
稚柳像是初知这严誓,难以置信地摇头:“公主还想如何做?”
“你不是知道了么?我要嫁给高齐光。”
下一更在明天啦~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4章 精卫衔木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