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水村,叶氏是一个大家族。
古人聚族而居,但前朝末年天灾**,征兵起义闹得凶,仁水村青壮走失了不少。
幽州是新皇龙兴之地,新朝定都此地,仁水村属了直隶,于是率先稳定下来,周边打仗流入了不少流民,仁水村也就不是同姓而居,但叶姓也占据了一半,稳稳的掌握住村里的话语权。
仁水村村长叶满谷与叶昭的爷爷叶满仓是堂兄弟,叶满仓娶妻赵氏,赵氏生了四儿三女,但只活了三儿两女,儿女均已成家,老两口也到了知天命之年。
叶家老大叶国泰,年三十四,娶了流民李家的闺女,育有两儿一女,老大家旺已经十五岁,到了说媳妇的年纪。
叶国泰下面有个弟弟,两岁那年发热,因为兵荒马乱找不到大夫没救回来,早夭没有齿序。
因此赵氏生叶国平时,就希望平平安安的。叶国平比大哥叶国泰小两岁,娶的是亲娘的娘家人小赵氏,生了两儿两女,前头两个岁数大的闺女立住了,但大儿子早产没养过满月,唯一的小儿子家兴比叶昭大一岁,也就是被他拦住的虎哥儿。
赵氏生了三个儿子后,又生了三个闺女,只有最小的闺女生来哭声就小,赵氏小心照顾也没能养大。
生小闺女时,赵氏已经二十八岁高龄,小闺女没养住,赵氏也没计划着再生。
直到赵氏三十岁那年又怀了,这便是小儿子叶国晏,叶昭的父亲,年二十一。
两个儿子在村里不算多,老来得子,小儿子的到来让叶满仓与赵氏皆是欣喜不已。
叶满仓与村长是近亲,年轻时趁乱一起去府城跑过几次商,攒下了家底。新朝初立时叶家分了十亩田,当时田价便宜,叶满仓又买了三十亩良田,按照现在的田价,一亩良田至少要三两银子。
叶家在仁水村自然是算富裕的,村里仅有的几座青砖瓦房,叶家就是其中一座,整整九间房,乡里乡亲数一数二的气派,这也是叶满仓最得意的事。
叶国晏出生时,上面的俩哥哥都快成家了,看这个弟弟跟儿子差不多,长大还要分走房子和田地,很是别扭。但他从小能说会道,将父母哄得开开心心,百姓疼幺儿,加上两个儿子的媳妇先后进门,哄住了儿子,赵氏不得意,慢慢心就偏了。
叶满仓身为大家长心知要处事公正,但叶国晏人小成精,四五岁就知道给地里的老子送水擦汗,人还机灵胆大,七八岁就混成了孩子王,能跟邻村童生家孙子成了朋友,从人家偷师,把字认了个七七八八。
叶满仓还以为自家出了个文曲星,正纠结要不要送他去拜师的时候,叶国晏觉得夫子讲课头晕,认些字就够了,让叶满仓大为遗憾。
见识了小儿子的能耐,又有赵氏枕头风吹着,叶满仓心里也跟着偏爱起小儿子,只是面上不如赵氏明显。
叶国晏会识字,到了要下地的年龄,他跑去县城书坊当了伙计,又拜了账房当师傅,娶了人家闺女,这便是叶昭的母亲顾珍,两人只有叶昭一个孩子。
这个身体原名叫叶家文,孱弱多病,叶国晏与顾珍请了县里的大夫皆是无用,叶昭穿越后接手了濒危的身体,恰好一位道士经过断言:“名字不好,‘文’字文文弱弱,‘家文’两字小气又有些累赘,配不上贵公子的命格,不如改作‘昭’字,日明也,取光明、明亮之意。”
叶国晏与顾珍已经是病急乱投医,道士白发童颜,说得信誓旦旦,两人当即便改了,叶昭变成了叶家下一代中唯一不是“家”字辈的孩子。
改完名字,叶昭的身体日益好转,两人都觉得是遇到了高人。脱离濒危状态的叶昭听说这件事很是震动,这恰是他前世的名字。
前世叶昭亲缘浅,母亲早亡,父亲再婚另有家庭,他跟着爷爷奶奶长大,本科期间,爷爷奶奶相继离世,叶昭没了牵挂便留在了校园读书。
前世叶昭没什么牵挂的亲人,穿越过来也是既来之则安之,唯一不适应的就是古代的食物。
叶国晏在县里书坊干活,又识字,一年时间,足够叶昭从他嘴中大致摸清当下的时代。
与他学习的历史不同,靖康事变北宋灭亡后,南宋与金的对峙被蝴蝶掉了。北方金人所占的地方出了队起义军,赶走了金人,为首的汉人建立了梁国,梁朝国祚近三百年,梁朝末年奸臣昏君当道,大肆搜刮,民不聊生,被如今的皇帝推翻建立了大安朝。
大安朝建朝二十余年,叶昭算了算,如今的年代大致在十五世纪中叶,类比应该是明朝初年。
王朝初年,吏治尚算清明,上层阶级还没固化,对他是好机会。
叶昭穿越没几日知道自己会走科举这条路,但不妨碍他敲诈系统点东西。
他固然对系统能提升个人资质而心动,但系统内藏的丰富藏书亦是叶昭不能舍弃的捷径。
四大发明造纸术和印刷术都和书籍有关,元末明初“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求学时也要“每假借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哪怕是宋代便发明了活字印刷,碍于活字数目多和工匠识字率等诸多因素,印刷书籍的数量依旧有限。
以叶国晏所在的书坊为例,像《三字经》、《千字文》这类的启蒙教材因为需求量大,可以批量印刷降低成本,一本《三字经》印刷本在100-200文不等。手抄本反而更贵,一本在200-500文不等。一是古人觉得印刷本没有灵魂,手抄本视书法水平价格不一,若有名家注释,价格更是上不封顶,具有收藏价值;二来雕版质量参差不齐,错印漏印也不无可能。
这还只是启蒙书籍,四书五经等科举用书,价格更贵。价格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花钱难买。科举不是只要求死背书,越向上考越要对经义内容融会贯通,旁征博引。现代教育资源地区差异尚且如鸿沟,更不要提古代了,所谓名家注释、孤本珍本都是少数人接触得到的资源。
叶家只是普通农户,若没有贵人相助,叶昭想要考举人比他读博都难。
所以他也不想为难系统,所谓的“贷款”不过是试探底线。
有了掀房顶在前,开窗就容易了。
经叶昭与系统的商讨,只要叶淮完成任务,系统还会每天提供相应的金钱做报酬,现在每天十文,考童生后每天20文,中秀才后每天六十文,中举后每天两百文,叶昭称之为“低保”,或者助学金。
一文钱的购买力相当于现代的一块钱,能买一个白馒头,但比起钱,叶昭其实更想要食物,他年纪小,手里有钱也花不出去,奈何星际时代的食物是营养液。
“喝一支能一天不饿,无色无味,宿主要我可以免费给你,当做穿越的补偿。”
叶昭:“谢谢,但现在不用了。”
叶家还是能吃饱的,他只是馋了。
不过叶昭也没拒绝系统的好意,“等我进考场的时候,可能会用到。”
*
冬小麦的收获在公历六月中下旬,农历五月下旬至六月上旬。
收获要抢天时,一旦下雨小麦发芽,大半年的收成都毁于一旦。
叶家全家老小齐上阵,连叶国晏顾珍夫妻俩都少不了下地装模作样一下。
“宿主打算什么时候进学?”
叶昭树枝没停,耳朵听着门外的动静,心不在焉地写着大字,敷衍道:“收完麦子再说。”
他爹娘会偷懒,找理由中途回来喝水是常事。
“昭哥儿,”叶国晏一进家门便唤自己儿子,因为改名后叶昭身体好转,他是认定这个名字好,“怎么在这蹲着,饿了没有,爹娘房里有炒花生吃不吃?”
后面的话,叶国晏是压低声音在说。虽然在县里干活,他还住在家里。
县里房子少说几十两银子,租金也贵,幸而任水村是离县城最近的村子,步行也就半个时辰,省了租房子的钱。
不过叶家还没分家,叶国晏的工钱要上交给家里。他识字,月钱是一两银子,但书坊干活偶尔会遇见大方的客人,机灵些就能拿到赏钱,算下来不比月钱少。
孩子大了,三房都在攒私房钱,老两口也不管,叶国晏的这部分钱自然是不会上交的。
叶昭一听见炒花生,口水就不由自主地分泌,花生可是优质脂肪,还不等点点头,只感觉身子一轻,被抱起来回了房。他娘顾珍也溜回来偷懒了,斜歪在被子上,额头上敷着块帕子。
叶国晏将儿子放在顾珍身边,转头去找藏起来的炒花生。
“晒死我了,都给我晒爆皮了。”顾珍举起儿子的小手,朝着丈夫抱怨。
顾家在县城有个小院,但只有顾父一人当账房先生,顾母生了三儿一女,也是生活窘迫,见叶国晏会来事机灵,虽住在乡下,但房子宽敞,小有家资,这才嫁女。
顾珍是县城出身的姑娘,嫁人前没下过地,嫁人后,叶国晏每月往家里交银子,便以她在房间刺绣为由,不让妻子下地,也就收麦的这几天不好例外。
前世叶昭听爷爷讲过过收割小麦的痛苦,不光要一直弯着腰,小麦扎人得很,天气还热,不怪他娘不适应。
叶国晏掏出炒花生,又从院子里的井中取出凉着的绿豆汤,放到桌上,“下午别去了,我跟爹娘说你中暑气了。”
“昭哥儿吃花生去,”顾珍眼睛一亮,将儿子推到一边,胡乱的擦了下脸,“真的?家里人会不会有意见……”
被推到一边的叶昭:……我还是吃花生吧。
叶国晏将剥好的花生扔进嘴里,“去两天也够了,我下午进城去。”他当初费力识字不就是不想下地,干两天得了。
他一年不少往家里拿银子,又只有一个娃,理直气壮地偷懒。
顾珍也不是大公无私的人,快乐地吃起花生,抬眼看到认认真真剥壳,吃个花生都高兴的儿子,忽而心生忧虑。
“咱昭哥儿身子骨弱,以后下地可怎么活啊?”
叶昭抬头明知故问,“下地很苦吗?”
“啪!”
叶国晏狠狠拍了下大腿。
“完啦,咱昭哥儿是有点傻!”
这么大了,连下地苦不苦都不知道。
叶昭:完啦,装过头了!
研究生国家助学金是一年六千,分十个月,一个月就是六百哈哈哈,所以文中叶昭童生以后就是每月六百文啦[垂耳兔头]
求收藏灌溉哦[亲亲][亲亲][亲亲]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章 叶家人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