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克沃斯的深秋,寒意已能穿透窗玻璃。
佩妮·伊万斯的房间里,台灯光晕稳定地笼罩着工作台,那本来自艾琳·普林斯的厚重笔记摊开在中央。
笔记的羊皮纸页上,一种名为“窃语花”的魔法植物被用花体字详细描述着。
旁边是艾琳·普林斯清秀的批注,比正文更吸引佩妮的目光。
“现象奇特,花瓣的物理结构经检验并无特殊共振腔,其‘窃听’特性恐非基于声波放大。
多次实验推测,其或许能感应环境中弥漫的‘意图’或‘情感’的魔法波动,并将其转化为一种极微弱的精神暗示,使佩戴者潜意识里‘听’到本被忽略的低语。关键在于对魔法波动的感知与转化,而非声音本身。”
佩妮反复阅读着这段文字。“感应波动……转化为可被感知的信号……”她喃喃自语。
艾琳的思考完全建立在魔法体系内,但其中蕴含的“信息转换”逻辑,却像一把钥匙,瞬间撬动了佩妮大脑中科学知识的壁垒。
“感应波动”—— 在她所知的世界里,声音本身就是一种机械波(声波),可以通过固体(如墙壁、玻璃)传播,引起振动。
“转化为可被感知的信号”—— 有一种材料叫压电陶瓷,能在受到机械压力(如振动)时产生微弱的电压变化(电信号)。
这个电信号极其微小,但……如果有一种器件,能将微弱的电信号放大……
她的目光猛地投向工作台一角:几个从旧电话听筒里拆下的高阻耳机单元,一小块她之前好奇买来研究的压电陶瓷片,还有她最近才设法搞到的、最关键的部件——几个锗晶体管。晶体管的放大性能远胜于电子管。
一个清晰的构想瞬间成型:她不需要复制“窃语花”玄妙的魔法效果。
她可以基于相同的“信息捕获与转换”逻辑,用纯物理的方式,实现类似的功能——放大微弱的、通过固体传播的声音。
“项目-共振采集器”(Project Resonance Collector)。她给这个新构想起了个更技术化的名字。
目标是制造一个被动式振动放大装置:利用压电片作为传感器,贴合在固体表面(如墙壁),捕获其因声音而产生的微小振动,将其转换为微弱的电信号,再用晶体管电路进行多级放大,最终通过耳机使人听到被放大的声音。
难点清晰而纯粹:1. 如何高效耦合振动?2. 如何设计低噪声、高增益的放大电路?3. 如何解决电源问题。
佩妮立刻投入工作,完全沉浸在技术挑战中。
她用柔软有弹性的硅胶将压电片封装在一个金属底座上,以更好地传递振动。
接着,她在笔记本上飞速演算晶体管的工作点,特别注重设计一个低噪声的偏置电路,以尽可能减少放大器自身带来的嘶嘶声。
用电阻和电容搭建起两级放大电路。焊接工作精细而枯燥,空气中弥漫着松香和焊锡的气味。
夜深人静时,装置终于完成。一个自制的金属小盒,里面是紧凑的电路板、电池仓(使用两节昂贵的9V积层电池)和耳机插孔。
测试时刻。佩妮将拾音头轻轻按在自己房间的墙壁上,戴上了耳机。嘶嘶的白噪音是背景。她小心调节放大倍数。
突然,一阵模糊的“咚……咚……”声穿透噪音——是楼下父亲走动的声音,被放大后沉闷而遥远,但清晰可辨。成功了!
紧接着,一阵极细微的刮擦声……是隔壁莉莉翻身,被子摩擦的声音。
一种混合着成就感和奇异疏离感的情绪涌上心头。她像一个窃听者,窥探着自家最寻常的**。
这感觉并不舒适,科技的威力第一次让她感到了不适和一种伦理上的警觉。不知当年写下批注的艾琳·普林斯,在研究“窃语花”时,是否也曾有过一瞬相似的顾虑?
她立刻关掉装置,摘下耳机,房间恢复寂静。
艾琳·普林斯的笔记提供了魔法现象的深刻洞察,而佩妮·伊万斯凭借自己的科学知识,独立地走出了一条实现类似功能的科技路径。
这份馈赠的价值,在于启发了思路,而非提供了答案。
佩妮看着那个金属小盒,目光复杂。它证明了思路的可行性,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这个东西,必须谨慎使用。
她小心地将装置拆解,核心电路板标记为“项目-RC-核心”,锁进抽屉,像是在为
这种新生的力量加上第一道保险。
这份来自魔法世界的礼物,再次推动了她的科技探索。它带来的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一面镜子,让她看清了力量伴随的责任。
窗外的科克沃斯夜色深沉,佩妮·伊万斯在属于自己的道路上,又向前踏出了坚实、审慎、且充满自省的一步。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