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国晏拎着肉回到书坊,抬眼就看见一张狂喜的脸。
他岳父向来以读书人自居,讲究面不改色,难得有如此失态的表情。
叶国晏又看向顾父身侧的儿子,呆呆的,猜不出端倪来。
“女婿,你回来了!”顾父笑着招手,“快来,你知不知道我们昭哥儿竟是过目不忘的神童?”
叶淮心虚,这就有些夸张了,《千字文》他也背了好一会儿才记住,但面上还是装作懵懂的模样,任由他爹打量,然后就感受到头被摸了一把。
叶国晏撸了把儿子的头,“神童?!”
“不像啊。”叶国晏心中犯嘀咕。
顾父见女婿不信,急了,将《千字文》塞给他:
“刚刚老夫教着念了一遍,昭哥儿就会背了,这还不算神童?”
“不信,你听昭哥儿背一遍。”
叶国晏翻开书,字倒是认得大概,但这书跟他犯冲,一看就头晕。他想到了这几月来随手教叶昭的字,有了个令人眩晕的猜测。
“昭哥儿,这上头的字你都识得了?”
叶昭既连“过目不忘”都厚脸皮承认了,更何况只是认字。
从头到尾背了遍《千字文》,叶国晏也不嫌弃这书看着头晕了,一字一句地对照着,顾父则满面红光地等着。
“孤陋寡闻,愚蒙等诮。谓语助者,焉哉乎也。”
一篇文章背下来,顾父像是年轻了十来岁一般,将乖孙抱在怀里,“昭哥儿告诉外公,你知道这些话的意思吗?”
叶昭摇摇头,“神童”人设不能太超过了,背诵快还能说记忆力天赋异禀,但没人教“生而知之”就太离奇了。
顾父抚着外孙的背,和蔼道:“昭哥儿想知道它们的意思吗?”
得到肯定答案,顾父转向女婿,“昭哥儿的启蒙你们是什么打算?”
顾父是有功名在身的,他年轻时正赶上新朝初建,一直未能通过的县试和府试都过了,取得了童生的功名,但于正经科考,院试是道坎,顾父不出意外地折戟。年岁渐长,顾父既要承担养家重任,又无人脉天赋,索性歇了科考之心。
饶是如此,战乱后读书人少,顾父凭着童生的功名成了书坊的账房先生,在信丰县站稳脚跟。
顾父骨子里是相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自己放弃科考后,也没放弃子孙,可惜他的三个儿子没一个好苗子,仅有一个草草过了县试,几个孙子的学业也不出众。
“不提昭哥儿资质上佳,不比名流青史的大官差,读书开蒙总不是错事,你可莫要短视。”
顾父账房的收入不低,但他坚持送子孙读书,这才显得清贫。
“读书耽误不得,你和珍儿手中若是银子不趁手,老夫这还有点。”
眼见岳父误会自己的意思,叶国晏连忙躲开,“哪里用您出钱,您可别寒碜我了。”
“我就这么一个儿子,珍儿早跟我说过送昭哥儿开蒙……”
不过,想想儿子展露的天分,叶国晏声音低了下去。
叶国晏自己都读不下去圣贤书,也没指望儿子科举。他原本的打算是送儿子去邻村秀才的私塾,也就是老童生的儿子。一个秀才,教开蒙的小童绰绰有余。叶国晏还认识秀才的儿子,昭哥儿过去不用担心被欺负。
但乡间私塾,学生大部分也就是识些字罢了,考出来的寥寥,连秀才都没有,总让人怀疑这秀才的教书能力。
叶国晏一时为难,只得请教岳父,“您在县里认识的人多些,有没有合适昭哥儿的夫子?”
天地君亲师,儒家五种至尊的伦理纲常。
前四种叶昭没得选,最后一种他赶紧竖起耳朵。
顾父也知晓拜师的轻重,尤其对于外孙这种农家子,先天家庭少了助力,老师尤为重要。
“莫着急。”顾父抬手,“容老夫打听一下,昭哥儿可以先跟老夫开蒙。”起码不会轻率地占掉昭哥儿老师的位置。
*
回去又是叶国晏背着,叶昭拎着割好的肥肉,心中放下一件大事。
“昭哥儿喜欢跟外公读书吗?”
“喜欢。”
叶国晏嘴角上扬,不怪岳父觉得他儿子是好苗子,他小时候可没这种好学的态度。
“那昭哥儿明天要早点起,跟爹爹一起去县里,不能迟到了。”
科举之路迈上了第一步,叶昭高声应了声好。
然而叶家没分家,送叶昭去读书的事势必要全家商量,其他人知道这个消息却是喜怒不一。
亲家顾修然是童生,还是书坊账房,对叶满仓和老赵氏而言,已经是很有分量的人物,他觉得小孙子有能耐,老两口当然高兴。
尤其叶满仓,十来年前就做过祖坟冒青烟的美梦,只是被小儿子无情斩断。但仅凭叶国晏偷师学会识字,就足够叶满仓高看小儿子一眼,顾珍又是童生的闺女,小孙子继承两人的聪明才智不是没有可能。
饭桌上,叶满仓越想越兴奋,一拍筷子,“要读。”
他孙子只要超过他外公,有个秀才功名,叶家对外就是耕读传家的体面人家。
碗里的肉片依旧诱人,但除了二房的虎哥儿吃得头都不抬,其余人都没了心思。
大房自然是不愿意,大房的两个孙子都没去读书,也快到了娶媳妇的时候,公中的钱给三房交了束脩,未来用钱该不趁手了。
叶国泰看了李氏一眼,她便开口了,“昭哥儿是个聪明孩子,但是五岁是不是太小了,他还坐不住吧,不如缓两年。”缓着缓着就没了。
李氏还不忘拉拢二房,“再说虎哥儿比昭哥儿还大一岁,要送也该先送虎哥儿。”
叶国平看了眼埋头苦吃的儿子,再看眼神沉稳的昭哥儿,心中一憋闷闷道:“虎哥儿不是学习的料子,先送昭哥儿吧。”
他说完,身旁的小赵氏就锤了自家男人一下。小赵氏没想送儿子上学,但也不想三房昭哥儿上学,多费钱。又不是什么大户人家,有这钱买肉吃多好。
“大哥大嫂的家旺是长孙都没读书,哪轮的上虎哥儿。”
小赵氏阴阳怪气,头一次跟李氏站在一起。
叶满仓不在乎儿媳妇多闹腾,主要另外两个儿子。
老大面无表情,似乎没意见;老二眉心皱着,心有郁气。但叶满仓多了解自家人,老二不一定比老大怨气大。
百姓重长子,老大无非是觉得要养老,好事就理所应当是大房,又嫉妒老三能到县里干活。
叶满仓心中一叹,老三的活是他自己的本事,他总不能强按着给老大,更何况老大跟他一样大字不识,想要也要不来。
身为父母总希望几个孩子都和和睦睦,互帮互助,但长大有了自己的小家,显然不一样了。
家里气氛都变了,叶国晏仿若未觉,算起帐来:“邻村的秀才一年束脩要二两银子,县里的更贵,拜师礼也要几两银子,还有笔墨纸砚和书……”
“嘶,”叶国泰看向他爹,“这么贵!”
叶家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地里的粮食和叶国晏的月钱,后者是固定的,每年12两。
至于粮食,陉德府是两年三熟,轮种小麦和粟,小麦每亩产量在120升左右,粟略高,每亩有150升左右,但一般小麦的价格比粟高,正常年景每升小麦是八文钱,粟是五文,只是小麦易受天气影响,价格波动也比粟大。
叶家的四十亩地都是良田,产量高。小麦每亩能产140升,粟也有180升。小麦和粟轮种,两年三熟,每亩地平均每年能收240升粮食,
租出去的三十亩能分三成地租,也就是2160升,自己种的十亩能得2400升,总共是4560升。
本朝爱惜民力,赋税轻。田税是据肥沃程度每亩3-5升,叶家的良田全是上等田,每亩纳粮五升,租出去的田不用自己交外,田税纳粮50升。丁税是每人每年一斗(10升),叶家十五口,也就是150升。徭役则是摊派,每年每家出一人,给官家十五日的义务劳动,不用银子。
种植还需要种子,每亩小麦10升种子,粟4升,则十亩地一年大概要100升左右。
去掉种子和赋税,以及缴纳赋税时官府小吏踢斛贪污的损耗,叶家每年还能有4200升粮食,按照每升6.5文算,能得27两银子左右,叶家的总收入也就是39两。
这收入看起来不少,但叶家十五口人每年吃喝拉撒也要30两左右,能存的也就七八两银子,而在仁水村,吃饱后能存下这么多钱已经是佼佼者。
叶国晏噼里啪啦算下来,叶家每年结余的钱也就够叶昭上学用的,这意为一旦他入学,叶家的经济会陡然紧张起来。
要不要孤注一掷,赌一把鲤鱼跃龙门,叶满仓都犹豫起来。
叶昭垂眸暗自叹了口气,从古至今,农民都是最难的,但也坚定了他要走科举的决心。
“宿主,你爹在干嘛!”星际系统气急败坏,“难道他不想送宿主上学了?”
叶昭按住在他脑海中上蹿下跳的系统,“不会的。”
他爹是聪明人,早看出种地没出路了。
气氛越发压抑之际,叶国晏话锋一转,“不过我岳父体谅咱家没银子,愿意先带着昭哥儿启蒙,省了拜师礼和每年的束脩。”
“昭哥儿年幼,用不得笔墨纸砚,书我岳父有,启蒙倒也用不得多少银子。”
求评论求收藏哇[亲亲][亲亲][亲亲]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4章 收入与读书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