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馨斋中,秋阳穿牖而入,自高窗洒落,映照于金砖地面,斑驳陆离,恍若碎金浮影。室中幽静,书墨之香氤氲不散,偶有少女衣袂轻动,脂粉微馨,如兰似麝,悄然浮动于清寂之间。
黎清雨素衣端雅,神情凝肃,穿梭在姑娘们书案间,将各位姑娘神色尽收眼中。
今日所授,乃《九州纪略》中天朔末年枭雄陈啸天之事迹。①
其人身具雄才,武勇盖世,曾拥兵数十万,据北地五州,与朝廷相抗十余载,然终困守孤城,粮尽援绝,最后在苍梧江畔拔剑自刎,英雄末路,令人唏嘘。
她语调清越,娓娓道来,字字如珠玉落盘,引人神驰于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恍见苍梧江涛声呜咽,残旗猎猎,一时满堂寂然,唯余余音袅袅,萦绕梁尘。
黎清雨将陈啸天的生平事迹娓娓道来,既肯定其枭雄之姿与过人魄力,也不避讳其刚愎自用、多疑善妒导致的败亡。
当她讲到陈啸天拒绝部将护送其渡江南下、以图再起的恳求,认为大势已去,无颜再见南江旧部,最终选择自刎谢罪时,堂下的姑娘们反应各异,窃窃私语起来。
陆静姝率先发言,她受正统教育影响颇深,语气带着惋惜与批判:“陈啸天虽为枭雄,却太过刚愎。若他当时能暂忍一时之挫,渡过苍梧江,凭借其在南方的旧部声望,未必没有东山再起之机。如此轻掷性命,岂非辜负了那些誓死追随他的将士?实非雄主所为,称不得真豪杰。”
她认为陈啸天的结局是其性格缺陷的必然,是固执和短视的表现。
陆静婉却有不同的看法,她性子活泼,更易被悲情人物打动,反驳道:“五姐姐此言差矣!陈啸天若是贪生渡江,那还是那个叱咤风云、令朝廷忌惮三分的北地枭雄吗?正是因为他宁折不弯,不肯苟且偷生,才显得他气节傲然,其败也壮!我觉得这是真性情,是真豪杰!”
她认为陈啸天的选择保全了最后的尊严,是悲壮的。
其余几位姑娘也纷纷加入讨论,有的支持陆静姝,认为识时务者为俊杰;有的赞同陆静婉,觉得气节比性命更重要。
课堂气氛一时变得活跃,却也争执不下,谁也说服不了谁。
就连一向怯懦的陆静怡,也小声嘟囔了一句:“可是……那些跟着他的将士和家眷,后来不知如何了……”
就在这时,兰馨斋门口的光线暗了一下,一个高大的身影略显不耐地倚在了门框上。正是陆今野。
他依旧是那副漫不经心的样子,身着一身墨蓝色常服,双手环抱,似乎是被老夫人硬逼着过来旁听片刻,仅是完成任务一般。
他目光游离地扫过堂内,并未在任何人身上停留,仿佛眼前的一切都与他无关,只盼着这一刻钟快点过去。
姑娘们见到他,讨论的声音不自觉地低了下去,显得有些拘谨。毕竟这位二哥平日神龙见首不见尾,且名声在外,她们多少有些惧怕。
瞬息间,争论的中心又回到了黎清雨身上。
陆静姝转向黎清雨,好奇地问:“先生,您觉得呢?陈啸天到底是豪杰,还是太过愚顽?若是您处于他的境地,会如何选择?”
这个问题颇为犀利,直接将评判权交给了黎清雨。所有目光,包括门口那道看似游离实则或许在倾听的视线,都聚焦到了她身上。
黎清雨并未急于给出是或非的简单结论。她沉吟片刻,目光平静地扫过众位姑娘,最后若有似无地掠过门口那个身影,缓缓开口,声音沉稳而富有穿透力。
“静姝此问,切中要害。然而,评价历史人物,尤其是如陈啸天这般复杂的人物,或许我们不应简单地以豪杰或愚顽,对或错这样的二元之论来标签他。”
她走到堂前,目光变得深远,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群雄逐鹿的年代。
“我们需知,天朔末年,朝纲紊乱,民生凋敝,四方豪强并起,局势瞬息万变。陈啸天起于行伍,凭借其勇略和机变,割据北地,与朝廷分庭抗礼,这是他的时势。但他出身寒微,性情骄悍,其果决狠厉,既是他迅速崛起的利器,也是他众叛亲离的根源。他对待降卒严酷,渐失人心;战略布局常有疏漏,授人以柄;猜忌功臣,导致内部离心……这一切,都是他性格与眼界局限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体现。”
她话锋一转,引入了更深的思考维度:“再者,我们需明白大势已去的重量。陈啸天并非孤身一人,他身后有庞大的势力,有依附于他的军民百姓。他的每一个抉择,都关系着无数人的命运。孤城被困,粮草断绝,外无援兵,已是绝境。即便他侥幸渡江,南方旧部是否还愿鼎力支持?朝廷大军会给他重整旗鼓吗?当时的天下人心向背,是否还容得下他这面旗帜?这些都是未知之数。”
接着,她将话题引向核心,分析陈啸天做出选择的心理:“而于陈啸天自身而言,他半生纵横,鲜逢敌手,骤然遭遇全线溃败,基业崩塌,那种从巅峰坠落的巨大失落和尊严扫地,是外人难以体会的。他选择自刎,或许并非单纯的愚顽或有气节,而是一种在绝望之下,对自身信念的最终坚守,是对那些因他而战死沙场的部众的一种交代,也是一种……无法面对彻底失败现实的解脱。他选择了以最激烈的方式,承担起败亡的最终责任。”
最后,黎清雨总结道,声音带着一种洞悉世事的平和与深刻:“因此,在我看来,人性之复杂,远超黑白对错所能概括。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是天时、地利、人和,以及个人性格、偶然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陈啸天有其枭雄的一面,也有其悲剧的根源。他的失败,是时局的产物,也是个人性格的必然。我们读史,并非为了简单地给古人贴上标签,而是为了理解人性的多面与复杂,理解在特定环境下,个体做出选择的无奈与必然,从而更好地观照自身,理解当下。”
她的话语如清泉流淌,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只有循循善诱的引导,将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立体地有血有肉地呈现在众人面前。
堂下一片寂静,姑娘们都陷入了沉思,连最爱争辩的陆静婉也蹙着眉,似乎在消化先生这番话。
而门口那个原本心不在焉的身影,不知从何时起,已然身姿挺拔。陆今野原本游离的目光,渐渐聚焦在黎清雨身上,那目光中充满了惊异与审视,以及一种难以言喻的震动。
黎清雨关于局势复杂、个人选择无奈、承担代价、活着的重压等分析,像一把无形的钥匙,猝不及防地撬开了他内心深处紧锁的某个角落。
那些被他刻意压抑,用放浪形骸掩盖的记忆碎片,北疆的血与火,好友临行前的眼神,兄长复杂的嘱托,幸存者的愧疚,调查无果的挫败……如同潮水般涌上心头。
是啊,人性复杂,非黑即白。活着的人,背负着逝者的期望与秘密,在现实的泥沼中挣扎,有时,真的比一死了之更需要勇气。
就在满堂寂静,众人沉思之际,一个低沉而略带沙哑的声音,几乎是无意识地,从门口飘了进来,声音不高,却如同惊雷,炸响在每个人的耳边:“有时……活下来的人,未必比死了轻松。”
话音落下,满堂皆静。
所有的目光,瞬间从黎清雨身上,齐刷刷地转向了门口。姑娘们脸上写满了惊愕与不解,不明白这位平日只知玩乐的二哥,为何会突然说出这样一句沉重而突兀的话。
黎清雨也蓦然抬头,讶然地望向陆今野。她的心,像是被什么东西重重地撞了一下。她清晰地看到了他眼中那一闪而过,未及掩饰的痛苦,迷茫与深刻的共鸣。
那句话,绝非无的放矢,它像是一道闪电,瞬间照亮了他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伤痕。
两人的目光,在空中短暂地交汇。
那一刻,时间仿佛静止。黎清雨看到了他眼中那片荒芜而沉重的世界,而陆今野,也从她清澈的眼眸中,看到了惊讶及探究,以及一丝或许连她自己都未察觉的理解?
这短暂的对视,仿佛穿透了所有表象的隔阂,触及了某种真实的核心。
然而,这脆弱的连接只持续了一瞬。陆今野似乎立刻意识到自己的失言,眼中所有的情绪瞬间收敛,重新被一层冰冷的隔膜覆盖。
陆今野像是被烫到一般,猛地移开视线,脸上恢复了一贯的淡漠与疏离,甚至带着一丝懊恼。
他什么也没再说,甚至没有看任何人一眼,径直转过身,大步离开了兰馨斋,背影仓促而决绝,仿佛身后有什么洪水猛兽。
他离去带起的微风,拂动了门帘。
课堂内依旧一片寂静,气氛变得有些诡异。姑娘们面面相觑,不知所以。
黎清雨站在原地,望着空荡荡的门口,心中波澜起伏,久久无法平静。陆今野的那句话,如同魔咒般在她耳边回荡。
它不仅仅是一句对陈啸天的评价,更像是一把钥匙,为她打开了理解陆今野内心世界的一扇窗。
她强迫自己收回心神,深吸一口气,对堂下茫然的姑娘们露出一个温和的笑容:“我们继续。刚才二公子所言,亦是一种深刻的见解,可见读史确能引发诸多思考。”
课堂继续,黎清雨的声音依旧平稳,讲解着接下来的内容。但只有她自己知道,她的心绪,已然不同。
那个纨绔子弟的形象进一步崩塌,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更加复杂真实、也更引人探究的谜团。
注①:原型借鉴西楚霸王项羽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6章 心门钥匙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